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轼书法美学思想述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轼的书法美学思想集中体现在其尚“意”的观念上 ,而“意”的实质即“生意” ,即“自然”。苏轼尚自然的书法美学观在创作过程及作品品格上均要求体现“自然”的特征 ,充分体现了艺道合一的传统思想。  相似文献   

2.
米芾的书法艺术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米芾为北宋著名书法家,他集古出新,高举张扬个性的大旗,进一步推进了苏轼等开创的尚“意”书风。米芾推崇晋人书法,其书法艺术观也个性鲜明,提倡个人精神和书法创作的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3.
黄庭坚是我国著名诗人和书法家,他开创的“江西诗派”形成了宋诗的新面貌,在书法方面提倡以“韵”为主,进一步深化了苏轼提倡的尚“意”书风。黄庭坚书法艺术形成了完整而独特的艺术审美观,“自成一家”的思想对后世影响非常大。  相似文献   

4.
宋代书法家不仅在书法艺术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而且在理论上也有很多建树,苏轼重自然,黄庭坚重韵味,米芾强调率意等等。但透过这些不同的表述,我们发现宋代书法理论有一个总的精神,那就是"尚意",这既是宋书创作的美学追求,也是宋代书法理论的精髓。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苏轼的书艺与书法进行了研讨 ,指出 :苏轼圆劲秀逸的书法风格妙在笔画之外 ;苏轼论书崇尚意趣 ,主张要有韵外之致 ;苏轼首次提出书法须“技道两进”的论点及“论书及人”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文艺发展史上,苏轼可以说是一位罕见的全能艺术家。他几乎在他那个时代所有的艺术领域内都表现了杰出的才华;以散文、诗词、书法而论,则称得上雄踞于光辉顶峰之上的人物之一。在艺术理论方面,他也有许多真知灼见,而且是自成体系的。笔者拟从他大量论诗谈艺的言论中,抽绎出“神”与“意”、“形”与“理”、“清”与“新”、“道”与“艺”等概念,细加考察和剖析,看看苏轼比他的前人究竟提供了哪些新的东西。本文从“神”与“意”谈起。  相似文献   

7.
苏轼文艺理论的特色之一,是一个具有鲜明独创性的概念范畴体系。在《“神”与“意”——苏轼艺论探讨录之一》(载一九八五年湘潭大学学报语言文学增刊)中,我们谈到,苏轼的“神”,通常是指作为观照描写对象的人和事物所特有的生命力和动态美。苏轼的“意”,则通常是指审美主体的包括思想、情感、意愿、气质、个性等等在内的整个心灵世界。在苏轼以前,还没有人象他那样,认定主体的“意”在创作过程中具有统摄一切的头等重要的作用;文艺作品,只不过是主体心灵的一种外化、物化形态而已。然而,这是不是意味着作者主体可以随“心”所欲,一“意”孤行,而全然不需要客观的生活依据呢?不。苏轼是主张“寓意于物”、“意与境会”的。弥足珍贵的是他并没有停留在前人已经提出的这样一些笼统概括的命题上,而开始认识到,在“意”与“物”之间,在“意”与“境”之间,也就是说在主体与客体之间,有联结沟通二者,使之达到和谐统一的客观中介在;这个中介,就是他所谓的“理”。对苏轼的这个“理”,学术界的理解很不一致。本文试图把它放在历史的纵横坐标上加以考察,看看它的涵义究竟如何,应当怎样估计其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8.
有宋一代,在我国文化史上是探求创新的历史时期,哲学、诗词、绘画、书法等,都开一代新风。黄庭坚则是这个时代诗坛、书苑革新中的开派者。今年是他诞生九百四十年和逝世八百八十年。我们谨以一瓣心香,采摭他的书法论述,以荐前贤。数百年来,书法论者都众口一词,“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此语似是而非,其实书法“尚意”,不自宋初始,而自苏轼、黄庭坚始,已是北宋末年,去其开国逾时百载。虽然宋初诸帝都雅好书翰,山谷《题太宗皇帝御书》;熙陵“文治之余,垂意翰墨,妙尽八法,当时士大夫皆亲承指画。”对于书法之好尚,宋之太宗犹唐之太宗。  相似文献   

9.
纵观中国书法创作史,从扬雄、许慎的“心象”说,到赵壹、蔡邕的“气势”说;从王僧虔的“神形”说,到孙过庭的“情形”说;从蔡襄的“神气”说,到刘熙载的“体用”说,可以看出,中国书法创作始终以“意象”为主轴,在“意”和“象”的适度范围内左右波动,形成了一个以形求神、以象表意的书法创作语言的流动曲线。书法意象语言可分为表形的“象”和表情的“意”。这里的线条、结构、篇章等,均构成了书法语言材料的集合体──“象”。因此,“象”是可视的,“意”只能通过“象”来体现。  相似文献   

10.
苏轼的综合论及综合研究苏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研究如欲有所突破 ,就必须从“全能”、“通才”的视角来观察和探索苏轼 ,要改变当前单纯以诗论诗、以画论画等偏执一隅的狭隘做法 ,走向综合交叉研究的康庄大道。因为苏轼本身就是艺术综合论者 ,他的“体兼众妙”、“兼百技”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等著名论断 ,阐明了他鲜明的综合融通的艺术观点 ;而“通其意”的创发理论 ,更丰富了他多技巧多风格融通创变的创造性实践。研究者不仅宜具备诸种艺术科学知识和多项创作技巧的修养 ,还应具有综合交叉、兼通互融的辩证思维能力 ,才能深层次、多角度地发现其诗画书法叠印复加的精湛技艺 ,研究他心灵中将各种艺术文化要素实行有意义的综合所产生的无比浑厚、极富意义而又不可预料的新论述成果  相似文献   

