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史研究的丰硕成果──《北京通史》学术座谈会纪要编者按:一部系统完整地研究北京历史的大型学术专著──《北京通史》(全十卷,共330余万字),最近由中国书店出版社出版了。该书是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部分历史专业研究人员组成的课题组,经过十六年的不懈努力撰...  相似文献   

2.
《北京通史》的编撰工作和思路曹子西(《北京通史》主编、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北京史研究会会长)一、编撰工作简况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组织编撰的10卷本《北京通史》,已经由中国书店出版社公开出版。分担各卷撰著的北京通史课题组成员共有14人,即:第1卷的曹子...  相似文献   

3.
兴衰沧桑系中华──读十卷本《北京通史》李学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我生在北京,算是北京人,因此《北京通史》的出版,使我感到特别欣幸。记得五十年代的时候,我学俄文,曾看过莫斯科市史;是厚厚的大本。当时我就想,中国的首都北京也应该有系统...  相似文献   

4.
<正> 全面、系统而又科学地论述北京历史面貌的大型学术专著《北京通史》,开始出版发行。十卷本《北京通史》,资料翔实,结构宏大,全书三百余万字,内容丰富,记述完备,系统完整,是一部纵贯北京古今的大型史学专著。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通史课题编写,曹子西主编。目前,已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了其中的第一卷《远古至魏晋北朝卷》(曹子西、王采梅、于德源撰著)和第三卷《辽金卷》(王玲撰著)。其他各卷,今明两年陆续出齐。《北京通史》是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的重点科研课题,列入“北京社科规划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是北京市史学研究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5.
《北京通史》课题是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六五”、“七五”期间的科研项目,也是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的院级重点项目。经过该课题组全体成员近十余年的共同努力,已陆续收集、整理、编撰、出版了一批北京史研究资料专书和专门学术论著,《北京通史》十卷本也已基本完稿。《北京通史》第一卷《先秦至魏晋北朝卷》和第三卷《辽代卷》已公开出版,第四卷《金代卷》和第五卷《元代卷》正在排印,第六卷《明代卷》、第七卷《清代卷(上)》、第八卷《清代卷(下)》、第九卷《民国卷》和第十卷《当代卷》已经脱稿,第二卷《隋唐五代卷》即将完成。为了介绍这项系列科研成果,兹将1988年12月26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召开的“《北京通史》编撰工作研讨会”上,由《北京通史》课题组长兼该书主编曹子西、副组长王玲、魏开肇等人所作的汇报,该书学术顾问侯仁之、单士元和特约编审戴逸、何兹全、徐苹芳、彭明、林甘泉、刘北汜、于杰、赵其昌、陈述、陈高华、许大龄等专家、学者的发言摘要刊载,供中国地方史志、区域史、城市史、都城史工作者、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6.
填补史学领域空白,学风严谨实事求是李文海(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教授)10卷本《北京通史》的出版,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对于为本书付出了大量心血和劳动的作者们,表示由衷的钦佩。说三点想法:一、近年来,城市史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上海、武汉、重庆、天津等...  相似文献   

7.
纵横辨惑解索新颖──读曹永年著《蒙古民族通史》第三卷孟古托力明代蒙古族历史的资料奇缺、分散、梧。对它的探讨不能不有较大的难度,这是长期以来难以取得全面、深人的成果之重要原因。曹永年先生经多年研究,终于写成《蒙古民族通史》第三卷(简称《通史》第三卷),...  相似文献   

8.
体例独到,特点突出宁可(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我国地区史、城市史的研究正在发展起来,中国的传统文化,除去整体上要作研究之外,对各地区、城市史也应该深入研究。这方面已做了很多的工作。从地区史、城市史的角度来说,《北京通史》是一部大型地方史,成绩突出,...  相似文献   

9.
<正> 北京社会科学院承担的北京哲学社会科学"六五"、"七五"规划项目《北京通史》研究,已近十年.自一九八七年进一步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会资助之后,研究工作取得大步进展.目前,已出版《北京史研究资料丛书》三集,另两集正在印刷中.《北京历史纲要》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学术界对儒学的研究,日渐深入,著作迭出,成果丰硕。有儒学通史著作,有专题著作,也有断代和地域方面的著作。但是,尚未见有关于儒学南传方面的专著发表。何成轩撰写的《儒学南传史》,是系统研究儒学南传历史的第一本专著。  相似文献   

11.
独辟蹊途自成体系──评《中国流人史》的学术价值方月最近,我国第一部流人通史专著《中国流人史》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国家级专家李兴盛研究员继其《东北流人史》之后的又一力作。全书110万字,32章,207节。后有《中国流人大事记》、《重要流人著述表...  相似文献   

12.
<正> 刚才,《北京通史》课题组的总主持人曹子西同志向大家汇报了我们这个课题十年来的准备情况和提交大家审议的《北京通史》三级目录框架形成的过程和指导思想。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工作有一个由浅入深,纵横交叉的研究过程;我们的队伍,也有一个由小到大,逐步锻炼、提高的过程。《北京通史》是一项开拓性的巨大工程,它不仅需要充分的资料准备,而且需要较深的理论准备。如何处理好资料和理论的关系,是编好《北京通史》的一个重要关键。在现代史坛上,曾出现“史料学派”和“史观学派”的对立。我们感到,要编好一部大型的北京史书,应消除这种对立,把史料和史观结合超  相似文献   

