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明代末年,在学术上曾出现一个既批判程朱理学,又有别于陆王心学的独立学派,这就是以刘宗周为首的,以黄宗羲、陈确、张履祥等为中坚的蕺山学派。刘、黄、陈、张作为学者,他们的思想曾受到后世学界重视和研究,但却鲜有从他们组成的学派去探讨的论著。这个学派以“慎独”标宗,主张以气为基本的理气合一,重视闻见之知,即物求知,反对分气质之性和义理之性,反对  相似文献   

2.
肖孟夏 《兰州学刊》2012,(11):34-38
一本论与二本论之争是戴震对程朱理学之批判的思想实质。戴震所谓"理"实则是流行不已的"气",这与程朱所谓"理"已经截然不同。虽然文章篇幅所限没有分析程朱理学可能存在的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戴震用以反对程朱的"气"一本论所将会导致的命定论,事实上无法应对他的时代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陈确是我国明清之际一位终身生活在民间的学者。他在反对程朱理学中,对哲学认识论、知行关系、无神论、人性论、理欲论以及社会政治思想方面,都提出了许多精辟的理论见解。深入揭示陈确的思想,这对于研究蕺山学派的发展以至明清之际哲学思潮,都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晚清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罗泽南不仅对理学的基本思想作了系统的阐发,且在理气论等重要的理论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为理学在晚清的复兴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比如在理气先后问题上,罗泽南虽然主要继承了程朱的理本论思想,但同时又借鉴吸收了张载、王夫之等人的气本论思想,并将二者结合起来,形成了兼采二者之长的理气观。在人的理气同异问题上,罗泽南持理同气异的观点,认为每个人所禀受的理是相同的,气是不同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在于气禀的差异,这就等于为理学施行教化功能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无善无恶心之体"乃阳明四句教之首句,刘蕺山对这句话进行了批判,他认为,倡"无善无恶心之体"不仅会带来理论逻辑上的毛病,而且会对人们的思想以及生活世界产生严重危害。不过,他的批判有其合理性,亦有局限之处。蕺山先生倡本体为至善,即意为至善。意好善恶恶,一于善而不二于恶,与经验世界之前与后、美与丑、大与小、长与短、善与恶之相对待的情形不同,而是无对之独体,为心之所存。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哲学史上,程朱理学是一个充满内在矛盾和悲剧色彩的流派。一方面,从元到清,《四书集注》成为科考标准教材,朱子配享孔庙,程朱理学几成为儒学的代名词;但另一方面的事实是:程朱理学在宋代就从未能在学界占有绝对优势。北宋时,洛学之外尚有关学和新学;南宋时,更有陆九渊与朱子分庭抗礼。进入明代,知识界风靡一时的,是继陆九渊一脉而来的王阳明心学,而非程朱理学。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情形呢?实际上,程朱理学由两个层面构成:一是其长期以来为历代统治者所张扬、维护,也极易为全社会各阶层所理解、接受的部分,这是其最浅表…  相似文献   

7.
从两种《大学古本序》文本,可以看到王阳明心学形成与成熟的过程。其最初文本本是向程朱理学挑战,由于罗钦顺指出其丢了“大头脑”,才有“致良知”学说的提出和成熟。罗钦顺本来带有不少程朱烙印,在批判王阳明心学的过程中,却逐渐得以洗汰,并锤炼了自己的气本论。从两种文本和罗王论战中可以看到明代中期理学、心学和气学三大思潮鼎立和争雄的局面。  相似文献   

8.
高攀龙(1592—1626)是东林学派重要创建者和领袖之一,学宗程朱理学与之同时代的刘宗周(1578—1645)则追踪心学,是蕺山学派的创始人。他们在当时都有相当声誉和影响,学者并称高刘。在朝时,反对奄党专权,声气相援,关系密切。在哲学思想方面,有同有异,各有自己学派的特色。本文试用比较的方法探讨一下这两位学者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中和”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儒家哲学中的重要范畴,是宋明儒学者争论的焦点问题。作为宋明儒学殿军的刘蕺山(宗周),以诠解和简择先贤“中和”思想为基础,运用“一气周流”为学理路,提出独体之中“中外一机,中和一理”,认为致中复是致和之功,最终将工夫统归于其念兹在兹的慎独工夫,赋予儒家的中和观以全新的意涵。一、独体之中“中外一机,中和一理”蕺山以“喜怒哀乐”四者作为表征气化运动秩序的范畴,他说:“维天于穆,一气流行,自喜而乐,自乐而怒,自怒而哀,自哀复喜”①。而且将喜怒哀乐等同于宋儒常用的元亨利贞,…  相似文献   

10.
体用范畴自魏晋发展成熟以后,玄学和佛学各派争相言体用,以说明本体与现象、实体与功用之间的关系。程颐揭示“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基本原则,为理学本体论哲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而朱熹在这一原则基础上,建构起他的理本论哲学体系,构成了整个理学的思想基础,他整个哲学体系无不贯穿着“体用一源”这一根本宗旨。  相似文献   

