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工自然系统是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对天然自然加以改造形成的现实自然界。人工自然系统不同于天然自然,它既受自然规律又受社会性规律制约。人工自然系统的现实状况及其长远发展趋势是否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全在于人类是否能认识并运用这两方面的规律去指导工业化、现代化社会实践。首钢等生态绿化过程反映出的社会人工效应规律就是生动的一例。  相似文献   

2.
基本原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原理内容:认识是客观物质对象在人脑中的反映,认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只有在实践中,人的感觉器官才能同客观事物相接触,使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客观事物才能反映到人的头脑中来,形成人的认识。事实告诉我们,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主要是在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中获得的;人们关于阶级斗争的知识,是在阶级社会中通过阶级斗争的实践获得的;科学实验作为一项独立的社会实践,也是认识的一个重要来源。指导意义:要重视实践,积极参加实践活动,通过实践去认识客观物质世界。举例说明:“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人学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以对"现实的人"的科学规定为出发点,马克思构建了自己的人学体系,并区别于其他关于人的学说.人之所以为人,不因为他是生物实体,而在于他是社会实体,亦即社会存在物.因此,马克思主义人学特别强调人的社会本质.现实的人在物质生产劳动中诞生和发展,是具体的、历史的,是自然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的统一,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它包括"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现实的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现实的人的活动".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人的实践--物质生产活动--是整个现实世界一切变化的基础.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说明人、自然、社会及其统一,构建起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4.
广义技术初探--试论技术的四种基本形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狭义技术属于自然改造的范畴,是人类改造自然、创造人工自然的自然技术;广义技术首先属于实践活动和相互作用的范畴,既包括人类改造自然、创造人工自然的自然技术和人类改造社会、改造主体的社会技术,也包括一切非生命物质所具有的自在技术和一切生命物质所具有的本能技术.自在技术、本能技术、自然技术和社会技术是四种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技术形态,彼此间是阶段性与连续性、历时升迁发展与共时影响互补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人的改造性实践活动是受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念所支配的,而支配这一活动的观念是否科学与合理又取决于建构人的实践观念的根据是否正确或具有真理性,这一根据就是人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的正确与否.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越正确越具有真理性,据此而建构的人的实践观念就越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这是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对现实的人所提出的必然要求.因此,把实际支配人们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观念与把人的社会活动作为认识对象所形成的实践概念区别开来,这是马克思的唯物辩证哲学所具有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的必然体现.  相似文献   

6.
把实践检验原理应用到认识改革形势中时,有没有自身的内在规定的方法论系统呢?回答是肯定的,在这个系统中,至少有三个层次所构成的基本框架。【一】目的性的规定——不能以非目的性结果替代目的性结果进行检验实践是社会的人这个特殊的物质形态有目的地主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所以,这个活动的自身,至少包含三个内在规定或基本因素。其一,目的。即主体改造客体的理想要求,指导、支配、调整人们的物质活动过程。目的是实践活动中的观念形态的因素.其二,手段.即  相似文献   

7.
科学活动的伦理价值是科学活动主体对人的价值(包括人的理智价值、德性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肯定,是科学活动主体对科学活动成果的社会应用中所产生的正负两极效应的自觉,同时也是科学活动主体探索科学活动成果合理应用的实践和对促进人-社会-自然系统协同运行的道德责任与"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8.
关于近年来的科技伦理之争,学界的观点大体可以分为三类:(1)主张将科学与技术分界,是技术而非科学才应受到伦理的规范。这种观点把实践理解为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从而将科学性质的认识活动排除于实践的有机图景之外,它无视科学与技术的有机联系,必然导致"客观自然主义"或"自然功利主义";(2)认为科学和技术都应该关注伦理问题。这种观点混淆了科技工作者个体主体与社会主体甚至类主体之间的区别,把只能由社会主体甚至类主体所承担的社会伦理责任强加在科技工作者个体主体身上,实质是变相的"科技决定论"或"科技万能论";(3)科学技术都不应关注伦理问题。这种观点把科学和技术当作与实践无关的纯粹的认识活动,忽视了"主体际性"或"交往"对于科技主体的引导和制约作用,实质是割裂了"人—自然"(科学技术)与"人—社会"(主体际关系)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从美学本体来看,当代美学的逻辑演进是沿着自然本体论(客观物质说)→意识本体论(主观意识说)→历史(实践)本体论(客观社会说)这一历史顺序发展的。实践美学的崛起既是时代的产物,又是对前此美学学派的扬弃。  相似文献   

