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汉代音乐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的繁荣受到当时盛行的阴阳五行思想影响.从汉代音乐思想上看,阴阳五行强调宇宙一体化的思想促进了汉代音乐“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从汉代音乐形式上看,歌唱、器乐、舞蹈的形式都体现出受阴阳五行思想影响;从汉代音乐发展模式上看,阴阳五行重平衡的思想下形成了汉代音乐从传统重雅乐到雅俗并存的发展模式.阴阳五行思想对汉代音乐影响深远,形成了它独特的艺术体系.  相似文献   

2.
大众音乐即广泛地流传于民间的音乐,它存在于各个历史时期,其内容与形式都随社会变革而发生着变化,但其"大众性"的基本原则和宗旨是始终不变的.面向社会、面向大众、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泛是大众音乐突出的特点.非大众音乐是指历史上的"宫廷音乐"与现当代的"学院派音乐".它们各有特点,彼此之间既各自独立,又有内在联系.研究大众音乐与非大众音乐的范畴、特点、发展概况等,对促进当代大众音乐的发展有着深刻而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音乐教学是实现个体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现代意义上的音乐教学改革不仅仅只是音乐教学的一次纯粹变化,它更是音乐教学在新时代背景下所进行的一次教育意义上的革命.在这一变革的过程中,教师教的行为已发生了质的变化,只有认真研究这一变化,才能真正把握住音乐教学的真谛.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古典音乐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从周秦时代的典礼音乐到汉魏时代的宗庙音乐,从隋唐时期中.西音乐的交融到宋代音乐艺术的发荣滋长,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都留下了辉煌的篇章.进入宋代,由于大都市的兴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音乐逐步从宫廷走向民间,从而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诸如乐器和管乐器的改进和创造、记谱法的确定、演奏技术的进步、音乐舞蹈在戏剧中的结合,等等.更为重要的是宋代统治阶级为适应政治上巩固皇权的需要,在音乐机构的设置上,实行了礼、乐分司,  相似文献   

5.
宗教音乐在内容上融入了宗教的精神内涵,在形式上采用了音乐的表现方式.宗教音乐的发展不仅对宗教和音乐本身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人类其他许多艺术形式都有着重大影响.宗教音乐所达到的精神自由与形式自由的有机结合,是人类一切艺术追求的境界.  相似文献   

6.
随着时代的发展,动画已经成为一门集文学、电影、摄影、音乐、绘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现代动画的发展与科技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它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了科技在其背后的支持。科技对动画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样地,动画的发展也促进了相关科技的发展。现实种种现象表明,科技对动画发展的影响是有利有弊的。  相似文献   

7.
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在文化交融过程中受唯美主义艺术的影响,在形式上片面强调旋律、色彩以及舞台效果,刻意追求纯技巧;在内容上严重脱离现实,具有一定的颓废性,因此浪漫主义音乐具备唯美主义的基本特征.浪漫主义音乐的唯美倾向在印象派音乐中得到了发展,其对形式技巧的追求,丰富了音乐的表现手段,但是,倘若过分追求技巧和感官愉悦,容易走上极端形式主义道路,并将最终沦为颓废主义.浪漫主义音乐从不同的侧面滋养了人类的精神,对我国音乐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许多音乐家开始探寻音乐和人类的主体精神,并从哲学的高度揭示音乐艺术的某些特质,从而希翼用音乐来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8.
可持续发展价值观本质上是一种创新发展观,生存发展危机本质上是价值观异化的危机.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创新成为生产力变迁的决定因素,科技发展导致社会各个系统的调整与转变,致使其传统的价值观失去原有的合理性.生态化科技创新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从萧友梅对传统音乐的理论研究、音乐创作以及音乐教育活动中可以看出,他并不是一个在音乐上主张全盘西化的人,相反,他为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音乐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城市音乐人类学是近年来产生并盛行于欧美的新型学科,尽管时间不算长,但是比有史以来任何形式的艺术变革给人类文化带来的影响都要大.城市音乐人类学在城市化进程深刻变化的同时,自身在形式上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它已成为现代音乐人类学学科发展的必然,也使城市音乐人类学研究自身在模式、形态上出现了重要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1.
加入WTO后,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多种音乐艺术表现形式纷纷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我们的文化,特别是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在对外交流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随着各种音乐形式的引进和发展,人们的目光多集中在现代音乐的表现形式上,而忽略了传统的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使少数民族音乐的保护和传承受到强烈的冲击,所以传承与保护少数民族音乐是音乐工作者的责任。  相似文献   

