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末言情小说观可以概括为“情史观”、“情教论”和“情政说”。其基本内涵可以表述为 :强调言情小说有与史书相同的地位和价值 ,倡言其教化人生、淳厚风俗的功能 ,并对政治起着讽谏与辅翼的作用。此一言情小说观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即理论准备期、理论表述期和创作倾向体现期。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明末言情小说观的基本内容、发展轨迹、形成原因,及其理论意义作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和分析。明末言情小说观的发展,呈现三个段落:理论准备阶段、理论提出阶段、创作体现阶段。明末言情小说观念的出现,受明末社会思潮的影响,与士人心态变化,与整体小说理论批评的变化有关。小说观念的理论表述和创作倾向的体现并非同步,但二者却能最终达到一致,这归根结底还是与社会政治、经济密切相关,为其所决定  相似文献   

3.
明末清初社会思潮的演变与才子佳人小说的“情”雷勇明末清初,在中国小说史上出现了一大批才子佳人小说,这批小说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对情的弘扬和礼赞,当时的评论者就曾指出:“才子佳人事奇而情亦奇”(烟水散人《赛花铃题辞》)、“风花雪月,其情最真”(《鼓掌绝...  相似文献   

4.
纵观王国维一生,其在学术研究方面大约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01年-1905年左右,主要从事哲学(包括美学)研究;第二阶段,1906年-1911年,主要研究文学──以文学理论及戏剧史为主;第三阶段,1912年-1927年,主要研究史学(包括甲骨文、金文等)。三个阶段的转折,以到学部(教育部)任职及随罗振玉东渡日本为契机,而他的古典文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前两个阶段──哲学与文学阶段,其中哲学阶段为接受外来文化思潮时期,文学阶段为将外来文化思潮(包括文学)与中国文学相融合并作比较时期。(当然两个…  相似文献   

5.
叶向高(1559-1627),字进卿,福建福清人。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进士。万历、天启年间,他两次入阁为首辅,长期主政,维持明王朝国家机器的运转。对叶向高在明末政局中作用的考察,无疑是研究明本历史的重要部分,不应忽视。一、叶向高与皇帝1、以首辅维持政局。叶向高中进士后,授庶吉士,进编修,历官南京国子司业、南京利部右侍郎等,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擢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进入政府中枢。次年,因其他大学士或卒或辞,叶向高遂成独相,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始得致仕。天启元年(1621年)至四年(1624年,叶向高复入…  相似文献   

6.
明末西方天文数学以崇帧改历为契机传入中国。从现象上看,西方数学的传入是由于利玛窦及其追随者龙华民、邓玉函、汤若望、罗雅谷、阳玛诺等人奉行“学术传教”而弓I发的。但是进一步的深究:为什么利公等人奉行“学术传教”之策略?为什么明末中国人可以接受“学术传教”之作法,并有徐光启、李之藻清人推波助澜?数学传播在“学术传教”中又处于什么地位呢?对这一系列问题之探讨,则是对传入西方天文数学之根本原因的发掘,而这一发掘则涉及到明末中国社会结构与社会思潮。一、明末中国社会结构与社会思潮余英时先生在其《中国近代宗教…  相似文献   

7.
中国“十七年”小说中的女英雄形象与男性修辞中国的“十七年”(1949-1966年)是一个追求英雄的年代。北大中文系博士生在《二十一世纪》1994年第6期发表同题文章,指出;“十七年”小说中的女英雄的形成有两个特点:首先,他们往往是伴随着男英雄出场的;...  相似文献   

8.
俞平伯出版有五个散文集:《杂拌儿》(1928)、《燕知草》(1930)、《杂拌儿之二》(1933)、《古槐梦遇》(1936)、《燕郊集》(1936);另有集外散文多种。他的散文创作大致上可分为早期(1918—1923)、中期(1924—1928)和后期(1929年以后)三个阶段。早期散文的文化批判品格反映狂飙突进、风云变幻的“五四”时代精神和科学民主的进步思潮,是俞平伯早期散文的基调。这是在“五四”时代潮流的感召和影响之下,喷薄出来的反封建的激越心声,充盈着“破坏旧的,创造新的”的文化批判和社会…  相似文献   

9.
蒋益 《船山学刊》2000,(4):66-70
一所谓言情小说,当指以男女情爱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它作为一种小说体裁,发轫于明末而盛极于民初。在数百年的发育过程中,它孕育出了《玉娇梨》、《玉梨魂》、《广陵潮》等惊世之作,更以《红楼梦》为巅峰雄视文坛近两个世纪。民国初年,文坛几成言情小说的一统天下,出现了“无情不成小说”的形势,作家们在情字上大做文章,一时间苦怨奇幻、哀惨谐趣诸般情感铺天盖地,徐枕亚、吴双热、周瘦鹃、包天笑、李涵秋、张恨水被公认为“此中圣手”。五四以后,世风大变,观念日新,言情小说的主题与模式遂失去了生命力,它需要与时代同步,…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创作主体的角度,剖析评述了“性灵说”的内涵及其理论价值,指出创作主体的“识”是作家创作勇气和胆略的标志,而“情”则为“性灵说”的核心,是创作的生命;“公安派”还从诗“趣”这一接受的视角,进一步肯定了创作的主体性。“性灵说”复苏了作家们的主体意识,也打破了“七子”的复古论调,给明末文坛带来了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11.
新闻学作为一门在现代社会中十分活跃且日显其重要性的社会科学,和其它人文科学甚至非人文科学正处于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结构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六、七十年代,在新闻业最为发达的美国,新闻报道和写作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微妙的但却不容置疑的变化,出现了诸多的新思潮和新流派,其中较有影响的有:“新新闻学”(wewJour-ndism)、“精确新闻学”(redslonJ0urnjlsm)、“调查新闻学’OnvestlgatlveJ0urnallsm)、“敌对新闻学”(AdversavialJournalism)、“倡导新闻学”(AdvocacyJournalism)等。这些…  相似文献   

