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周守晋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1,23(1):69-73
本文在分析上古汉语三类“VP也”的基础上,对近代汉语以来表示事态变化的叙述名中“也”的功能、来源提出自己的看法;通过比较各类“VP也”,表明“语境制约原则”及“类推变化”是中古以来“也”在叙述句中活跃的机制。 相似文献
2.
董婷婷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10,11(1)
<论语>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著作,是儒家经典作品之一.<论语>在先秦典籍中具有鲜明的特色,它比较忠实地记录了当时的口语,有大量的语气词存在,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语气词是也.其使用类型多样而复杂,本文试图通过书中文句的分析,探讨<论语>语气词也的使用特色,并进而了解语气词也在上古汉语时期使用的一般状况. 相似文献
3.
裘燮君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0(3):95-101
《诗经》中众多的各类句尾语气词究竟是原诗中固有的。还是被后人所掺人的?本文从“歌的本质是抒情的,句子末尾加语气词是原始诗歌的主要形式”这一基本事实出发,分析了《诗经》、先秦民谣逸诗和《楚辞》利用句尾语气词以构成歌辞的节奏和拖腔的特点,并进一步论证了这种句末带语气词的歌辞形式,是从《诗经》到《楚辞》整个先秦时期诗歌独具的语言特征,而这种特征正是上述原始诗歌主要形式的一种残迹。据此,本文认为:《诗经》中大量句尾语气词是原诗所固有的,所谓“掺入说”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4.
惠红军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0(5):79-90
上古汉语时期的语气词“也”是一种语气强化标记,能够强化各种语气,同时也具有篇章功能和人际功能。“也”还能够与其他语气词合用来强化语气。句中语气词“也”和副词“亦”连用形成的跨层结构“也亦”则可能是“也”由句中语气词发展为表示类同意义的副词“也”的句法诱因。 相似文献
5.
谢士华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3):28-30
讨论了《马氏文通》句的定义及涵义,认为马氏是教案性质的著作,对句所下的定义切合语言习得心理。同时在王海棻、邵霭吉两位先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对《马氏文通》句的分类思想。 相似文献
6.
语气词“啊,呢,吧”在句中的位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兴亚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2)
“啊,呢,吧”这三个语气词,一般人认为它们有两个用途:一是用于句末,表示某种语气;二是用于句中,表示说话时的停顿。本文打算讨论一下它们表示停顿时都是用在句中哪些位置上,有什么分工。 相似文献
7.
陈善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4)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而完整的历史著作。它记载的历史年代大致和《春秋》相当,同起于公元前722年,止于公元前453年。它在文学上和语言上有较大成就。现在仅就其语言方面“其”作语气词的用法,归类分述。一、“其”表示反诘语气反诘语气也叫反问语气,一般通过反诘句形式表现。反诘句是无疑而问,用问句的形式,表示肯定或否定,并不一定要求回答,字面上是肯定的,意思正好是否定,字面上是否 相似文献
8.
《庄子》一书,描绘了若干身体畸形的人物的形象。特别突出的是《德充符》篇,连续描写了五、六个面貌丑恶、奇形怪状的“畸人”的外貌、美德,简直可以称之为“畸人列传”,《庄子》对残丑之人的描绘赞颂,在中国先秦诸子之作中,可以说是最为突出的,反映了《庄子》的哲学、美学上的独特观点。本文拟对《庄子》中的“畸人”形象略抒管见,以就教于专家读者。 相似文献
9.
