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价值观问题本质上是生活观问题,而生活观问题实质上是人生观问题,在一种特殊理解人生哲学高度上对生活予以重新阐释即具体现解,可以摆脱探讨价值观问题时纠缠不清的主客体关系问题,为探讨价值问题提供一个可能的视角,在这一视角下,价值观问题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2.
基于社会学视角的人口就业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上,人口就业在经济学理论框设下被视为一种"纯粹"的经济行为。在社会市场机制尚不完善尤其是人力资本价值泛化的社会,这种理论定位往往引致就业问题的恶化。从社会学视角看,就业实际上是劳动力人口作为一种资源的社会配置过程,是其继续社会化、实现其价值的社会行为。这种社会学视角上的解读对于全面理解就业本质、确立新的就业文化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3.
幸福生活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是实施幸福生活观教育的有效手段,二者在教学内容和目标上具有内在一致性。本文在幸福生活观视域下审视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从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环境四个方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生活观揭示了生活世界的概念、内涵、结构与发展变迁规律:生活世界是由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家庭生活、政治生活、生态生活、道德生活等构成的有机整体,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呈现其丰富样态.马克思生活观的理论特质在于强烈的问题意识、深厚的人文关怀、鲜明的辩证唯物性.在当代,马克思生活观的理论和方法为我们审视和破解生活世界重大问题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新时代"美好生活"思想与马克思生活观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因而,遵循马克思生活观的运思逻辑与理论品格,洞察当代生活世界的重大问题,坚持新发展理念,有助于破解生活世界的主要矛盾,实现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5.
张仁天 《江汉论坛》2007,1(3):68-71
立足于现实生活,建构新型的生活蓝图,成为马克思哲学有别于它种哲学的重要精神气质.马克思的实践观本质上是一种生活观,这种生活观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深化研究.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生活是一种生产实践;从人与人的关系看生活是一种交往实践;从人与自身的关系看生活是一种策划实践.从不同视阈阐释策划实践的范畴规定,揭示策划实践观内蕴的生活策划、社会策划、行动策划、梯度策划、新唯物主义的策划方法论等基本特征,以及研究策划实践观的意义,有助于突出策划实践在人的生活世界中的重要地位,为深化马克思的实践哲学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在生态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热点之际,分析和总结前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经验,体悟他们的生态智慧,对当今摆脱生态危机、实现生态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推进可持续发展大有启迪.徽州园林作为徽州人诗意栖居的载体,充分体现了农耕社会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价值观.文章从五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一是顺应自然的生态意识;二是尊重自然的生态伦理观;三是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生态选址观;四是天成自然的生态审美观;五是自成自然的生态生活观.  相似文献   

7.
科技代价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科技代价是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本文对科技代价的涵义、表现、成因进行分析,认为现代科技代价的主要社会根源有价值观上的个人主义、生活观上的享乐主义、方法论上的科学主义及发展观上的经济主义等,并进而指出,要实现科技代价的合理化,必须实行人与社会的变革,塑造健全的人与社会;更新价值观念,矫正价值导向以及变更实践模式,寻求实践的合理性;为此,还需要遵循一系列的方法论原则等  相似文献   

8.
正一、引言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积极培育和践行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重大现实任务。毫无疑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前提,而系统的观点和系统的思维方法则为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路径和视角。所谓系统,就是由各个部分结合成的一个有机体,其中各个部分呈现出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特征。当今,系统研究方法也愈来愈成为人文社会科学常采用的一种研究方法。人文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9.
一、生活观的含义及其作用生活观是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活方式不能不研究生活观。马克思主义反映论认为,观念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做为观念之一的生活观,就是人们的生活活动在人  相似文献   

10.
对大学生价值观问题的哲学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价值观问题日益成为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关注的主要问题.理解和把握哲学意义上的价值、价值观的内涵,进行哲学意义上的当代大学生价值观问题的反思,理清开展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的主要问题,对帮助大学生选择符合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杰 《天府新论》2006,1(5):17-20
目前,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学术界被一致认为是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人们从价值观的角度对它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笔者看来,实践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应该在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坚持价值与科学的统一。一、价值原则与科学原则在本质上是统一的正确理解以  相似文献   

