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在1933年至1939年德波战争爆发这段时间,纳粹德国外交的主要目标是为扩军备战服务,为这个总目标服务的纳粹外交取得了重大成功。短短几年,纳粹德国从衰弱的状态中崛起,在毫无约束的情况下大肆扩充军备,迅速走上了军事冒险的道路。纳粹外交成功的奥秘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欺骗,讹诈。1936年以前,希特勒主要是采取  相似文献   

2.
纳粹德国在1933年至1936年重占莱因非军事区这段时间,其外交重点是极力挣脱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束缚,以求得到西方国家的支持和谅解,取得重整军备的合法化。对此,笔者已发表文章论及①。重占莱因非军事区至1939年9月德波战争爆发,纳粹德国的外交目的是直接为发动侵略战争作准备,重点是寻求盟友,占领中欧,瓦解英法对德国的包围圈,解除“西进”的侧翼威胁;为避免两线作战,千方百计使苏联处于中立状态。希特勒在1937年11月5日宣布德国外交目标是要“在欧洲和德国直接接壤的地方”取得居住地和原料产地,并为此“决心冒风险诉诸武力”②。由于希特勒采取战争讹诈与欺骗交替使用的策略,这些外交目的都得到了成功,为纳粹德国走向侵略战争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3.
纳粹德国在1933年至1936年重占莱因非军事区这段时间,其外交重点是极力挣脱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束缚,以求得到西方国家的支持和谅解,取得重整军备的合法化。对此,笔者已发表文章论及。重占莱因非军事区至1939年9月德波战争爆发,纳粹德国的外交目的是直接为发动侵略战争作准备,重点是寻求盟友,占领中欧,瓦解英法对德国的包围圈,解除“西  相似文献   

4.
论二次大战前希特勒的外交策略卢少志从1933年希特勒上台到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纳粹德国仅用了短短六年多的时间,就改变了军事力量孱弱,外交处境孤立的不利态势,并挑起了企图奴役欧洲、称霸世界的战争。纳粹德国令世人膛目的发展壮大和侵略扩张的步...  相似文献   

5.
1936年在德国举行的第11届奥运会是与纳粹德国的反犹政策紧密相连的.希特勒试图将这届奥运会变成炫示日尔曼种族优秀论的工具,因而竭力排斥犹太人参加;世界各界尤其是体育界为反对纳粹对犹太人的排斥,对柏林奥运会进行了抵制;国际体育界尤其是国际奥委会的压力,使希特勒不得不步步后退,采取措施减缓并暂时停止了对犹太人的迫害;犹太人的运动成就给予纳粹德国反犹政策的谬论以有力的回击.柏林奥运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对纳粹德国反犹政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纳粹德国更加疯狂地推行反犹政策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6.
二战初期,随着希特勒向西线大举进攻,丘吉尔临危受命,出任英国首相.面对纳粹德国的威胁,他从现实的国家利益出发,积极推动英苏合作.苏德战争爆发后,丘吉尔立即发表声明支持苏联抵抗纳粹德国的侵略.援苏抗德是丘吉尔现实主义外交的代表性例证.  相似文献   

7.
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纳粹德国与中国国民政府的"易货贸易"经历了从形成到兴盛的过程。德国商人克莱因与1936年的《信用借款合同》分别是这一历史进程中的关键性人物和标志性事件。此外,中德两国各自的内政及外交因素也是影响上述贸易进程、推动"易货贸易"兴盛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50年来,伴随着对时代主题的认识和对外交策略的制定,形成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领导集体独特的外交思想和外交风格,也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三个外交时期。50年外交的得失,为我们21世纪外交战略的选择指出了科学的方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用邓小平的外交思想指导新世纪外交,积极推动伙伴关系外交,实施全方位外交战略。  相似文献   

9.
对于1938年奥地利作为“东方省”并入纳粹德国这一历史事件,大多数世界现代史教材和德国史工作者根据希特勒在二战中的罪行采用的是带有强制性、侵略性色彩的“吞并”这一解释。如果从一战后奥地利自身因素出发来探讨这一问题,1938年事件主要是奥地利国内因素(诸如民族情感的、政治的、经济的)促成了它与纳粹德国的合并。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1895年至1899年间清政府对外政策、态度的动态分析,把握五年来清朝外交方面所发生的变化。1895年以前,清朝主要执行的是可以概括为“外须和戎”四个字的洋务外交路线。1896年《中俄密约》签订后,随洋务派的逐渐失势,洋务外交,遭到攻击.1895年至1898年间,清朝的外交主要由总理衙门执行,由帝党翁同和等人主持,他们也不可能找到可行的外交方策,外国侵略者依旧从他们手中攫取着利权。在这种民族矛盾尖锐,清廷外交不力的情况下,统治阶级中的盲目排外一派重新抬头,执掌朝中大权,盲目排外的外交主张占了上风。于是在1899年中,在教案等问题处理上,中外对抗加剧。1900年中国对八国联军宣战就成为了前一阶段外交发展的必然,而非偶然了。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史学界开展了对30年代德国对华政策的研究。在论及这一时期纳粹德国远东及对华政策的特点时,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这一时期希特勒在对华政策上“一直处于一种不稳定和缺乏一贯性的状态”,30年代中期在德国的远东政策中存在某种“混乱”。笔者认为,纳粹德国内部在远东政策上的分歧,是造成这一时期德国对华政策某种“不稳定”和“混乱”的直接原因,而上述论著对这一分歧几乎没有论及或详细分析。本文试对这个问题作一探讨,从另一个视角考察这一时期纳粹德国的对华政策。  相似文献   