10.
从美学本体来看,当代美学的逻辑演进是沿着自然本体论(客观物质说)→意识本体论(主观意识说)→历史(实践)本体论(客观社会说)这一历史顺序发展的。实践美学的崛起既是时代的产物,又是对前此美学学派的扬弃。  相似文献   

11.
<正> 一实践最根本的一个本质特性,就是它是一个物质性的活动。是否承认实践的这一根本特性,是区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同唯心主义实践观的分水岭。虽然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实用主义哲学都讲过实践、效果、成功等大体相同的名词,虽然实用主义也“认为实践是唯一的标准”。(《列宁选集》第二卷第三四九页注)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同实用主义的实践观,不仅毫无共同之点,而且是根本对立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了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生产劳动的要素及其本质,他说:“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相似文献   

12.
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共同构成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环境,两者形式和谐对于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本文系统论述了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两大环境要素在空间、尺度、色彩等外在形式方面的和谐,以丰富哲学自然观的理论内涵和深化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具有着不同视角:马克思从现实的人的劳动实践出发,重点考察人类社会的特定形态,强调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社会历史条件,其中实践在人与自然关系中起着中介的作用;恩格斯则从自然发展的历史考察自然,利用自然科学的成果揭示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辩证发展,描述物质自然界从无机界向人类社会的演化过程,因而,自然是由近现代自然科学得以说明的统一的和发展的物质世界.然而,他们之间的区别是建立在人与自然根本性一致的实践基础上的.把马克思恩格斯对立起来解读无益于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革命意义.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秉承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的基本原理,以人的发展、社会发展与自然发展演变的辩证把握为致思取向和价值取向,重新审视了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合理、辩证、科学地认识与处理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的实践性关系,从而把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推向新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当代形态。  相似文献   

15.
研究实践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具有根本意义。现代的科学、技术、政治、生产和其他形式社会活动的发展显示了这个问题的异常重要性。实践概念实践是改造客观现实(无论是第一性的,自然的现实,还是“第二性的”,人为的,社会的现实)的感性物质活动。远非任何主观活动都与实践相一致的命题,是正确判定实践之认识论实质的必要前提。实践的真正内在属性表现为(1)主体活动和(2)与客体有关的活动。因而实践乃是主观东西和客观东西的统一。从形式上看,实践被来自主体的积极、能动的本质所决定,从内容上看,它是感性物质的,“直接可感触到的”,客观上产生结果的活动。  相似文献   

16.
自然科学有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之分,理论科学是研究自然界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应用科学则是专门研究如何把理论科学的成果应用于实践,使它转化为现实的物质成果。没有应用科学的推动,就不会有理论科学的物质实现和发展。同理,哲学是科学,也应该有理论哲学和应用哲学之分。理论哲学是以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哲学学说;应用哲学则是把理论哲学的成果具体应用于指导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活动,从社会实践以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诸部门提出的一系列具体问题中概括出新的哲学概念、范畴、理论,使之系统化,形成新的哲学体系,对具体部门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迄今  相似文献   

17.
(1)实践的本质是什么?哲学界有两种基本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实践不是纯粹客观的物质活动,而是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的统一,是客观和主观的统一。第二种意见认为,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是物质运动的特殊形式即社会形式,它是精神活动的对立物,同时又是精神活动的客观物质基础。我主张第二种意见。本文从主体和主观概念的区别这一角度,对实践的客观物质本性作些说明。  相似文献   

18.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始终是历史的和辩证的。通过人的生产实践活动,自然日益进入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并成为人类生产的一个内在构成部分,因此对自然的理解只有建立在实践和社会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因为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自然是被实践中介过了的自然。同时,对社会的理解又始终只能从人对自然的改造即人们物质生活的生产与再生产出发,即只有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点,从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出发才能理解人类社会及其历史的现实基础。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自然与历史在人类的实践中达到了内在的统一和辩证的发展,最终达到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历史的自然和自然的历史”的辩证的历史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支配人们实际地改造自然与社会的实践观念是否科学合理,取决于建构人的实践观念的根据是否正确或具有真理性,这一根据就是人们对自然和社会认识的正确与否。认识越正确越具有真理性,据此而建构的实践观念就越具有科学合理性。而人的社会活动这一更为重要的过程和方面,却被已经习惯了的哲学思维以认识的活动过程所遮蔽,进而把人们认识社会实践活动所形成的描述性的实践概念等同于实际支配人们活动的实践观念,由此而导致了现实的人们对建构科学实践观念的忽略,从而使人们在改造自然与社会的过程中付出了许多不必要的代价。认真地揭示实践观念的建构与实现过程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吸收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中的先进思想以及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形成的重要标志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它是唯物的、辩证的、实践的、历史的、科学的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在20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内容,是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的重要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