11.
胡宏是南宋初年著名理学家,他冲破理本论的框制,独创出了性本论第三条理学进路。在工夫论(修养方法)上,胡宏主张"居敬穷理"、"察识涵养"、"求放心"。这种工夫论有既流向理本论又有心本论的倾向,表现出了二元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薛瑄与明代关学的中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河东薛瑄为代表的程朱理学是明代关学中兴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也是明代中期以前关中理学的主流,但不能就此将薛瑄之学的作用过分夸大,而认为明代关学不过是河东学派思想在关中地区的延续。实际上,关学的中兴乃是整合、吸收多方思想资源的结果,不仅有程朱理学,同时也有湛、王心学以及张载之学,而且这一过程从嘉靖时期一直持续到晚明万历中冯从吾的关中书院讲学,整个明代关学经历了两次发展高峰。  相似文献   

13.
中西方传统哲学有着不同的着眼点。西方哲人“仰天思索”。以茫茫宇宙为根本思考对象。由此形成两个基本的哲学派别:物本论与神本论。前者认为宇宙本源是物质实体。后者认为宇宙本源是精神实体。这两大派别的对立统一构成西方传统哲学的基本线索。无论今人怎样“还原”西方哲学史,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西方古代没有人本哲学。  相似文献   

14.
张德建 《中州学刊》2008,(3):174-178
明代的文学复古是一个复杂的文学运动,值得我们从多个层面上进行探讨.明代的文学复古在展开过程中突出了对史学资源的借鉴,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突出史传文学的核心地位,反对理学对文学和史学的干预,强调文史在文辞和叙事上的相通性,建立了以理、事、辞为核心的复古理论.而史学文学化和心学化史学观的形成,则最终导致文学复古运动走向式微.  相似文献   

15.
一体圆融,和合无碍——刘蕺山《人谱》工夫哲学探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在工夫修养进路上都存有二分预设,或格物穷理、涵养省察,或致良知、知行合一,人的道德主体性、自觉能动性与道德实践的必然性、必要性未能从深根宁极处实现圆融统合。明末大儒刘蕺山所撰的《人谱》创构了即~即~哲学思维,打破了先儒工夫进路的二分预设。《人谱》中所开显的即存养即省察,动静一几、即隐微即显发,中和一性、即知即改,知行一体、即本体即工夫,工夫与本体合一的工夫哲学,绝非空言玄谈,而是落实于主体自我的道德践行,在人心本心的提挈下,达致人与自我的和合圆融,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先儒工夫论的弊病。  相似文献   

16.
《江西社会科学》2017,(7):150-156
理学史著是认识宋明理学存续发展演进的基本依据之一,但由于理学史著撰写者所秉持的理学史观的差异,不同作者笔下的理学发展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局面。在这方面,周汝登的《圣学宗传》、孙奇逢的《理学宗传》以及黄宗羲的《明儒学案》就为我们描绘了明代后阳明学时期的丰富的理学图景,通过对这三者的比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理学史著对于历史事实叙述的作用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邹林 《江汉论坛》2001,(12):17-19
元代理学一方面继承程朱学说的基本原则,同时又和合朱、陆,兼采两家之长,为宋理学注入务实思想,使理学得以发扬光大,因此,它在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但理学在元代得以传播与发展,有三个重要条件,一是统治阶级的支持与倡导,二是名儒赵复载籍北上,三是许衡等人的宣传之功。在这三个重要环节上,都同姚枢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虽然他没有在理学思想上提出新的见解,但在对理学在元代的传播发展、发扬光大方面,其历史功绩是应当予以充分肯定的。  相似文献   

18.
朱铁梅  马琳萍 《河北学刊》2007,27(4):140-142
八股文是明代统治者向天下士人灌输程朱理学的主要工具,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表现为渗透式影响及戏曲、小说等弱势文体向强势文体的主动靠拢与吸收,在这一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明代的官方意识形态——程朱理学。三者交互作用最终构成了明代文学发展特定的历史背景及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19.
宋明理学是中国儒学发展史上继先秦子学、汉唐经学后的又一重要理论范式。相较于汉唐儒学,这一新范式的显著思想标识就是偏重形上之维和内圣之维的开拓,从本体论、心性论和工夫论等各层面深化儒家义理精神。就理学本体论、心性论和工夫论的建构以及理气心性的圆融而言,"北宋五子"和朱熹之学对儒家这一理论范式的建构具有奠基性的意义。邵雍的"先天之学"和周敦颐的"太极"说,是为儒家道德精神确立形上依据的一种重要尝试,代表着理学思想的滥觞,不仅如此,周敦颐的"诚"论还一改汉唐儒学宇宙论的铺排,开始了儒家心性本体化的思考,由此重新开启了儒家的"内圣"之维。张载的气本论哲学是儒家本体论建构的真正开端,而其划分"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主张则是理学范式下典范性的心性论成果。二程"自家体贴出天理",奠定了理本论哲学的基础,而其"性即理"的论说则昭示着他们对理学本体论和心性论的打通。二程后,朱熹通过注解"四书",建构了综合"北宋五子"、圆融理气心性的理学体系,而这也标志着儒家理学这一新理论范式的确立。  相似文献   

20.
南宋中期两位著名理学家张栻和朱熹关于理学基本观念——太极、理道、原性、中庸、知行的反复论辩,这在理学史上是一个典型的个案。他们之间存在深厚的情谊,由于穷理致知的论辩而将理学思辨达于精密细致的程度。他们虽然理学思想的渊源皆出自濂洛之学,基本观念一致,但某些具体问题又存在意见分歧,因此使理学思想丰富而深刻。他们表现的对宇宙自然与社会人生的认识,在本质上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故在南宋中期以后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