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引入小股东容忍水平,从小股东角度对大股东控制权私有收益进行划分,将控制权私有收益区分为合理控制权私有收益与超额控制权私有收益,对大股东侵害和控制权私有收益理论做出相应的调整,探讨了适度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合理性,并结合模型对该思想进行验证.研究表明,一定的条件下,大股东会选择一个能使小股东保持沉默的水平来获取合理控制权私有收益,保持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可持续性.合理控制权私有收益对大股东经营与管理公司具有正向激励作用,而超额控制权私有收益具有侵害性质,会使得大、小股东收益受损,同时公司价值下降.  相似文献   

2.
对控制权私人收益作了新的理论解释,并进一步提出了大股东的控制权成本需要得到合理的补偿,大股东侵害小股东的实质是攫取超控制权私利。私有非货币性收益是对大股东控制权成本的补偿且对小股东无害的最好选择。增加大股东掏空行为成本可以有效遏止大股东攫取超控制权私利。  相似文献   

3.
随着近年对公司治理研究的深入,控制权私有收益已成为控股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核心问题。本文拟从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控制权私有收益构成与来源出发,对如何量化以及防止过大的控股股东的控制权私人收益进行了理论分析,使得我们对控股股东的控制权私有收益有个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在集中的股权结构下,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享有的控制权可能超过其持有的现金流权,造成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两权分离"。两权分离使得终极控制股东有能力侵害小股东利益。本文以70家发生股权交易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对现金流权、控制权、现金流权与控制权分离影响控制权私有收益情况进行实证研究。试图为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以及中小股东利益保护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1998年~2004年间发生的54个非流通股协议转让事件估计中国上市公司的控制权私有收益,用两个指标来度量控制权私有收益,第一个指标是协议转让的每股价格相对于每股净资产的溢价,第二个指标是协议转让的溢价总值与企业净资产的比率.研究发现,买方为获得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平均支付的每股溢价达45%,平均总溢价水平达17%.进一步对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影响因素进行横截面分析发现,股权转让规模和交易完成后买方的持股比例越大控制权私有收益越高,业绩较差的企业的控制权私有收益反而较高,其他大股东和债权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控股股东攫取控制权私有收益.研究结果表明,掌握了企业控制权的大股东能够排他性地享有控制权私有收益.  相似文献   

6.
基于控制权私有收益的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星  窦炜 《中国管理科学》2009,17(5):156-165
大、小股东委托代理冲突问题反映在企业的投资决策上就是,大股东为追求控制权私有收益而产生的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两种非效率投资行为。本文的研究通过建立模型,将过度投资与投资不足两种非效率投资行为纳入到同一个框架下,探讨了大股东控制条件下的不同控制权配置方式及其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结果表明:基于对控制权私有收益的追求,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两种非效率投资行为同时存在于大股东控制条件下的企业投资行为中;绝对控股条件下的企业投资行为,会随着控制性大股东的所有权比例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非效率投资行为的特征;多个大股东相互监督或合谋都会同时缓解过度投资,以及加强投资不足,且合谋对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影响取决于合谋成本的大小。  相似文献   

7.
在世界范围内,控制权收益都成为了公司治理的顽疾,侵害了大部分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也不利于金融市场健康发展。本文通过对导致上市公司控制权私有收益产生的内外部环境分析,试图挖掘控制权私有收益产生的背景和动因,并提出在我国当年的公司治理环境下上市公司的控制权私有收益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大小股东冲突框架下,基于大股东对控制权私利可持续性偏好,构建大股东获取控制权私利行为模型,研究了潜在风险对大股东获取控制权私利行为的影响及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对部分控制权私利的合理性进行了探讨。而后,利用研究结论给出一个控制权私利悖论的解释。研究表明:(1)因潜在风险(成本)的存在,大股东会谋取位于控制权私利容忍区间内的控制权私利,达到既能让自己的控制权成本得到补偿,又能维持收益的可持续性目的。(2)获取适当控制权私利对大股东具有激励作用,能够保证中小股东利益和公司价值不受到损失。(3)超额控制权私利具有侵害性质,会导致中小股东利益和公司价值受损,它才是控制与治理的对象。最后文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一些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实验室环境下的决策过程研究可以较好地考察决策变量的行为基础和动态临界值.本文以中国股市中的股权结构为背景,在实验框架下考察了股权结构、信息披露和控制权收益的关系.文章先从理论上计算股东的夏普利值并以此代表股东控制权.再分不同设置变量来实验地考察控制权收益.结果表明:(1)股东控制权越平均,控制权收益越少;大股东与小股东形成"核"联盟的机会越多,其取得控制权的机会越少.(2)信息对控制权收益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信息在联盟的形成和维持中的作用.(3)大股东夏普利值的高低和信息情况决定了联盟的方式.(4)控制权溢价并不一定就是控制权收益,也许只是大股东为防止自身利益被侵害而支付的成本.(5)信息不完全不一定是坏事,部分信息的隐含更能增加公司的分配效率.  相似文献   

10.
唐妍  江丹 《决策与信息》2009,(8):186-186
控股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已成为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然而很难直接计算大股东对小股东的侵害程度,实证研究主要用间接地方法进行测量,本文浅析了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侵占的定义及侵占的度量方法。  相似文献   

11.
安维东 《经营管理者》2013,(28):182-182
家族企业社会化过程中,家族控股股东为获得控制权收益,往往会强化其控制权。本文认为控股股东强化控制权的主要路径包括股权资本强化路径和社会强化路径,股权资本强化路径主要包括构建金字塔控股结构和交叉持股结构,社会资本强化路径是指以社会资本影响企业的董事会、经理层的人员构成,强化控制权。家族企业控股股东往往综合使用此两类路径强化其对家族企业的控制权。  相似文献   