12.
如何看待抗战时期的诗歌价值观?有两个视角:一是历史的视角,一是当代的视角。从前者着眼,可以更多地看到这种价值观的历史必然性,从后者着眼,又往往更多地发现其历史的局限性。本文试将历史的视角与当代的视角结合起来,考察抗战时期的诗歌价值观,以期从宏观上把握抗战时期的诗歌特征。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学,文学是时代的肖子。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抗战文学正是抗战时代的产物。抗战时期,社会生活失去了平衡,一切活动以战争为转移,由此决定了抗战文艺的特殊性,即文艺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与美感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平衡。诗歌也是如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提出了“三个倡导”,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以哲学视角从“践行主体”、“理论根基”、“内在动力”和“价值目标”四个向度,探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紧迫性和现实必要性,对于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和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试析张君劢宪政观的文化关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君劢是中国近现代一位颇具影响的人物。他对宪政有自己独特的理解 ,并领导掀起了抗战时期轰轰烈烈的宪政运动。张君劢在倡导西方宪政的过程中遭遇到两个方面的难题 :一个是西方民主宪政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磨合问题 ,一个是对现代性的反思问题。张君劢从新儒家思想的视角上对这两个问题作出了有借鉴价值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择偶观是青年价值观的一个重要体现,通过择偶观能折射出青年的价值观,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择偶观对于青年的健康成长以及社会的进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择偶因素博弈论视角下纵观民国时期至今女青年择偶因素的演变,运用价值分析方法分析当下女青年择偶观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引导青年树立科学择偶观的路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关于价值与核心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德顺 《学术研究》2007,(12):13-16
如何理解价值和价值观,如何把握一种价值观念的体系性和它的核心内容,如何一以贯之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关系等,这里面有许多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地思考和把握。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看,社会主义最深层的核心价值,就是在尊重和保障自由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以平等为特征的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7.
对价值观的文化功能的讨论基于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当今时代全球化的现实;二是价值观在文化体系中的特殊地位.价值观的功能是一种文化功能,价值观形成和发挥功能的过程在本质上是文化“化人”的过程.价值观的文化功能主要体现在评价与导向、规范与约束、教化与凝聚、文化整合与驱动等方面.探讨价值观的文化功能,有利于加深对文化重要性问题的认识,增强文化建设和价值观建设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8.
彭宗峰 《天府新论》2022,(2):98-106
Empowerment是源于西方社会工作学的概念。基于对追求标的物的不同理解,国内形成了关于empowerment的三种视角,即能力视角、权利视角和权力视角。这三个视角虽然相互分化,但却并不相互断裂,而是在领域、关系和主体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联结性。从更深一层次看,empowerment中的能力、权利和权力是相互转化的,内含着权能辩证法。从统合角度看,empowerment其实是一个历史性的总体性概念,本质上是在社会转型的情境中,聚焦相对弱势者的发展问题,并通过建立在潜能本体基础之上的能力、权利和权力之间的权能辩证法,推动实现更加均衡、更加公平发展的过程。在此意义上,empowerment可以被理解为重塑权能。  相似文献   

19.
对文学本质问题的考察是提出新的文论思想的关键.从主体间性理论出发,杨春时作了有别于主体性哲学视角关于文学本质问题的差异性理解,强调文学的超越性.但与主体性文论一样,主体间性文学理论也只是揭示了文学本质的一个方面.文学是多本质性的,对文学性质所作的任何单一视角下的理论阐释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学界还需要在文学的多本质性问题上作更多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慈善价值观中存在二元悖论,阻碍了我国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本文以中西慈善文化比较的视角,从以人为本的慈善价值观,现代慈善文化的若干范畴,及慈善制度建设三个方面探讨了我国转型期慈善文化的构建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