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咨询与决策》2011,(6):18-19
“一定要守住18亿亩这条耕地红线,切实保护耕地,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走出一条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利用新路子。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讲话震撼人心。  相似文献   

2.
“十一五”期间,宜昌市在省国土资源厅的精心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精神,正确处理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的关系,把实施节约优先战略作为缓解资源约束和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立足于构建节约集约用地长效机制,不断加大节约集约用地工作力度,努力探索出了一条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符合宜昌市情的土地利用新路子,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土地资源保障。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547亿元,工业总产值2218亿元。  相似文献   

3.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中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发展中国家,土地问题始终是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一个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切实保护耕地。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走出一条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利用新路子,是关系民族生存根基和国家长远利益的大计,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条根本方针。  相似文献   

4.
我国人多地少,人地矛盾日益尖锐的今天,针对土地利用中土地结构和布局不合理,建设用地粗放,土地利用率低,后备资源少,土地开发空间不足,耕地数量每年逐渐减少等问题,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重要性。并通过规划、计划的调控作用,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完善建设用地储备制度,做好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加强监督检查,全面落实节约集约用地责任,使每个人都意识到要节约集约用地,达到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  相似文献   

5.
孙彬  刘少石 《决策探索》2014,(13):69-69
面对土地资源短缺的现实,江苏省积极探索新机制,以“向上发展”提高土地利用率,以“动态巡查”防止土地浪费,以“综合整治”补充土地后备资源,通过节约集约用地,促进节地水平和产出效益“双提升”,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江苏是经济大省,也是资源小省,全省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地矛盾尖锐。江苏省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见》,提出坚决守住耕地保护数量和质量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和城市发展边界线四条底线。江苏省国土厅厅长李侃桢说:”这四条底线必须严守,是高压线,绝对不能碰,更不能逾越。”  相似文献   

6.
《决策与信息》2008,(1):76-76
针对国务院目前发布《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土资源部有关负责人指出,目前我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潜力很大,国土资源部已经制定出相关监管措施,并将尽快开始实行。  相似文献   

7.
土地是大连全域城市化的物质基础、空间载体和构成要素,是实现全域城市化的基本保障。大连市人多地少,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通过对大连市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现状分析,提出了大连市全域城市化进程中节约集约用地对策:统筹土地利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坚持多措并举,保障土地利用需求;严格土地使用标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强全程监控,健全土地利用监管;发挥市场机制,创新管理制度;加强考核,完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8.
《咨询与决策》2014,(8):18-19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节约集约用地,将资源节约确定为基本国策和优先战略。今年4月24日,省政府制定了《关于实行最严格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这是我省全面系统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体系,也是指导当前和今后土地管理工作的行动指南,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面对“资源硬约束和发展硬道理”的双重压力,应城市把节约集约用地放在突出位置,围绕“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模范县(市)”创建活动,把节约集约用地作为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载体,探索建立了行政主导节地、联动推进集约、加压倒逼支撑的用地新机制,走出了一条立足存量抓挖潜、节约集约促发展的新路子,提高了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合理用地需求。  相似文献   

10.
高明媚 《决策与信息》2008,(12):151-151
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必然要以建设用地的扩张作为依托,要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突破土地资源的瓶颈。而在我国土地宏观政策的调控下,土地管理制度愈加严格,依靠占用耕地来获得建设用土地资源已不能解决问题,在此背景下"宅基地换房"这一理念应运而生。这种通过城市化建设,整合资源,对土地进行节约集约利用,腾出空间搞经济的方式无疑是对解决经济发展中土地问题的重大探索。  相似文献   

11.
杭莺 《咨询与决策》2013,(11):16-17
崇阳县地处鄂南山区,总人口48万,是个“八山半水分半田”、人均耕地不足一亩的山区县。在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创建活动中,我县根据“三化”同步快速发展,用地日益趋紧的实际,及时转变土地利用方式,盘活存量,内涵挖潜,探索具有崇阳特色的“集约用地超市”,破解了“烈保”难题,走出了一条土地集约利用、经济发展加快、耕地面积逐年增加的“多赢”之路。  相似文献   

12.
盘活存量土地促进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山县地处河南省东南部,大别山北麓,淮河南岸.全县人口72万,土地面积206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9.01万公顷,人均耕地1.8亩,素有"七川一水三分田"之称,是全省人多地少的县份之一.近年来,我们在县委、县政府富民强县的方针指导下,围绕"节约用地、集约用地"这一总体要求,在盘活存量土地、服务经济发展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绩,初步走出了一条集约用地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受到了各方面的赞扬.  相似文献   

13.
《领导决策信息》2014,(29):30-31
正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公报披露,全国人均耕地0.101公顷(1.52亩),较1996年一次调查有所下降,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面对土地等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我国政府近年来将节约集约用地提上议事日程,以期以更少的土地资源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增长。各地也不断进行节地模式的新探索,为城市的盲目扩张和土地粗放利用开"药方"。浙江:亩产倍增计划针对国家逐渐收紧的新增城市用地供应政策,杭州市于4月14日起实施《亩产倍增计划》,并提出了"分期分阶段出让"和"先  相似文献   

14.
《领导决策信息》2009,(22):14-15
国务院2008年1月下发的《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明确提出,建立节约集约用地考核制度,要制定单位GDP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的新增建设用地消耗考核办法,实行上一级政府对下一级政府分级考核,考核结果由国土资源部门定期公布,2009年3月,国土资源部等部门下发了《单位GDP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的新增建设用地消耗考核办法》,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日益膨胀,与此同时,建设用地的粗放利用、闲置以及废弃等现象严重,节约集约用地程度还很不够,基层合法合规用地意识淡薄,随意承诺用地现象严重。国土资源部提出要以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完善土地调控政策和机制,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新机制的建设和完善,促进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对于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不能从结构上反映建设用地集约水平的不足,通过分析土地利用的影响因素,明确了集约用地指标选取原则,提出了分地类建立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7.
土地是财富之母。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严格保护耕地,推进土地集约利用,始终是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战略性问题。《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和调控工作的重要文件。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节约优先战略,严格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积极服务国家“两型”社会建设战略和省委、省政府“两圈一带”、“一主两副”和大别山、武夷山等区域发展战略,在资源刚性约束和需求刚性增长的严峻形势下,以战略的思维、改革的办法、创新的举措,强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在宣传引导、规划调控、供地监管、存量挖潜、构建共同责任机制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水平,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9.
开发区土地承载力较高,是辖区工业发展和土地开发利用的集中区域,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高科技产业基地建设中发挥示范、辐射及带动作用。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对于解决区域内土地资源紧张、促进开发区土地高效利用及国土资源土地利用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笔者工作所在辖区为例,通过调查研究区域内开发区土地利用情况,分析其节约集约利用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如何提高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政策背景】按照中央提出的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切实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的总要求,国土部正在研究加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顶层设计。今年3月,台盟以中央委员会名义提交的《关于强化节约集约用地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提案》从六方面建言强化节约集约用地,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更加有力的空间保障、资源支撑和优质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