12.
上市公司控制性股东、政府与投资者之间存在的双重代理成本决定了大股东出售解禁股行为与股权性质及公司财务特征相关.实证研究发现控股股东减持倾向与力度低于非控股股东,国有控股大股东的减持倾向与力度低于非国有控股大股东,减持公司表现出资产负债率较高、资产管理水平较好但每股收益低下、公司规模较小等财务特征.而且,国有控股与非国有控股大股东减持动因并不相同,资产负债率高和货币资金持有量低是导致国有控股大股东减持的主要因素,盈利能力差是导致非国有控股大股东减持的主要因素.负债率较高和每股收益低下对控股股东减持行为有显著影响,营业利润率低下和规模较小对非控股股东减持行为有显著影响.大股东通常在公司价值被高估时减持获利,减持行为存在显著的时间选择倾向.  相似文献   

13.
现有研究表明,上市公司大股东会利用其控制权来"掏空"上市公司,从而获取控制权收益.本文拟从董事会特征出发,来研究其对控制权收益的影响.董事会特征主要包括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董事会会议次数、董事会持股数量及董事会领导结构等.最后提出政策建议,以便降低控制权收益,实现对中小股东的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海洋博弈模型,对上市公司大股东的合谋及制衡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大股东合谋行为是大股东竞争性内在选择的均衡结果,受到参与合谋的股东数量以及股东性质的影响,投票权越小,包含股东数越少的股东联盟越具有稳定性,部分大股东的合谋行为将会降低其他大股东的控制权收益,但对小股东的影响却是不确定的;同时,大股东的投票权差异越小,小股东的博弈收益越高,说明股权制衡有益于小股东的保护.  相似文献   

15.
委托代理理论视角下大股东侵害行为的机制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从委托代理理论的视角出发,分析了大股东与中小投资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从模型推导出作为代理人的大股东是否选择侵害中小投资者的行为关键取决于其获得的控制权私人收益的大小。中国上市公司由于对大股东的约束机制存在缺陷导致了大股东可以低成本的获得私人收益是存在大股东侵害问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基于资本投资形成控制权收益的理论阐释,实证考察了不同国有股权控制特征下资本投资对控制权收益的影响. 1)整体而言,投资规模与控制权收益正相关. 2)资本投资对控制权收益的影响在不同股权控制分类下呈现显著差异,但对大股东持股比例不敏感;3)地方企业集团所控上市公司,其控制权收益对固定资产和股权投资规模的敏感性最高,分别为央企上市公司的10倍和6倍,为地方国资委上市公司的3.3倍和1.9倍;4)地方企业集团上市公司的资本投资在形成高控制权收益的同时,侵害了公司价值.上述研究为进一步完善股权分置改革后的上市模式选择,加快市场化进程以促进资本投资的私有利益外部化等方面提供了理论和经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终极控股股东超额控制与现金持有量价值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以我国资本市场2002年非金融类A股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了终极控股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对公司现金持有量水平及其市场价值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当终极控股股东为国有股东时,控制权/现金流权系数与现金持有量水平显著正相关;而当终极控股股东为非国有股东时,控制权/现金流权系数与现金持有量水平虽然正相关,但不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国有终极控股股东对高现金持有量水平具有较高的偏好;(2)当终极控股股东为国有股东,且其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存在分离时,现金持有量的价值为0.769元;而当终极控股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不存在分离或虽存在分离但终极控股股东为非国有股东时,现金持有量的价值为1.206元.从而表明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国有终极控股股东对高现金持有量水平的偏好是一种控股股东利益侵占动机.  相似文献   

18.
大股东控制下的资本投资与利益攫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资本投资形成控制权收益的理论阐释,结合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攫取控制权收益的自利动机和市场风险分析,本文以2001-2005年沪深两市A股市场发生了非流通股交易的公司作为考察对象,从固定资产投资和股权投资两个方面对大股东的控制权收益攫取进行了实证研究,并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大股东不仅通过资本投资形成了控制权收益,而且资本投资规模越高,增加等量资本投资所攫取的控制权收益越低;尽管通过股权投资攫取控制权收益的隐秘性较高、成本较低,但由于增加了控制链的代理层级,控制性股东的收益占有程度也较低;大股东的自利性资本投资行为不仅挤占了中小投资者的共享利益,而且形成了从增加资本投资、形成更高控制权收益到损害企业价值的传导机制.根据经验结论,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当家族利益与上市企业利益相分离时,家族有动机攫取控制权私人收益。采用控股股权转让与非控股股权转让的溢价差来度量控制权私人收益的方法,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家族上市企业的控制权私人收益水平达到30.56%;控制权私人收益水平与资产负债率显著正相关,与企业规模显著负相关,与控股股权转让比例存在不稳定的正相关关系,与股权离散度和大股东制衡不相关。研究结果说明我国家族上市企业的公司治理存在着结构形式完整,控制权配置不合理的缺陷。  相似文献   

20.
窦炜  刘星  安灵 《管理科学》2011,14(11):81-96
本文通过分析不同控制权配置模式下的企业投资行为决策模型,对大股东控制下的企业不同控制权配置形态与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利用我国上市公司 2000—2008 年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 结果表明,在大股东绝对控股条件下,企业的过度投资扭曲程度与控股大股东持股比例呈负相关关系,而投资不足则与其呈现出正相关关系; 在多个大股东共同控制条件下,企业的非效率投资行为会根据多个大股东之间的监督或共谋而呈现出不同,当多个大股东互相监督时,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将得到缓解,而投资不足加强; 而当多个大 股东互相共谋,形成股东联盟时,企业过度投资行为将会加强,而投资不足缓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