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国家对教育的战略主题是: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纲要》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评价方面,则倡导实施发展性课堂评价。在历史课堂开展有效小组讨论教学,正是发展性评价所倡导的教学方式,也是贯彻《纲要》、实践新课改、转变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几个问题》的讲话中提到:“施行素质教育,其中最主要的有三个问题:第一解决基础教育是面向少数学生,还是面向全体的问题。这个问题非常重要。第二解决基础教育是进行片面的教育,还是全面发展教育问题。第三要解决的问题,是使学生机械发展还是生动活泼地发展。”《纲要》和《讲话》为中小学语文课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为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指明了改革方向和奋斗目标。中小学语文教育是提高整体文化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是发展上述整体素质的必要前提和条件。因此,搞好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是关系到提高整体民族文化素质和教育素质的世纪大事。  相似文献   

3.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跨世纪人才而  相似文献   

4.
一、自主选班学习的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年)》中指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适合的教育。”“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这为我们的教育改革指明了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5.
段绍建 《科学咨询》2007,(18):15-15,50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纲要》明确了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要落在“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和办学特色上。新一轮课程改革又为学校的特色发展和培养学生个性特长,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特别是在区教委“高中教育品牌化、初中教育均衡化、小学教育特色化”思想的引领下,我们南大街办事处从2004年开始,就注重以学校为办学主体的校本管理,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协助和鼓励学校追求自己的发展目标、自己的教育风格,形成自己的学校文化,特色项目,办出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6.
冯彦明 《决策探索》2011,(20):84-84
当前,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世界各国之间从没有像今天联系得如此紧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与国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家深知所谓的竞争,最根本的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育。因此,各国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美国提出“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教育改革宗旨:英国提出“学生第一”的教改理念;日本提出“让每一个孩子成功”的教育口号。前不久,我国也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的十年规划。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是:我国的教育体制还比较落后,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相当一部分教育工作者的  相似文献   

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8.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明确提出:“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笔者认为在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支持中小学学生学习的方式主要有四种:即信息技术支持中小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终身学习.  相似文献   

9.
一、自学自讲教学实验的原因《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确立了教育应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教育思想,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数学大纲》,数学虽减少了内容,但对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确提  相似文献   

10.
一、理性思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的理念,这充分说明张扬个性,凸显特色,让学生体会成长快乐的个性教育已成为新时代教育的需要.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中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用环境,用学生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一个微妙的领域.”  相似文献   

1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要在义务教育阶段“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由于年龄特点,行为习惯差异较大,教师应充分发挥训练及评价功能,尊重和体现个体差异,因人施导,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相似文献   

12.
什么样的高考制度是人才选拔的“最优模式”?可以说是见仁见智。但改变单一的“统一选拔考试”模式,却是各界共识。前不久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中即提出“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  相似文献   

13.
《领导决策信息》2011,(16):27-29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截至目前.全国共有27个地区陆续公布了地方教育规划纲要.本文以地区规划纲要为蓝本.对27地区的发展目标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发展基础教育,必须继续改善办学条件,逐步实现标准化。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15.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立一支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的根本大计。良好的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亲其师,信其道、度德而师之,只有德才兼备的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敬重和信任,学生才乐意接受他的教育。素质教育的实施,取决于教师的教育观念、态度和品格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几个问题》的讲话中提到:"施行素质教育,其中最主要的有三个问题:第一解决基础教育是面向少数学生,还是面向全体的问题。这个问题非常重要。第二解决基础教育是进行片面的教育,还是全面发展教育问题。第三要解决的问题,是使学生机械发展还是生动活泼地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民族素质的轨道。江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因此,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21世纪的挑战,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 素质教育指在人的与生俱来的天赋的基础上和  相似文献   

18.
<正>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同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使学生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如何使小学作文教学适应新时代要求,落实素质教育,有效地提高小学作文教学  相似文献   

19.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当今世界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新的时期,新的形势下,做好教研工作,对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重庆市渝北职业教育中心是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单位。学校现有在籍学生11000余人,教职工600人,开设有加工制造、交通运输、信息技术、财经商贸、旅游服务5大类16个专业。近年来,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把“文化立校”作为学校发展核心战略,结合与中华职业学校(渝校)的历史渊源,把传承和弘扬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主题元素,充分挖掘黄炎培职教思想的精髓,构建了特色校园文化体系,提升了学校的发展内涵,增强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