12.
国家形象与外交具有相关性。国家形象外交的兴起得益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家形象作用的凸显。不同的外交主体和外交对象的组合可以产生三种不同的国家形象外交形式:官方外交、公共外交、民间外交,三者发挥不同作用,共同塑造着国家的形象。文章以2000—2008年美国的形象外交为例分析了这三种外交形式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3.
<正>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的国家建设、发展和治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外交或中国国家对外关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中国外交,国家领导人和理论学术界一般用"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这样的表述进行概括和总结。这样一种表述包含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内涵,其中也包含着对四十年中国外交基本经验的提炼和概括。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外交走过了波澜壮阔的30年,中国共产党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形成了新时期的外交理论,并指导中国外交不断开拓新局面,取得了辉煌成就。  相似文献   

15.
外交思想研究是张闻天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0~2005年,学术界对张闻天的国际战略思想、外交政策思想、外交风格及其在外交战线上的实务工作等都进行了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张闻天的总体研究中仍处于薄弱地位。  相似文献   

16.
1940年6月法国败降以后,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拥有绝对军事优势的德国在西线已无大敌,似乎希特勒只要征服苏联就能独霸欧洲。而作为全欧洲唯一与纳粹德国保持军事抗衡的美国被困英伦孤岛,地位脆弱,危如累卵,面临着非常紧迫的生存危机。然而,英国却奇迹般地幸存下来,并且随着英国的存在和地位的稳固对欧洲战局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试图综合分析英国在德国重重高压下未遭败绩和英国奋力维持对德抗战的诸种因素,以期正面解释孱弱的英国是怎样勉力抗击颐指气使的纳粹德国的,并给予英国对德抗战以积极的评价。 1940年法国战败后,欧洲的军事政治形势和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转变。纳粹德国在军事、经济、政治和外交上对英国施加了强大的压力,英国的地位岌岌可危,英国几乎没有同占据半壁欧洲的纳粹相抗衡的可能。 法国败降后,英国的形势非常危急,1940年6月英国用于保卫本土并适用国内防御的总兵力只有26个师,①其中有“战斗力”的不超过6个师,编入现役的坦克只有217辆,各种野战炮只有500门。艾登回忆道,一个军的防区竟然没有防坦克团和防坦克炮,更无坦克。②英国海岸防御单薄且脆弱,守卫部队兵力薄弱又缺乏训练。英国空军力量在初期也相形见绌。英国处于战斗准备状态的战斗机只有446架,491架造于战斗的轰炸机中,  相似文献   

17.
以希特勒为首的法西斯集团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纳粹党在寻找侵略战争的理论依据时选择了种族主义和“生存空间”理论。本文从纳粹德国种族主义政策的产生、阶级实质及其实施过程这一角度试图探析种族政策与法西斯战争间的内在联系。一、纳粹德国种族政策的根源与阶级实质纳粹德国的种族主义继承了德国早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民族主义思潮。在第三帝国那里加以拼凑、充实,形成了以希特勒为代表的种族主义思想。这种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  相似文献   

18.
对外援助是中国和平外交战略的重要内容。它既是中国和平外交战略的重要实践,也是中国和平外交战略赖以实现的重要手段。新中国成立后50多年的外援实践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在新世纪,根据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中国应当适时改进中国的外援工作,以便更好地为中国的和平外交战略服务。  相似文献   

19.
1936年7月17日,西班牙反动军人伙同保皇派、封建残余势力和教会上层人物在西属摩洛哥发动了反共和政府的叛乱。第二天,叛乱分子开始在加那利群岛、巴利阿里群岛和西班牙北部地区采取行动,西班牙内战爆发。意大利法西斯在西班牙内战爆发后,即伙同纳粹德国进行武装干涉。这一行动,是在它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刚刚结束两个月国力受到损伤的情  相似文献   

20.
东方政策在施特雷泽曼的外交总战略中虽然处于次要地位,但基于复兴德国的种种现实需要,施特雷泽曼始终未忽视并逐步加强了对苏合作关系。在1926年《德苏中立条约》签订前,施氏对苏外交表现得“缺乏热情”、“小心谨慎”,其东方政策明显地反映了辅佐德国对西方外交的一面。而后阶段的施氏对苏外交则显得较积极果断。东方政策作为施氏整个外交政策的组成部分,突出反映了其外交的现实性和独立性,对战败德国的迅速复兴起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并在客观上也极为有效地支持了社会主义苏联,以及有利于“整个欧洲减轻战争威胁和维持和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