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以人为本”:马克思“现实的个人”的当代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树智 《唐都学刊》2010,26(4):47-50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是对马克思"现实的个人"的当代诠释,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新的执政理念。这既清楚地表明马克思的"以现实的个人为本"的基本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源泉、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也更加清楚地表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以现实的个人为本"的基本理论的理解的创新、深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李炳林 《唐都学刊》2011,27(3):69-72
"以人为本"是一个历史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一脉相承,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抉择。"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是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本,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目的,处理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以人为本"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3.
医疗保险费用从广义上来说,是参保人员患病后发生的医疗费用总和。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启动以来发展迅速,至2009年底,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超过4亿人,加上新农合8.3亿人,覆盖面超过12亿人。对保障参保人群的健康、促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起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然而"以人为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任务和目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前期,"以人为本"主要表现为"以民生为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后期,"以人为本"主要表现为"以人的享受和幸福为本";在社会主义高级阶段,"以人为本"主要表现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不同发展阶段的重点(主要)含义都包含着其他两方面的内容,只不过在社会主义发展的特定阶段,某一具体内容或内涵表现得更为突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正处在"以民生为本"和"以人的享受和幸福为本"相互交织的历史过渡中。  相似文献   

5.
医疗保险领域的欺诈骗保行为,已经成为侵蚀医疗保险基金的一颗毒瘤,其对医疗保险制度稳定运行、促进新医改健康发展的危害性不容忽视。从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过程来看,欺诈骗保行为一直伴随始终,医疗保险反欺诈斗争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2010年7月,美国联邦政府破获一起有史以来最大的联邦医疗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各国政府都把有效解决公民医疗保障问题摆在公共卫生政策的突出位置。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已运行了近十年,但社会医疗保险作为基本健康保障,尚难以满足人们对不同层次医疗服务的需求,这就为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提  相似文献   

7.
“体育强国战略”的农村体育发展模式构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发展的战略重点发生了重大转移,即战略目标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战略重心由优先发展竞技体育转向发展关系民生的群众体育。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农村体育是群众体育发展战略的重点。本文通过文献资料、逻辑推理分析等方法对"体育强国"战略推进中的农村体育发展模式进行研究,提出了适合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的农村体育发展模式,为我国"体育强国"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发展思路创新。  相似文献   

8.
陈家长  郭辉 《社科纵横》2012,(5):143-145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30年来一方面了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初步实现了大众化教育,扩大了教育的入学机会;另一方面在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也存在着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问题和矛盾的根源在于人本价值的缺失。"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等教育价值的理性回归,是科学发展观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生动体现与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是一致的。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才能真正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十二五"是推动福彩科学发展进程的关键时期,它不仅是当前保安全、保增长的关键期,也是为未来持续发展进一步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期。福利彩票要秉承"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赈灾"的发行宗旨,坚持"安全运行、健康发展"的工作方针,以推进福彩科学发展为主题,以保障安全、扩大发行为主线,以突破和解决制约福彩发展的瓶颈为着力点,依靠改革创新,加快各级机构自身能力建设,加大福彩系统资源整合力度,全面推进营销体系、管理制度、技术保障、人才队伍、业务设施建设,大力弘扬福彩文化,实现福彩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刘志峰 《青岛画报》2011,(11):36-38
当前,我国房地产行业面临的任务主要有三项:一是抓好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二是强化住房保障,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三是加快转变行业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前两项任务中央政策很明确,要求很具体,各地都在认真贯彻落实。房地产业如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最主要的是要向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11.
新华社 12月 27日电,国务院近日下发了《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明年在辽宁全省和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愿选定的具备条件的一个城市进行试点。   国务院经过慎重研究,选择辽宁一个省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体系方案的试点。《试点方案》把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综合在一起,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体现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总体方向。 辽宁省经过五年来的实践探索,改革创新,建立健全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五个方面根本制度,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一是确立完备的政策法…  相似文献   

12.
天津市从2001年11月实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从那时起,人民医院作为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就开始探索如何做好医疗保险管理这项新的医院管理服务工作。经过8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了以落实民生大计为己任,以  相似文献   

13.
我国目前建立的狭义的“医疗保险”面临诸多困境“,看病难、看病贵”成为一种社会问题。然而从现实出发,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探索一条投入产出比高的医疗保险模式实现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目标。对于目前已有的制度而言,公共卫生事业是否应与医疗保险制度相结合,是值得反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傅兆君  慕文珺  翟斌 《创新》2016,(6):83-90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得人口膨胀、交通拥堵、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社会矛盾等各类"城市病"日益严重,妥善解决"城市病"问题,是保证我国城市化健康发展、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关键性问题。"城市病"的产生,究其原因主要是跨越式发展产生"时间压缩"效应,城市发展理念与方式存在偏差,城市规划建设缺乏科学性,政府职能的缺位导致城市管理滞后,城市空间结构失衡等。发达国家在治理城市病过程中的城市发展理念、顶层的城市规划设计、科学的城市交通路网等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基于新型城镇化的视角,治理我国城市病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确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理念,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创新城市管理方式,实施都市区和城市群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5.
陈俊星 《社科纵横》2009,24(3):8-9,12
对中国探索实行"大部制"的可行性做了分析和论证。认为我国实施"大部制"改革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主要体现在改革共识已经形成、国内已有初步探索、有可资借鉴的西方国家的经验教训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王超 《社科纵横》2009,24(6):164-166
为充分发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促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健康快速发展,本文通过对国内外高等职业技术教学模式的分析研究,提出了"企业为本"的高等职业技术实践教学观,构建"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7.
阎青春 《社会福利》2011,(12):13-16
【政策出台】2011年9月17日,国务院颁布下发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的颁布实施,是我国老龄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为我国发展新时期的老龄事业提供了根本性的行动纲领,是党中央、国务院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统筹解决老龄问题的重大举措,也是"十二五"时期加快发展社会服务事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8.
我国医疗保障事业建立、改革、发展经过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位保障、市场化改革背景下的医疗保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中的全民医疗保障。发展我国的医疗保障事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保障人民健康作为根本宗旨;医疗保障事业建设必须立足国情,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各项医疗保障必须要协调发展,积极推进医疗保障制度一体化;医疗保障与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必须要全面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9.
刘磊 《社科纵横》2010,25(4):114-115,118
文章论述了从原始道教到魏音玄学,道家思想从"道生"到""贵无"、"独化"的逻辑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我国医疗保障事业建立、改革、发展经过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位保障、市场化改革背景下的医疗保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中的全民医疗保障。发展我国的医疗保障事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保障人民健康作为根本宗旨;医疗保障事业建设必须立足国情,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各项医疗保障必须要协调发展,积极推进医疗保障制度一体化;医疗保障与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必须要全面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