12.
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族音乐是我国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是中华民族延续发展的精神动力之一。学校教育作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领域,必须在当今多元文化的世界音乐教育中寻求新的定位。为了与世界音乐教育发展趋势相协调,我们应树立以民族音乐教育为本的观念,深化学校音乐教学改革,在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及教育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真正求得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与人类音乐文化某种程度的“回归”与“统一”。  相似文献   

13.
“电脑音乐”(Computermusic)———这个极富时代感的新词汇 ,它对从事电脑工作的人和搞音乐专业的人都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电脑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 ,音乐也在不断地向高科技靠近 ,“电脑音乐”使得创作者和演奏者可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而它无论在严肃音乐领域 ,还是在通俗音乐领域 ,都显示出其日形重要的地位。在”电脑音乐”与常规乐器和人声全然不同的种种所形成的新的“音响环境”(Sonicenvironment)中 ,使得作曲家们在创作实践中不断取得新成果 ,并且对今天如此繁荣的音乐文化市场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力 ,丰富着人们的音乐文化生活。随着电子计算机性能的飞速发展 ,以及使用者的普及 ,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音乐创造活动的前景必将越来越广阔。因此 ,越来越多的“电脑人”和“音乐人”都不约而同地关心起同一个话题 :何时我也能用电脑来“玩”或“搞”音乐 !这也就是本文所要论述的主题。  相似文献   

14.
田联韬教授音乐作品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气息,尤其是对中国少数民族音乐风格的表现则更为突出。在他的创作中,体现出西方音乐的传统技法与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语言的有机融合,反映出他对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继承与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贡献。本文以其代表性作品为例,通过对旋律、和声、复调、配器、曲式结构等方面的论述,以揭示其音乐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15.
交响音乐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在音乐创作中占有显著位置,它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专业音乐发展水平。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有着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中国的交响音乐作品也具有独特的民族个性,它体现在创作中所运用的音乐主题、旋律线条、配器等方面。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和独具特色的民族乐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交响音乐作品的民族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巴扬作为一种和声乐器,其演奏是客观而精细的。而任何乐器表达音乐都是想将其技巧与对音乐的理解作趋于完美的结合,其中正需要有正确的音乐思维做这个支点。立足这个支点,寻其音乐作品的表现规律,以演奏技巧的科学化训练为核心,来加强音乐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超越纯技能的作业层面,来将音乐作品诠释的趋于完美。  相似文献   

17.
倚西声而填中词是早期艺术歌曲的通行做法,这种实践方式为现代词学研究者所借鉴,成为理解传统词乐关系尤其是“倚声填词”与“选词配乐”的经验基础。“音乐文学”观念的确立与“倚声填词”的重新定义,将传统谱例之学提升到现代歌词学层面。唐宋诗词乐谱是骨干谱,一曲多变是其常态,不同于确定自足的西方现代乐谱。以往对词之本质特征的界定,过于强调其不同于声诗、乐府的以词从乐、由乐定词的一面,而忽略了其选词配乐甚至以乐从词、依字行腔的一面。现代音乐学为我们将词的起源归结为一种音乐或乐曲形态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同时也夸大了音乐的决定作用并造成了对“倚声”的狭隘理解。  相似文献   

18.
前后蜀宫廷音乐在俗乐机构设置上沿袭唐代教坊。演奏内容上,俗乐化突出;演奏曲目方面,沿袭唐部分乐曲的同时,增加新创曲。从乐器及乐队编制看,乐器种类增多,尤其在龟兹乐队中,融入西南少数民族乐器。然其具体形态如何?它在促使唐乐与北宋初期宫廷音乐转变过程中起何作用?促使前后蜀宫廷音乐继承唐并在其基础上有所发展的因素又有哪些?了解这些因素在其中的作用有利于宏观把握此时期的音乐发展概貌,同时对其中音乐形态、特征进行论说也是本论文的主体部分。  相似文献   

19.
音乐逻辑思维对音乐形象的支持非常重要,其包容性将使得音乐形象产生内在发展的强大动力。本文从音调、和声、节奏等音乐构成的各个方面探讨了音乐逻辑思维及其包容性,并就其产生的逻辑魅力进行了分析评论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末到20世纪后期,是音乐发展史上的一个大破大立、反叛求新、引人关注的特殊时期。随着政治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音乐的创新理念也呈现出一种离经叛道、五彩纷呈的“万花筒”现象。这一时期的作曲家们热衷于拒绝传统,破除束缚,挑战禁忌,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求新欲望,从而给大量的传统音乐元素带来了深度的变革。尽管20世纪音乐常常因为过于“标新立异”而显得“曲高和寡”,令人迷茫,但它毕竟在音乐创作与作曲技法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给人们带来了众多的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