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精神需求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马克思主义有一个十分著名的命题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由于人是社会活动的产物 ,因此人必然有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人类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既有区别 ,又有联系 ,有时又互相转化。无论如何 ,人们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总是同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密不可分 ,总是同一定时期人们的思维、兴趣、习惯联系在一起的。人类的这两种必然的需求 ,从来都是十分具体的 ,而不是抽象的 ;从来都映现鲜明的民族特征和突出的时代特色 ,而不具有超越时间、空间的特点。虽然目前学术界对“什么是精神需求”,尚无定…  相似文献   

2.
李树榕 《阴山学刊》2008,21(5):43-46
蒙古族画家王延青主创515平方米的《蒙古历史油画长卷》可谓油画艺术“中国化”的一次关学尝试。要对蒙古历史、成吉思汗进行史学文本的造型转换,掌握并研究史料是价值立场的前提,价值立场是审美创造的前提,审美创造又是通过想象与结构来完成的。今天,在物质文化逐渐全球化的同时,怎样坚守“本土”精神文化的合理内核并兼容并蓄,显然是《长卷》美学探索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3.
刘忠红 《中州学刊》2002,(4):111-113
中国民间美术的审美意蕴直接秉承的原始艺术的混合性特征。与人们的生活原则相重合。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观念中得以逐渐发展和完善 ,成为一种独立的物质文化形态。它促进了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显现和人的存在的新的充实 ,既创造了一个人化的世界 ,又完善了一个“化人”的世界。这就是民间美术中审美意蕴的文化本质。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人们对刊物装帧的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促使每一位刊物装帧的设计者,必须更多的了解人们的审美需求,紧紧抓住代表时代文化风格的设计形式,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加强自身的艺术修养,不断提高创作能力,才能适应人们对刊物装帧设计提出的审美要求。  相似文献   

5.
黄曼君 《东岳论丛》2006,27(2):140-146
闻一多诗学既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又有独特的审美诗性品格。这种文化与诗学的交融,首先表现在理性与感性、思与诗的结合上,其理性精神———个体主体性、公共文化精神与创造民族国家想象的互渗互动,构成了他的冷静地、科学地把握世界、理解人生的方式;其诗性把握———生命狂欢、宗教的形而上追求以及“兽性”,“野性”之类民族强力的提倡等,则形成了他诗意地、动情地体验、沉醉于世界人生的方式,二者的结合体现了理性转向与诗性转向的世界文化思潮。其次,表现在一方面他的诗歌及其他文本、话语历史化、文化化,笔底凸显一个“文化中国”,另一方面他对历史与文化的关怀与研究又渗透着诗性和艺术的形上精神,因而历史与文化又被文本化、话语化乃至审美化了。再次,从20世纪文化的整体语境、特别是欧战后重物质、轻精神的世界潮流和中国现代诗学的发展中,闻一多诗学显示出其文化的整体性、开放性的特点,而他的诗学的一些独创性命题如“纯形”“三美”“浑括”“审丑”等又是在这种文化整体语境中被激活并显示出其独特性的。  相似文献   

6.
文化美学缘起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和建设小康社会的契机,文化美学的内容主要在于:研究“美的规律”与作为工具理性的文化的关系,研究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中所反映的价值观与“美的规律”的相互关系,以及研究作为工具理性的审美文化的各种内外关系。文化美学在当前的主要课题是:引导审美文化的发展符合社会的美的规律,其中包括审美文化的各个分支的特殊规律的研究,推动审美教育的发展,服务于人的本质的自由回归。  相似文献   

7.
《新学术》2007,(1)
现代物质生产领域正经历非审美化到审美化的过渡。企业审美文化是企业发展与审美文化发展互动促进的产物,也是时代审美变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以审美价值为最高取向。企业审美文化将审美与企业基本建设直接结合起来,体现出了物质生产领域内的审美特征,促使企业从物质的、精神的、制度的层面按照美的要求加以优化,形成更加合理、更加有生气的机制,这对企业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所要研究的思维结构,是一种深层的民族心理结构,它与特定的“民族文化结构”和“民族社会结构”一样,也是在一些民族漫长的物质实践和精神实践的过程中逐渐构造、积淀下来的历史成果。所不同的是,这一思维结构较之文化结构和社会结构有着更大的隐蔽性和抽象性,它甚至可被视为一种无内容的形式,是一种思维定势和心理框架。然而这种“无内容的形式”一旦形成,便又会反过来决定和制约着具体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创造过程,即赋予那些“无形式的内容”以特定的结构方式。从这一意义上  相似文献   

