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公共危机管理领域,加强慈善组织的形象维护对危机的处理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助于维护社会和谐安定。为此,我国慈善组织必须做到增强危机意识,提高慈善组织内部人员的整体素质,完善内部机制,增强慈善组织危机处理能力。  相似文献   

2.
进入新世纪以来,慈善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越来越成为一项不可忽视的组织职能。自"郭美美事件"以来,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引发社会质疑。慈善组织如何迎接此前所未有的挑战,亦引起慈善组织从业者的反思。本从以慈善组织的内部治理结构为切入点,探讨慈善组织如何从组织内部进行改善,寻求一条良性发展道路,促进慈善组织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新型社会管理格局中,非政府组织重要性在于通过促使公众政治参与,影响政府决策及投身公益事业,使社会的各种要素和关系处于相互融洽的状态。非政府组织在参与社会管理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面临诸多问题,从组织社会学的角度分析,需要形成良好的环境,能够让非政府组织的社会功能进一步得到发挥。  相似文献   

4.
公信力是慈善组织的生命线。近年来,由于我国慈善组织丑闻不断,这严重影响了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不利于慈善事业的良性发展和公民慈善意识的培育。本文指出了影响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因素:合法性、透明度、绩效水平、专业化,结合影响因素具体分析了慈善组织公信力存在的问题,进而从慈善组织自身、政府以及社会的角度提出重塑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展望,以此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慈善组织作为慈善事业的载体,对于其的监督是保障慈善组织有序运行乃至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对于慈善组织的监督主要有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个体系。其中内部监督主要是由理事会实施。而外部监督则是由政府、社会以及第三方独立机构的监督来实现。内外部监督得以有效实施是慈善组织实现其目的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6.
黄伟  王旸 《管理评论》2023,(1):257-271
声誉是慈善组织重要的无形资产,声誉受损可能减少其社会捐赠来源,进而影响慈善组织的生存与发展。使用全国民营企业捐赠调查数据,本文从声誉惩罚的角度研究官方慈善组织声誉受损如何影响民营企业捐赠行为。实证结果表明,官方慈善组织声誉受损具有声誉惩罚效应,与其合作的民营企业捐赠金额显著下降,且这一效应溢出至民间慈善组织;此外,在慈善组织市场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声誉惩罚机制可能失灵,所属行业与政府关系密切以及具有政治身份的民营企业其捐赠金额受官方慈善组织声誉受损的影响较小,即官方慈善组织声誉受损对偏公益目的的民营企业捐赠金额影响相对更大;进一步研究发现,良好的外部制度环境(如地区慈善组织发育程度和社会信任程度)以及完善的企业内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有助于缓解官方慈善组织声誉受损对民营企业捐赠金额的不利影响。本文的结论对探索慈善组织声誉受损的微观影响机制以及慈善组织优化声誉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NGO(尤其是慈善公益类NGO)的蓬勃发展,为社会慈善公益事业的繁荣搭建起了有利的平台。本文从慈善公益组织公共问责机制的相关基本概念和理论出发,主要就我国政府对慈善公益组织公共问责机制的主要框架进行论述,从中提出对慈善公益组织公共问责机制建立的一些思索和看法。以慈善公益组织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对其问责机制建立的分析,为进一步研究中国NGO整体问责机制做出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8.
百年来,统战和安全两种价值导向形塑了中国共产党社会组织政策的变迁图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与社会组织结成了共存共强关系,社会组织政策的基调是全面统战;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社会组织发展问题等同于安全问题,社会组织政策的基调是安全至上;自改革开放至新时代,统战因素渗入社会组织政策目标之中,社会组织政策的基调是安全为主、统战为辅;新时代,党对社会组织的"放"和"管"达到了某种程度的均衡,社会组织政策的基调是强安全、强统战。党的社会组织政策百年变迁历程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经验,包括坚持社会组织政策变迁的政党主导性、保持社会组织政策与政治环境之间的适应性、坚定对社会组织政策框架的自信、实现统战与安全之间的动态平衡等。  相似文献   

9.
慈善事业是一项崇高并且伟大的社会公益性事业,是一个国家文明进步,彰显人文关怀的重要标志。慈善组织是慈善事业的主导力量,慈善组织的发展对于慈善事业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所以良好的运作方式与合理的发展框架是慈善事业得以长足发展的必要条件。目前,我国的慈善事业尚处于起始阶段,相应的法律监管机制并没有完全覆盖慈善组织与机构,这也滋生了许多的问题。如信息不公开、善款用途不明确等等。本篇论文从慈善组织的概念和特征入手,浅析我国慈善组织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而对我国慈善组织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希望通过完善相应法律机制、提高组织运作效率,进一步促进我国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领导决策信息》2011,(40):18-18
坤叔助学团队是东莞一家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尽管慈善成绩显著却连续7年6次申请“转正”未果。《南方日报》9月29日对此进行报道后.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有关部门要转变观念,努力成为社会公益和社会慈善发展的助推者.而不是障碍。规范社会公益组织发展.重在监管.而不是把“人”挡在门外。  相似文献   