11.
作为北宋文坛的领军人物,苏轼不仅精通诗词、文赋,而且擅长书法、绘画。他重视书法创作理论,其书论集中在他的书画品评题跋文中。这类文章大都篇制短小,率性而发,兴会所至,不经意而为之,蕴藏着丰富的美学思想。苏轼崇尚“自然天成”,认为书家应注重作书的心态,而不能刻意去追求字的“形”;他重视“师法”前人,认为书法创作的出新必须以“宗法”为基础,讲求“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并融入书者的人格品性,力求达到“书如其人”的境界;与之相应,书法鉴赏者也须具备卓越的见识、高深的造诣以及求实的精神,并坚持“书以人重”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苏轼文艺理论批评和创作思想的核心郑荣基宋代是一个谈“理”成风的时代,哲学的尚“理”自然也反映到文艺中来。苏轼就是一位热衷于“理”的文艺家。“理”贯串着苏轼的整个哲学思想、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是其文艺理论批评和创作思想的核心。不过,苏轼论“理”,并不同...  相似文献   

13.
对“意象”的产生与发展进行了梳理与反思,指出了“意象”是中国人体悟自然与人及其相互关系的必然选择与智慧;“意象”理论的发展经过了《易》象同体→言以成象、象以尽意→得意忘象、得意忘言→意之所承、象之图载→忘言得相、忘象得意→奢靡形似、华丽新奇→理气合一和超以象外的发展过程。并对书法意象理论从哲学与美学、书法意象史层面的研究进行了再思考;从书论层面揭示了书法意象的主要规律为书法形、势与态之象来于自然,皆从自然会悟意化而得,且经过了意形到意理再到意神的发展过程;书法意象的表现贵于澄神静虑、适意任情、意在笔先且字字意别;书法之法得于法象而取意;汉字之六书奠定了书法意象的文字基础;书法意象具有人书合一的寄情性;六书体的产生皆来源于意象;书法意象贵在神、心、气、手相合不二等主要结论。进而探讨了书法意象体系的宏观建构,并指出了书法意象理论研究应包括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4.
通过几对范畴"神、形"、"意、法"、"道、艺"来探讨苏轼文论、书论、画论的同构。"传神"本是绘画理论的概念范畴,苏轼将之运用于对文学和书法的阐发,提出"传作者之神(人品)"的理论。同时以人论艺,提出"文如其人"、"画如其人"、"书如其人",认为观书如观诗,观诗如观画,观人即观书。就"意"与"法"而言,苏轼出于对独立自由的艺术精神的重视,崇尚"意",同时注重"意"与"法"的辩证关系。而在"文"、"艺"与"道"的关系上,苏轼强调"艺"与"道"的"两本""两进"的原则,为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5.
论文通过书法“空白”的可视形式,阐述书法”空白”所具有的空间意象。书法”空白”不仅是有意味的形式,还是书家修养和主观情感的体现.文章从书法“空白”中找出了物象与心理的一种共鸣,指出书法的“空白”构成了书法艺术永恒的空意意象。  相似文献   

16.
后人常以"尚意"来概括宋代书法的时代特征。这里的"意"可概括为"以意得意"。第一个"意"是观念性、精神性的东西,包括主体的感觉、情绪、意志、观念、认知等精神性内容,主要是指书家的创作态度,是手段,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得意",也就是追求书法的"神"、"意趣"、"意味"、"意韵",甚至是体现万物之"理"的"道"。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苏轼“笔所未到气已吞”的美学观点切入,重点阐述“势”在书法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中的美学内涵。一、古代书论家对“势”的美学界定。二、从中外古今众多理论家的阐述中,深化对“势”美学内涵的阐释。三、当代对书法之“势”的认识所存在的误区及其产生原因与纠正方法。  相似文献   

18.
“文以意为主”,这是我国古代散文写作中的优良传统。所谓“意”,就是作家在执笔以前所形成的主题思想和中心内容。优秀的作家在著文时,无不是首先以“达意”为主要原则的。对文章的“意”,苏轼一向很重视。在已经掌握了素材,准备动笔之时,他强调“意”在文中的统摄作用;而在想要作文之前,他更提出要“有意而言”这个前提条件。相反,腹内空虚,却偏要搜索枯肠,硬挤出文章来,他是极端反对的。既然苏轼如此重视“意”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那么他自然不会对散文立意掉以轻心。事实上,他的散文创作也大多是命意新奇,别开生面的。由于他散文著述宏富,所以题材  相似文献   

19.
本文简要叙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成功之路,论述了其存世法帖的主要艺术成就,分析了其书法理论的价值所在,指出其书法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意”与“法”。  相似文献   

20.
美国汉学界关于苏轼文艺美学思想的研究成果颇丰。艾朗诺(Ronald Egan)、卜寿珊(Susan Bush)、许龙(XU Long)、包弼德(Peter Bol)从书论、画论与文论三个方面展开深入探讨。书论研究集中于书法展现个性、风格多样化、书法“无法”以及“书与道俱”等思想;画论研究关注苏轼的文人画理论以及形神兼备、胸有成竹等主张;文论研究则重点阐述苏轼的文学思想、文艺批评和创作理论。美国汉学家们从自身文化传统出发,结合个人学术兴趣,择取独特维度对苏轼文艺美学思想予以观照。研究往往突破艺术领域,在历史、哲学、政治等更为宽广的文化语境中进行评判,视角新颖、结论合理,体现出较为宏阔的学术视野。虽某些理解略显偏颇,但瑕不掩瑜,仍可为国内学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