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马克思关于科学理论的研究方法 ,邓小平理论的逻辑起点应是“需要”范畴。邓小平同志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出发 ,以“需要 (起点 ) 发展生产力 (手段 ) 共同富裕(目标 )”这样的逻辑关系构筑了其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
一、邓小平理论体系架构的视角选择目前,理论界对邓小平理论的研究已由定位“核心”推进到理论体系的逻辑层次,但是,争论伴随着研究的步伐,始终未能停止。究其根源则在于研究者的视角选择不同。因为不论从历史观、真理观或价值观的某一方面切入,都可以形成一种结构,得出一种认识,且言之成理,这就使论者在前提不一致的基础上展开争论。还有的论者将邓小平理论划分为生成论、本质论和价值论,这实质上是把三个有联系但本质不同的问题组合在一起,仍未能将研究推向更新阶段,且容易把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完整的理论体系人为切割得缺乏内在联系,只是…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逻辑严密的整体,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根本,它从最高层次规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目标层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动力层次,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规范层次。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继承性与超超性,总体性与具体性统一等特征。  相似文献   

4.
分析邓小平理论中的基本范畴及其逻辑特征 ,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范畴 ,揭示邓小平理论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起点 ,以“解放发展生产力”为手段 ,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的的规律体系  相似文献   

5.
吴琳 《理论界》2013,(4):1-4
劳动辩证法是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矛盾现象分析之后建构起来的理论。劳动辩证法的内在运行逻辑路径在三个层面得到揭示:马克思首先从人的生产活动出发,得出劳动异化理论;从人的生产关系出发,得出物化关系理论;进而从人的历史主体性出发,得出主体异化理论。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劳动辩证法的逻辑价值原则。人的主体性原则是马克思劳动辩证法逻辑价值前提。这对于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逻辑精髓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为主题,全面对社会核心价值观以及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两者间存在的逻辑关系进行说明,此外,还提出:想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成功践行,需要把我国的传统文化作为根本依托,充分发挥其“涵养”、“滋养”和“营养”重要作用,推动双方实践逻辑的微观落实。  相似文献   

7.
内丹学是中国古代历史悠久的生命哲学,也是道教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修道理论。其理论的核心是:何以通过内丹修炼能够超越个体生命限度,达成长生,以及如何通过内丹修炼达成长生的问题。关于内丹学理论,近年来已经有很多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作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但在内丹学理论体系的逻辑建构方面犹有所未及者。因此,从思辨逻辑的视角来考察钟吕系金丹派经由对历史上长生众术的批判、内丹学轴心范畴和逻辑起点范畴的确立以及内丹学体系的自我论证四个环节建构内丹学理论体系的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8.
由于中国社会现代性进程的曲折性和复杂性,撰写中国现代美学史存在一些难以回避的难点,即如何确定逻辑起点、中心线索、内在动力等,而这些问题的解决程度决定着中国现代美学史叙述和阐释的科学性和被认可度。现在出版的一些中国现代美学史论著没有意识到这些难点并试图解决它,因而在论述起点、人物取舍及理论基石上,似乎见仁见智,没有客观的标准。只有先确定了逻辑起点、中心线索与内在动力,中国现当代美学研究才有更好的未来。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立足于"现实的个人"的生活世界探究"自由何以可能"的现实路径,即以"现实的个人"为出发点及价值归宿点,以思想解放为重要前提,以实现"无产阶级"的自由为现实前提,以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为根本动力,以消灭现实世界的"一切关系"为具体路径,从而实现自由,这是马克思自由观一以贯之的内在逻辑,由此实现了自由观上运思方式及问题域的历史性转向与批判性超越,进而彰显出其理论的科学性、革命性及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11.
我国改革开放前期的快速发展没有带来高通胀,但新时期我国进一步发展不可避免带来一定的通货膨胀。在发展和通胀的关系处理方面,应着重于发展导向,以发展抑制通胀。中外通胀形势和发展情况对比表明,中国的相对通胀水平并不高,中国的实际消费福利仍呈上升态势。我国当前的政策导向既可以通胀换发展,以发展容纳通胀,更可以发展抑制通胀。  相似文献   

12.
列宁继承马克思、恩格斯的法律学说,并在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实践中,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法制、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法制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等重大问题做了开创性论述.在列宁的法制思想中,以民为本是贯彻其中的基本立场,现实问题是其发展依据,公平正义是其价值追求,坚持党的领导是其鲜明特色.这种逻辑性对我国当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哲学辩证法本质上是生活辩证法,其核心要义是围绕着权利而展开的,是对生活主体的生活权利本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则和趋向的历史性解读与本质性把握,具有鲜明的批判性和革命性。马克思生活辩证法以对生活的前提进行批判性地审查为始端,以"劳动—生产"为基源,以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为基础而生成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多领域、多层面交错而构成的生活关系逻辑,构成生活的空间性维度,最后显现为生活形态的阶段性与历史性转换、生活从民族史向人类史转换,形成生活的时间性维度。劳动—生产辩证法、生活关系辩证法和生活历史辩证法构成了马克思生活辩证法的内在逻辑架构。  相似文献   

14.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中国7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历史进程中的伟大创造,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制度支撑和制度保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深蕴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彰显着独特的制度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深蕴着“党性”与“人民性”的有机统一,在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彰显着独特的制度优势;深蕴着“改革性”与“定型化”的有机统一,在勇于自我革命、逐步定型优化中彰显着独特的制度优势;深蕴着“传承性”与“时代性”的有机统一,在传承中华文明、包容世界文明中彰显着独特的制度优势。  相似文献   

16.
共同富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奋斗目标和基本原则,是步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逻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的根本价值追求,是步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政治逻辑。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步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实践逻辑。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五千多年来绵延不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步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文化逻辑。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成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革的必然结果、成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除了历史的、客观的动因之外,最根本的在于这一先进社会制度具有其产生、完善与发展的内在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逻辑主要体现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的有机统一;坚持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本质与创造"五大民主"的制度特色的有机统一;坚持基本制度和基本要素的"不变性"与革除体制和制度弊端的"可变性"的有机统一;坚持社会差距的客观性与实现社会公正的必然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人一贯坚持和强调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意义元素.蕴含其中的人民至上的立场、实事求是的方法、综观全局的观点、共产主义的理想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意义支持系统.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与灵魂,是意义支点,是实事求是的逻辑前提;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是意义支柱,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根本要求;综现全局是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视角,是意义视域,是实现实事求是的路径;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结论,是意义归宿.  相似文献   

19.
"境界"是人在寻求安身立命之所的过程中对本己"人生在世"状态的精神体认,反映个人对生命存在状态和价值追求的自我期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的概念范畴,王国维首先将人生与审美之"真"相结合,实现了境界论的现代转化。冯友兰则以人对世界的"觉解"为中心建构人生"四境界"。唐君毅以"感通"为纽带将其进一步拓宽为既包罗万象又庞大繁复的"一心通九境"理论体系,最后化约在张世英以"灵明"沟通世界万物为一体的境界中。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伴随着范畴体系的中国化过程.这一过程的最新成果,就是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该范畴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的科学概括.也形成了最新范畴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范畴体系的逻辑起点是以人为本,其结构包含总体性范畴、基本范畴和实践范畴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