12.
常伦诗曲创作叙论王建堂常伦(1943—1526)字明卿,号楼居子,山西沁水人。正德间进士,除大理评事,滴寿州州判,迁知宁先州,是明代曲坛上的一颗摧灿的明星,有《常评事集》《常评事写情集》传世。明代后七子领袖王世贞评其诗“如沙苑儿驹,骄嘶自赏;明末著名...  相似文献   

13.
黄世仲是近代一位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和文学家。他一 生写了长短十六部小说,又与其兄主办《中外小说林》(香港)等文学杂志,并在刊物上发 表了许多理论文章。他对小说在社会变革中的地位与作用、小说文体的特点、古典小说的继 承与批判、翻译与创作的关系等作了系统的论述,有自己的理论特色。黄世仲提出小说创作 要为当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服务,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是正确的;他主张继承古典小说的 现实主义批判精神,重视学习其艺术经验,并提出正确区分古代言情小说中淫书与艳情的标 准,指出古代小说中鬼神迷信的危害,对推动当时的小说创作具有针贬性、指导性和实践意 义,在近代小说理论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后殖民主义”:一种立足于西方文化传统内部的理论反思盛宁现在已经叫得很响的所谓“后殖民”(post-colonial)的文化批评,究竟能否称得上一种“思潮”,是否需要作如此大张旗鼓的讨论,似乎至今还让人感到有些疑问。首先,这个问题自身的界定仍不是太清...  相似文献   

15.
试论毛泽东诗词创作的分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创作诗词,始于1901年,终于1976年,一生赋诗填词大约118首,现存诗59首,词36首。毛诗词创作史分前期(1901年至1949年9月)和后期(1949年10月至1976年)。在这个分期基础上,再细分为六个更具体的时期:辛亥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17年,十年“文革”时期。毛泽东诗词创作历史的特点是:前期重点攻“词”,后期侧重攻“诗”;诗人政治处境决定其诗词创作兴趣浓淡,其一生政治上的两次探索带来诗词创作上的两次高潮,其一生政治活动上的两次高潮又同时使其诗词创作转入低潮;两次创作高潮在毛泽东诗词创作史上和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地位,没有它们,就没有大诗人毛泽东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诗学是以“情志”表现为核心的诗学。但艺术的表现要通过情景交融的审美意象来实现。因此在创作中,表现是指作家营构意象的心理能力和作用。本文拟探究作为表现论的中国古典诗学。一、从“言志”、“缘情”到“情志合一”在中国诗学理论发展史上,“诗言志”和“诗缘情”两大思潮,都源远流长,尽管这两大思潮在分流中时有相互冲撞,但终归汇合交融演变为“情志”表现说。  相似文献   

17.
略论朱谦之的文化观洪九来(上海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1933年,朱谦之(1899-1972,字情牵,福州人),一个“唯情主义者”,一个“不向政客堆里钻,能保持在文化中心地当穷教授的人”①在完成了《文化哲学》一书后自认其思想历程由第一期(宗教的虚无主义时...  相似文献   

18.
张承平  万伟珊 《船山学刊》2002,(3):134-136,141
马丁·路德(MartinLuthet,1483--1546年)是十六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著名领袖、翻译家,他所翻译的《圣经》被誉为“第一部民众的《圣经》”,是西方翻译史上对民族语言的发展产生巨大而直接影响的第一部翻译作品。马丁·路德在翻译理论方面的观点主要有三,即:翻译必须采用民众的语言;翻译必须注重语法和意思的联系;翻译必须遵循七原则。其中,翻译的七原则指的是与翻译技巧有关的七条细则。玄奘(约600-664年),通称“三藏法师”,是中国唐代著名高僧、佛教学者和旅行家,也是中国佛经翻译史上的四…  相似文献   

19.
黄意明 《江淮论坛》2007,(3):116-123
先秦儒家关于关于“情”“欲”问题的看法,近来颇受学术界关注。考诸先秦儒家原典,“欲”“情”“知”三者常交织在一起,成为人性的内容。本文辨析了其间的关系:三者之中,“欲”是最基本的,相当于一种原初意志和生理本能,又可分为道德之欲与生理之欲。由“欲”而“情”,欲望的实现,引起情感的满足,两种欲望对应两种感情。“知”则对“情欲”进行调节。一些学者(以苟子为代表)不承认有道德情欲,故特别强调“知”的作用,以理性调节情欲;而另一些哲人(如孔孟)则重视道德情感也兼及“知”(智)。  相似文献   

20.
一年多来,我从“断代工程”简报上先后获悉李学勤先生关于“初吉”以及月相名词的解说,如:“吉的意义是朔。月吉(或吉月)就是朔日,因而是定点的。《诗》毛《传》暗示初吉是定点的。”(第41期);“经李学勤先生指示,我们相信《武成》《世俘》诸篇与金文中月相术语有不同的定义,而《武成》《世俘》诸篇的月相采李先生的定点解读”(第44期);“李学勤等从金文研究和文献学的角度都认为定点说难于成立”(第38期);李先生在《“天大曀”与静方鼎》中说“月吉癸未初三日,初吉庚申初四日。”(简报第62期);“这样的吉日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