11.
我国慈善组织存在管理不规范、慈善捐款不透明、善款使用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慈善组织的发展。第三方评估的引入,有利于慈善组织管理透明化、规范化,增强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构建第三方评估机制应积极借鉴国外经验,厘清政府和第三方评估的界限,使第三方评估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估标准,提高评估的专业化水平;加强第三方自身建设,提高第三方评估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2.
现代慈善事业作为“第三次分配”,在扶助弱势群体、化解社会矛盾以及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国现代慈善事业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慈善组织和机构数量少,公众主动参与度低。要使它更好更快的发展,就必须不断健全其发展体制,突破其制度瓶颈,使它从政府主导转向社会主导。其中,公民现代慈善意识的培养是基础,慈善组织规范自身管理是前提,政府的角色从组织管理者转变为引导监督员则是根本,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3.
非营利组织是指在政府体系之外依法成立的,具有公共服务宗旨或促进社会福利发展,不分配盈余,享有免税或减税待遇的社会组织.非营利组织最早出现在19世纪70~80年代,开始主要是以募捐济贫为目的的慈善组织.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政府和市场同时失灵"问题的出现,非营利组织在世界各国快速发展,在保护环境、消除贫困、发展教育文化、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和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的弱点,填补了二者功能上的空白.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促进慈善事业发展和改进慈善组织经营,对慈善组织实行市场化模式是可行之选。市场化就是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活动。按照市场化程度来看,当代中国慈善组织的经营模式主要有非市场化模式、半市场化模式和纯市场化模式。  相似文献   

15.
正一、引言在中国慈善公益组织日益发展的今天,商业化行为渐渐的被带入慈善公益事业,两者看似"花钱"与"挣钱"般相互矛盾的感念是否应该被推广和应用使得引发社会各界深度探讨。中国近代最早的慈善公益组织是中国福利会,由孙中山夫人宋庆龄于1938年6月14日在香港创建,迄今为止已发展了70余年。慈善公益组织的初衷都是为了集中善款善物来帮助有需要的人,可随着社会的发展,单一的捐赠形式很可能满足不了大量的被捐对象,加之市场化经济的融入,慈善公  相似文献   

16.
非正式组织广泛地分布于正式组织内外,虽无固定形态,但却以其独特的作用对社会管理产生着影响。以其与正式组织的关系和对社会管理的作用为标准,非正式组织可划分为积极依附型、积极独立型、中间依附型、中间独立型、消极依附型、消极独立型几类。当前,政府应在鼓励各类正式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同时,切忌忽视对积极型非正式组织的激励、对中间型非正式组织的引导,和对消极型非正式组织的规约,以便整合各种力量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管理。  相似文献   

17.
尹欣 《决策探索》2014,(4):61-61
社区社会组织是指由社区组织或个人在社区范围内单独或联合举办的、在社区范围内开展活动的、满足社区居民不同需求的民间自发组织。社区社会组织不等于社会组织,但社区社会组织是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要素主要体现在:第一,组织成员主要是本社区的居民;第二,活动区间通常只限于本社区范围内;第三,基于社区居民的内在需要建构起来,因此具有较强活力;第四,组织成员自由进入、退出,组织结构相对松散。近些年,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我国社区建设如火如荼,城市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日益丰富,在提供公共服务和社区整合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总的来说,城市社区社会组织发育不足,发挥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现存的慈善机构有着很多问题:政府监管力度不足,慈善组织内部监管不力,第三方监管不具有公信力。我国应借鉴国外的经验,形成一套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政府监管,政府鼓励并监督慈善组织的运营,同时,慈善组织引进国外先进监管资源,重视慈善人才培养,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公众在给予慈善组织支持的同时,应对其进行监督,可以督促建立可靠的第三方评估机构,畅通公众参与监督的渠道。  相似文献   

19.
王璇 《经营管理者》2013,(30):123-123
<正>一、认清第三部门"第三部门"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973年由列维特等人提出,并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西方流行,在我国的兴起要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相对于西方国家起步较晚,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1.非政府组织。在现今,我们将社会分为政治、经济、社会三大人类活动的主要领域。而相对于社会领域的活动组织主要是政府、营利组织以及非政府组织。从政治角度解析,非政府组织应该剔除国家政权的影响,是除了国家政府以外的其他组织。在经济领域,企业等  相似文献   

20.
慈善类非营利组织在一个民族遭遇大灾大难危机时越来越彰显公共利益与公共责任的功能,然而由于自身双重管理体制,薄弱的筹款机制,低能力建设等因素带来的局限性,使慈善失灵进一步加剧,作者认为社会企业是非营利组织健康持续发展,实现其基本功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