9.
视觉文化沟通的载体是设计作品,而主体是设计师,设计作品是创造者个人文化品质的外化。这种文化品质迥异于国家文化与社会文化,是设计师对既定价值观念的超越,他的审美创造总是潜入到文化的深层结构,从各个方面去广泛揭示人类复杂的精神文化现象,以自觉的选择来实现文化意识的历史整合,从而找到个人的价值和社会文化的契合点,形成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化意识和文化结构。  相似文献   

10.
艺术商品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庞彦强 《河北学刊》2003,23(2):107-111
本文试图以经济学的方法和理论来研究与探讨艺术现象及艺术规律。艺术品作为商品是社会分工的必然产物,一旦艺术被作为谋生和获取社会财富的手段,它必然要表现出商品的客观形态和发展规律,我们也必然把它当做商品来经营和操作。然而,艺术商品又是用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劳动产品。跟一般商品相比,它又有许多独特的地方:一是艺术商品的形式和内容呈现游离状态,即它的“形”与“核”是分离的;二是艺术的消费过程是一个从物质到精神的转换过程。在把艺术同商品相联系的过程中,同时也要处理好几个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正确把握艺术商品。  相似文献   

11.
家庭文化是一定社会的家庭物质文化生活形态和精神文化生活形态。家庭的物质文化表现为家庭的建筑、陈设、生活资料、服饰形式、饮食状况、家庭结构、种族等物质性内容。家庭的精神文化表现为家庭功能,伦理原则、家庭关系,生活方式、价值观、文化、教育、宗教信仰等精神活动特点,以及社会关于家庭的法制。家庭是社会文化的载体,家庭与社会文化具有同质进化的紧密关系。因此社会的变革也引起家庭生活的变革。 一、家庭是社会的“文化集成” 不同时代的家庭是不同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载体和表现。家庭文化与社会、民族、历史的文化具有趋同性。因为家庭生活是社会的物质文  相似文献   

12.
美的研究对象是“属总体人类的美”,这一美只能是个体的美的总和或思维性存在,必然在“主客观的统一”领域。根据辩证法的宇宙论,美的研究首先是语言学上对“美”的语词之用法的界定。以人对不同事物的判断所持的根据不同,美可谓是“人的气质性、品格性精神”显现在能够引起人的生理感觉快适的物质形式上。审美是人的由生理快适感觉与心理愉快感觉相融合而生成的“精神感觉”活动。美的事物之发生原因,一方面在主体的审美本身,另一方面在客体的不可论美丑的事物。  相似文献   

13.
文化创意产业相关概念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世忠 《兰州学刊》2008,(8):162-164
对文化创意产业(或日创意产业)应作出如下定义:依靠个人的知识、智慧、技能、灵感、天赋,通过科技与艺术这两大手段,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重构、嫁接和提升并与其他产业融合生产出具有文化艺术元素的高附加值的产品与服务,以满足人类感性需要和理性精神需求的产业。我国文化产业与西方文化产业意义不同,在内涵与外延上,(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产业、文化事业之间既有区别又有交叉与重叠。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文化产业(即:我国的文化产业)+设计产业+体验产业+旅游业。  相似文献   

14.
陕西文学苦质精神的遗落与重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德利 《社会科学》2007,(2):184-192
新时期陕西文学具有的文学审美的苦质精神铸就了陕西作家的悲悯情怀,实现了以泛神性偶像的创造救助与超越生活苦难的鲜明特色。但近十年来,陕西作家后继乏人,陕西文学的苦质精神明显遗落。造成文学精神遗落的原因,其一是过度强调生活化,片面看重时代性;其二是哲学的短视与文化素养的欠缺;其三是泛神性偶像创造及其现代价值悬置。面对困境,“陕军”除了要坚持自己的优长,坚守文学的苦质精神外,还必须加强现代文化哲学的修养,强化主体意识与人类意识,以时代的文化理性对民族生活和传统文化加以透视、熔炼和重铸。  相似文献   

