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今日蒯大富     
蒯大富,1967届清华大学化学系学生。在“文革”中,蒯大富是北京红卫兵造反派的“五大领袖”之一,领导、参与了“文革”初期的一系列造反活动;“文革”后被判有期徒刑7年,先后被关押在北京和青海,出来后辗转到深圳经商。一波三折的变故,促使他由一个“红卫兵领袖”向普通人序列回归。  相似文献   

2.
柏华 《中外书摘》2006,(8):55-55
梁宗岱曾被吴宓称为“中国的拜伦”,他自己却说:“我只有坏脾气这一点像他。”老人从小就脾气火爆。最爱打抱不平。一生打架的次数颇多,在欧洲留学时,一次在一个华人餐馆吃饭,一个德国人骂中国人是懦夫。老人一听便按捺不住,冲上去便打。“文革”时被红卫兵殴打,一次他怒火上来。飞起一脚将一个红卫兵踢出一丈多远。  相似文献   

3.
义举     
嘎尔迪 《老年世界》2010,(19):23-23
1967年7月下旬,夏日炎炎,“文革”运动也如火如荼。 一天,我和弟弟在旗人委的大礼堂前玩耍,忽然,一个伙伴慌慌张张地跑来,说:“快回去看看吧,红卫兵到咱们院里抄家来了。”  相似文献   

4.
一、红卫兵运动的社会性:社会评价无疑,“文化大革命”首先应该被看成是一场超级的社会运动,因为它席卷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导致了人们思想、心理、行为方式,乃至风俗习惯的遽变。在这场运动中,处在不同社会地位上的各阶层的人们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以自己所独有的方式重新认识自身的利益,重新认识社会现实,并各得其所或各有所失。作为一个社会群体,青年在“文革”中的主要活动、思想历程以及这一代人的所得所失,十分集中地在红卫兵运动中,在那些红卫兵运动参加者的当时的和日后的经历中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5.
党内民主允许公开“十年浩劫”是从“三家村”开刀的,被诬陷为“三家村”“黑掌柜”的邓拓又是首当其冲,因此,对“文革”史稍感兴趣的人不能不关注邓拓。新中国成立后,邓拓作为社长、总编辑主持《人民日报》十年之久,这期间,他以清醒务实的政治头脑,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对领袖的指示不那么一味盲从,因此,在极不正常的政治风云中,他处处不得欢心,处处使人觉得碍手碍脚,先是被领袖批评为“不是政治家办报”,继而斥贵为“书生办报”,及至干  相似文献   

6.
柏杨的时代     
就是他,就是这个人——他曾经是蒋中正的崇拜者,宣誓“愿为领袖活,愿为领袖死”,后来却阴差阳错因“侮辱元首”而坐牢;他多次企图自杀,也曾几乎被枪决,但最终活到了88岁高龄;他曾经胆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义无反顾地坚持“不但要崇洋,而且要彻底崇洋”;他也曾经因在牢狱中经受酷刑后屈打成招,而被一些人斥为没有骨气和气节,但出狱以后依然愤世嫉俗、嫉恶如仇、锋芒毕露,以批判者的姿态揭露文化的污垢和世俗的恶习,攻战不休;他时常痛骂传统文化,临终却没有忘记嘱托马英九找个忠心耿耿的“魏征”,仿佛一种回归;他嬉笑怒骂,其实内心沉重;1985年,他的《中国人史纲》当选为台湾最有价值和最畅销的一部书.  相似文献   

7.
林溪  初旭 《现代交际》2003,(10):65-67
四个兜的营级干部嫁给了小战士 濮存昕祖籍南京,长于北京,当过红卫兵,到黑龙江服过兵役。退伍回京后,他又走进北大荒那片“神奇的土地”,在那块黑色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抽穗扬花,和著名作家梁晓声等中青年文艺工作者一样,被人们誉为泥泞中长出的红高粱。24岁那年,濮存昕考上了空政话剧团,当上了文艺兵,每月拿6块钱津贴。他在空政呆了9年,几乎没有正式演过什么戏,角色最多的就是群众演员,演匪兵甲、乙,演游击队员,最初他的台词常常只有两个字“报告”,有时候干脆就没有。  相似文献   

8.
“文革”,是中国现代史的最神秘之处。尽管有众多的论述、梳理、评价、现身说法,但它还是隐在云雾中,偶尔露峥嵘。“文革”或许是每个中国人的痛,即便他是80后或90后。“文革”是那么神秘,虽然它离现在才三十几年,但已经被纳入东方神秘主义体系当中了。  相似文献   

9.
何立波 《老年人》2007,(7):36-37
“南陈”,就是陈独秀;“北李”,即为李大钊。陈独秀和李大钊早年投身于反帝反封建运动,1915年后领导新文化运动,两人均是“五四”爱国运动的重要领袖。1920年初,为躲避反动军阀政府的迫害,陈独秀从北京秘密转移到上海。李大钊不顾个人安危,护送他出京,两人在途中共商建党大计,留下了“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佳话。  相似文献   

10.
仲夷是个坚强的人,在抗日战争中出生入死经历好几次大难,我没有听他哀叹抱怨过;我们寄养在农家的大儿子于灾荒中饿死了,他也没有掉泪,当时还劝我说,这是国家民族的危难,在农村参加地下工作的妹妹的儿子也饿死了,这算是为革命作出了牺牲。文化大革命,他被打成“黑帮分子”,天天挨批斗,大大小小批斗了2300场(每批斗一场,他就在小本子上点一点做个记号,红卫兵发现,骂他记“变天账”,他说“我是记下受教育的次数”)。他为党为国担忧,但并不为个人悲观叹气,有时还对看管他的红卫兵开句玩笑。  相似文献   