裘燮君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
《诗经》中众多的各类句尾语气词究竟是原诗中固有的,还是被后人所掺入的?本文从“歌的本质是抒情的,句子末尾加语气词是原始诗歌的主要形式”这一基本事实出发,分析了《诗经》、先秦民谣逸诗和《楚辞》利用句尾语气词以构成歌辞的节奏和拖腔的特点,并进一步论证了这种句未带语气词的歌辞形式,是从《诗经》到《楚辞》整个先秦时期诗歌独具的语言特征,而这种特征正是上述原始诗歌主要形式的一种残迹。据此,本文认为:《诗经》中大量句尾语气词是原诗所固有的,所谓“掺入说”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考察了《纪效新书》中"在于"句的情况,认为"在于"在明代有两种用法,一种是介词,一种是动词,在句中出现时,由于所表达的语义不同出现的位置也不同。当"在于"用为介词时,等同于介词"在"。 相似文献
11.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1)
<正> “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觭见之也,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这是《庄子·天下篇》对庄子学说的基本估价,也可以看作《庄子》其书风格和庄子其人性格的简要概括。《庄子》书中,庄子本人形象出现在一定情节或故事中凡25次,大多见于外杂篇。所记庄子言行,有的也许是真实的,有的很可能是作者所编造。其目的在假借庄子之口以表达某种思想观点。因此,庄子的形象,大多带有寓言性质。和《庄子》中的老子、孔子形象一样,都是作者有意塑造的产物。其中所反映的思想皆属庄周学派,然而形象的客观意义却往超出作者的主观意图,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独立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2.
先秦散文《庄子》客观地反映了我国上古汉语用词的特点,其中的“而”字主要用作连词,亦用作助词和代词。用作连词主要连接词与短语、短语和短语,可表达并列、承接等10种语法意义。其余还有由“而”组成的“而况”“而今”“然而”“俄而”等几个复音词。《庄子》中“而”的一些用法非常特殊,一些用法已经逐渐消失,一些还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13.
乔惟森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1987,(2)
关于“者”,前辈、时贤研究颇多。除可独立作宾语的代词“者”不论,从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吕叔湘的《文言虚字》、杨伯峻的《古汉语虚词》、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以及韩峥嵘的《古汉语虚词手册》来看,各家对“者”的研究,论述有详有略,看法有同有异。这几家的主要观点,可列表概括如下:(见表一)《庄子》中用“者”颇多,共达1104次。①除“意者、或者、谒者、兀者、使者”具有双音词性质,其中的“者”可看作语素,因而有21次可以不论外(亦未见可单独作宾语的代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颜氏家训》中的语气词乎作了静态描写,并将其与《论语》、《孟子》、《搜神记》、《世说新语》等著作中的语气词乎作动态比较,认为中古语气词乎的用法基本与上古相同,主要表示反诘语气、疑问语气,只是使用频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5.
张海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所谓“三言”即寓言、重言、卮言,是《庄子》中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本文从修辞的角度入手,对“重言”的含义作了一番探讨,认为“重言”兼有引用和反复两种修辞手法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夏资强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1):89-94+106
《庄子》内篇中的《人间世》和《德充符》都有提到“安之若命”。通过梳理《庄子》一书和“命”有关的思想理论,发现“命”不仅与“德”相即,而且还具有流变、无待的特点。“安之若命”语句的重点不在于对“命”的屈服与顺从,而在于强调面对人生困境时,人应当采取转化消解的态度。“安之若命”凸显了“德”将“心知”转化为“真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谈《提要》中“紧缩句”和“连动句”的划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红明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91,(2)
《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以下简称《提要》),是目前比较适合中学实际、比较实用和规范的教学语法系统.但是,由于现代汉语的内部系统太复杂,不免会在某些问题上出现一些疏漏,而这些疏漏往往又是很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提要》突出了短语的地位,并对动词短语作了一定程度的分析,但在分析动词短语时仅分析了动 宾、动 补、动 得 补、状 动等情况,没有分析常见的“紧缩短语”和“连 相似文献
18.
19.
在古代汉语中,"也"是一个表示停顿的句中语气词,在汉语表达结构复杂化和词汇双音化的大背景下,"也"的停顿功能丧失,逐渐变成一个形存实亡的冗余成分,并在语境作用下获得较为充实的意义,经过重新分析,最终完成从语气词向副词的演变。由于"也"的原始语义比较空虚,在不同语境的作用下,句中语气词"也"向副词"也"的演变体现同源多向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张俊之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6,27
"也"是古代汉语中最为常见的语气词之一。《汉语大词典》认为"也"表疑问时与表反诘、祈使一样,需有相关词语连用,今从二王杂帖来看,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