15.
民族艺术审美文化资源的利用与展示,以及当代民族艺术发展的路径与取向,概括为“发现优势、坚持创新、走向超越”。一是民族艺术发展,就是民族文化资源优势与现代化传播手段与途径优势;二是当代民族艺术的创造须深入到民族文化结构的层面,开掘其内在资源,把握其精神内核。继而借此进行新的、相适于当代人审美趣味的创造,做到民族性、地域性与现代性完美融合,形成有创新的艺术样式,才可能不断焕发生机;三是民族艺术审美文化资源得到合乎规律的、有生机的利用与展示,不断获得新的生长点,实现持续发展。则必须依托于民族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与有机性.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多重超越”.  相似文献   

16.
鄂伦春族的桦树皮制品具有较强的地域性与民族性,是该民族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对桦树皮制品审美特征的研究,可以了解鄂伦春族历史与传统文化的发展及鄂伦春人民独特的审美情感,充分反映了鄂伦春族的勤劳与创造智慧。  相似文献   

17.
人类的审美情感原本就寓于生命活动的丰富性中,原始审美与劳动活动难解难分。审美活动绝非仅限于纯艺术领域,当今企业劳动环境的风貌、生产工具及对象产品的造型,以及人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中的美的形象,都是基础审美活动的对象。企业文化建设既需要强化科学精神,也应当培养审美的人生态度,企业文化审美塑造的目的就在于劳动者生命动力的开发和完美人格的塑造,  相似文献   

18.
意境是人生理想与审美境界的艺术表现,是情与景在一定审美空间的交融契合,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情往兴来新形成的空间境象。它在未被艺术形式物态化之前,作为“胸中之境”存在于创作主体的意识中,当“胸中之境”放物态化为艺术意境时,因艺术形式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特征。诗歌以语言为媒介,描绘对时空境象的审美感受,诗境的创造要善于选取能寄情寓意并具有审美价值的物象。中国绘画的构图与造境分不开,诗画互渗,“即诗即画,即面即诗”的观念是中国美学的优秀传统。国画所采用的“散点透视”在意境创造上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园林艺术以三维空间的形式把诗、画意境综合体现出来,在对审美空间的营造中把精神品格提到首位。造园以艺术匠心入于天然,以天籁之美为最高标准。借景、隔景、对景、框景、点景是营造园林意境的主要方法。意境创作的核心就是要展现一个与理想人生相契合的审美空间,使这个空间境象成为意境的物质载体。  相似文献   

19.
韩民族有其固有的原始意识结构——“兴”与“风流”.与中国文化中的“兴”立足于伦理本位、追求“大同”的精神不同,韩民族的“兴”与“风流”根植于生命本体,追求重生精神,进而使“兴”与“风流”直接与审美情感和价值判断相联系并升华为一种审美境界.韩民族先民具有的自然原始性、巫术性的歌舞形式,在游戏的文化功能中,形成了“兴”与“风流”的文化特性,而其全员参与性、与“神”的沟通性和规范的游乐性则构成韩民族固有的原始意识结构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0.
“盐工号子”作为川南地区特有的一种民歌体裁,有着自已鲜明的艺术特色与历史价值。它是川南盐业劳动人民创造的宝贵遗产,是长期共同劳动中的集体精神造物,具体体现了社会下层劳动人民的阶级情感和艺术情趣。其存在与发展有着深刻的内在原因,作为人类文化史上的一种“艺术形态”,除却它表面的“审美价值”之外,在社会过程中,确实曾作为人类劳动的“生产工具”,直接参与过人类的生产活动,参与过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创造。对川南特定盐业环境下的“号子”进行社会功能与价值透析,揭示其本体既具有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的功能与价值,同时又作为劳动阶级的精神产品之二重性为旨归;其艺术功能及价值分析,为参透浮于“盐工音乐”表层的艺术审美功用及文化遗存价值作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