11.
邵玉田 《老年世界》2011,(19):31-31
哲学家培根说:“一帆风顺固然令人羡慕,但逆水行舟则更令人钦佩”“一切幸福都绝非没有忧虑,而一切逆境也都绝非没有慰藉和希望。”境遇窘迫,须心胸开阔,给自己留有个排泄的口子,这个“口子”就是一条倒淌的河。我的一个亲戚,没喝过几天的墨水,“文革”期间入伍。“文革”后恢复军衔制,人家提干他退伍,安排到镇供销社工作。计划经济年代,  相似文献   

12.
我喜欢上了房东家的“三妮” 我是在”文革”前上的大学,从北京一所美术院校毕业后,我没有到分配的单位报到,而是回到我当年写生的地方埋头创作。  相似文献   

13.
艾先立 《老年人》2007,(12):55-55
单田芳原名单传忠,1936年生于天津,4岁时随家人闯关东,落户辽宁,父母与众亲戚皆为评书艺人。1950年初,他就读于辽宁大学历史系,1956年拜天津评书艺人李庆海为师,开始学说评书。“文革”中,他被遣送农村接受“劳动改造”,1978年平反后担任鞍山市曲艺团团长多年。至今他说过的书目逾百部,出版著作四十余部,6年前在北京创办单视东方艺术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14.
爷爷,想开点     
●我的爷爷76岁了,身体健康,平日里他步行四五十里山路,回到家还照样陪奶奶去串门。他也很乐观,脸上很少见到愁容。可是,奶奶去年离世后,他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成天呆在家里,闷闷不乐。我们做小辈的都知道,爷爷对奶奶的感情很深。“文革”时期,爷爷在百里外的农场“改造”,奶奶  相似文献   

15.
日前接到一位文友电话,悲哀了一天.一天后转悲为喜。想起两件旧事.还是在北京学习.我一个与我年龄仿佛的远房叔叔,大学生,于“文革”中给武斗场面吓病.可能由于“妄想症”’王国的给华,他的年龄定格在“少年”上,且面目洽担、衣冠整洁,谈吐文雅;只是见了人礼貌热情得过了分.每次于他看我走后我都要为他的热情与礼貌跟同学解释一句;“我这叔叔精神不正常.”我的一位同学每次都宽宏地微笑说:“别那么说人家。”话语中的善意是明显的;请人就增人啦,何必称“叔叔”?更不该诬人为门神病.几次解释成为无奈的挣扎,我便不言语了…  相似文献   

16.
我爷爷今年74岁,原任湖南省社科联副主席,1993年离休后,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应用和推广“足健法”的活动中去了。他说:“这是我离休后找到的精神寄托。”“文革”期间,爷爷被关过牛棚,挨过批斗。1984年,到医院检查,他患有腰椎骨质增生症。后来,又患有颈椎骨质增生和双膝关节骨质增生症。爷爷的健康,一直是全家人最关注、也是最担心的事。他自己呢,为减轻疾病的痛苦,也在寻找有效的自我保健方法。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一位推广足部按摩保健法的医生,从此就与“足健法”结下了不解之缘。自从学了“足健法”之后…  相似文献   

17.
丁丁  刷刷 《现代妇女》2005,(10):16-18
“风流才子”娶的不是美女今年49岁的赵卫东是北京某出版社的编辑,不仅编过许多颇有影响的书籍,而且还出版了几部作品和诗集,在京城小有名气。他相貌堂堂,天性浪漫,长相显年轻,颇有女人缘,同事们笑称他为“风流才子”。打青年时代起,他内心就有个“美女情结”——希望自己能与一位美丽的女子相伴一生。这点从他许多的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得出来。然而现实中的“风流才子”娶的并不是美女,这也是赵卫东心里的一个疙瘩:妻子杨华外表太普通。赵卫东老家在东北农村,自北京某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在了北京。他的妻子杨华当年是位热爱文学的北京女青…  相似文献   

18.
痛失日记我在这里记述的,是一段真实的往事。这个遗失的日记的故事,同一个名叫过大江的年轻人有关。那一年年初,由于"文革"中一场突然的变故,我丢失了心爱的日记本。那两个日记本,其实是被人强行抢走的。日记中记录了我刚刚萌发的一场初恋隐秘的心迹。而我那个初恋的对象,另一所中学的"老高三"学生——那所学校的一派红卫兵头头,此时已被另一派"打倒"。那另一派的红卫兵涌入我家翻箱倒柜,发现了  相似文献   

19.
母亲走得早,她和父亲相依为命。父亲参加过抗日战争,打过鬼子;解放战争时期,他又奉命潜入上海,打人了一个国民党特务机构,秘密从事情报工作,直到迎来全国解放。“文革”开始后。父亲三天两头被人传去问话,要他彻底交代历史问题。那是一段朝不保夕的日子,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相似文献   

20.
经典作家     
伏尔泰(1694- 1778年),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著名哲学家、作家和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被誉为“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他出生在巴黎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自小受过良好的教育。父亲是法律公证人,希望他将来做个法官,但他却对文学发生了兴趣,后来成了一名文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