13.
方如金 《浙江学刊》2000,(5):156-157
近年来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空前规模的城市化建设热潮的兴起 ,学术界对城市史的研究十分活跃 ,成果斐然。由浙江师范大学陈国灿、奚建华两位学者合作撰写的《浙江古代城镇史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 ,以下简称《城镇史》)就是其中颇为引人注目的一项新成果。该书系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成果 ,是作者经过数年潜心研究的结果 ,也是迄今为止第一部有关浙江古代城镇通史的专门性著作。众所周知 ,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 ,浙江地区无疑有着特殊的地位。这不仅因为该地区是我国最早产生城市的区域…  相似文献   

14.
古代中国的通史著作之源可追溯到《竹书纪年》和《世本》,然而较为全面反映通史特点的著作则始于司马迁的《史记》.古代西方的普世史著作始于希腊化时期的史学家埃浮鲁斯.然而,无论中国的通史观念,抑或西方的普世史观念,均早于史著的出现.因此,研究中国通史和西方普世史观念的形成过程,对于深入认识其各自所具有的特点无疑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衷心的祝贺     
衷心的祝贺林甘泉(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党委书记)我衷心祝贺《北京通史》的完成和出版。当前,学术研究受到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不少史学工作者对于需要长期刻苦钻研的研究工作缺乏信心和热情。像《北京通史》编写组的同志这样能够埋首十多年,全...  相似文献   

16.
载千秋业,扬万里帆敢峰(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常务副主席、研究员)《北京通史》的问世,是首都学术界的一件大喜事。我虽已离开社科院好几年了,对《北京通史》的事却始终揣在心中不能忘怀。在祝贺之余,我要深深感谢为此书付出辛勤劳动的同志们。“十年面壁图破壁”...  相似文献   

17.
地方史研究领域的一座丰碑──祝贺《北京通史》出版郦家驹(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成员兼秘书长、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地方志协会副会长)曹子西同志主编的三百多万字、十卷本巨著《北京通史》的出版是我国学术界值得庆贺韵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18.
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北京史专业学科的建设张文启(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十卷本《北京通史》是本市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和“八五”规划课题的重大科研成果。这一规模恢弘的研究成果是科研人员、规划管理人员和出版社通力合作的结晶。这项历时数载...  相似文献   

19.
刘骏勃 《求是学刊》2023,(3):170-180
鲍修哀是17世纪法国重要的神学家、史学家,Discourse on Universal History是他在历史学方面的代表著作。自20世纪初以来,国内不少译著和研究论著都将鲍修哀这部书的书名译作《通史论》或《世界通史》等,这是不太合适的。刘家和曾指出,中西之间有着重通史与重普世史的特点之不同。普世史固然必须以时间为经,但其重点却在共时性的普世的空间之纬;通史固然必须以空间为纬,但其重点却在历时性的时间之经。也就是说,西方思想中的Universal history(普世史或普遍史)与中国的“通史”概念在内涵上有很大不同。中国的“通史”思想其核心在于“穷变通久”,也就是司马迁所说的“通古今之变”。以王夫之为例,其史学著作虽属史论体,但特别注重对古今之变以及历史变化的辩证发展和深层原因的揭示,尤其是对变与常关系的深刻把握,使其成为继司马迁以来中国史学“通史精神”的又一典型代表。作为与王夫之大体同时的鲍修哀,他的史学著作虽然在内容上涵盖古今广泛的时间,但指导思想却是基督教普世史的神学观念,把历史变化归于神意,未能体现出“通古今之变”的思想,这是中西传统历史观念中的重要区别。  相似文献   

20.
<正> 四五千年前,中华民族远祖炎黄阪泉之战纪念地在北京延庆.这是史学研究的新成果. 它的意义在于:解决了一个长期悬而未决的史学问题,是历史学领域,尤其是北京史研究的一个突破. 司马迁所著《史记》开篇《五帝本纪》记载:"轩辕 (黄帝) 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可见"阪泉之战",是奠定黄帝取代炎帝成为诸部落首领的著名战争之一.然而,阪泉址在何处,却成了后世子孙不易确定的一个难题.因为不少史书记述涿鹿城东一里之泉,即古阪泉.而北京市延庆县城西北十五里亦有阪山、阪泉.以往学术界多以为河北省涿鹿城东一里之泉,即为黄帝战炎帝于阪泉之野的阪泉,或曰既有可能是涿鹿县境之阪泉,又有可能是延庆县境之阪泉. 我们着手编写《北京通史》,就注意到对这个问题的探讨.1989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北京通史·远古至魏晋北朝卷》第一章第四节第一目 (王彩梅撰写),力排众议,明确地提出了"阪泉之战"在延庆的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