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翻译中译文与原文本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我国翻译界关注的问题,也是一个译者感到棘手的问题。本文通过文学翻译探讨了"隐含读者"中读者与原文本之间的关系和译者对原文本的"具体化"。阅读是翻译的前奏,根据"隐含读者"中强调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作者阐明了一点,即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可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原文可进行再创造,但所译之文又必须基于原文;文中还粗略分析和归纳了译者对原文本"具体化"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文学经典的阐释是一个历史过程,永远不会终结.译者翻译的过程,是对原文文本进行阐释的过程.读者阅读的过程,也是对译文文本进行阐释的过程.但是,在批评界,阐释、误读与错译三者有时混为一谈,甚至等同起来.阐释学观点认为,对作品的理解总是以理解者——包括作者、译者、读者——的视野为前提.《红楼梦》译文中几个具体例证显示,作者、译者、读者三个主体因素在文本的创作、翻译和阅读过程中均起相应的主体作用.译者对原文的不同解读,在读者眼里可能是错译,也可能是误读——在理解者本人看来,不同于自己理解的就是误读.这些解读,无论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都构成文学文化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
主体间性视阈下的译者元语篇意识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主体间性理论视阈下,译者应如何在语篇翻译中构建元语篇意识这一问题很值得关注,因此,可以通过对主体间性理论和元语篇概念的阐释指出:由于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处于不同的交流层面上,在语篇翻译中,译者应建立元语篇意识,要能够通过原文中的元语篇手段理解原文作者的意图,评价、鉴赏原文作者试图表达的思想和命题内容,并借助这些元语篇手段和方式,与译文读者对话,增强与读者的亲和力,达到主体间的视阈融合.  相似文献   

4.
学文本的审美要素由表象要素和非表象要素构成,译者在对原作翻译过程中,要正确把握表象要素,解读非表象要素,真正理解原作的审美意境。译者要通过对原文的审美阅读,在译文中形而上质地再现原作的质感之美。  相似文献   

5.
语言的意义表达依靠语境.文学作品翻译除了受语言语境影响,还受非语言语境各个因素的共同制约.作为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分支,儿童文学翻译的成人译者与儿童读者构成翻译过程的内在困境:成人译者在翻译时很难做到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恰如其分地处理原文中的文化背景、语言情景等,使译文符合儿童读者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因此非语言语境在儿童文学翻译过程中格外凸显.结合功能对等理论,通过对任溶溶先生翻译的E.B怀特小说《夏洛的网》的原文和译文的对比分析,从文化背景、情景场合及人物主观因素三大方面探讨非语言语境因素对儿童文学翻译的制约及解决成人译者与儿童读者之对立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6.
阅读好的翻译作品,常常会碰到这样的现象,译文如实而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旨,使译文和原文的读者都能得到相同的审美感受,而译文与原文的句子成分却非绝对的一一对应,往往会形成交替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体现为时而部分对应整体,时而整体对应部分。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运用了迁移的原因。笔者拟分五个部分探讨主述位在翻译中的迁移效果。  相似文献   

7.
接受美学视角下文学文本的翻译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本只是作家完成的一堆印刷符号,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和空白,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才能将其具体化,实现作品的意义。从翻译角度来看,译者首先是原文文本的读者,译者的阅读是翻译理解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学文本因其偏重诗学编码,语义模糊,信息不确定,在翻译过程中要采用不同于非文学文本的理解方法,应该遵循从部分到整体循环往复的原则,还要兼顾共通性与多义性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宋潇潇  唐德根  宋德生 《云梦学刊》2005,26(3):133-134,137
译者作为翻译主体,在翻译过程中常常需要调和语言形式和内容的矛盾,从而使译文有别于原文,其部分心理特征和风格特征会自然而然地体现在译文中,表现为译者可见性。译者可见性是客观存在的,无须遮蔽。本文拟从格式塔完形认知和译者的创作心理对其进行论述。译者可见性并不妨碍译者的客观性,译者风格应尽可能与原作者相适应协调,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表现自然流畅。  相似文献   

9.
翻译必须忠实地传达原文的信息,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译文背离原文的情况时有发生。本文从语言本身、译者的语言功底、译者的文化素养、译者的态度、委托人的要求和译者对原文的创造性叛逆等方面,论述了翻译作品中信息背离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语用翻译理论认为:译事(翻译)是一种包括原作者、译者、译文读者的三元关系。英汉文化差异性的客观存在是导致其翻译可译性限度的一个更为根本的原因。文化差异不仅影响着语言本身的内涵,而且也制约着译者自身的翻译。解读英汉原作者异质语言中的文化内涵和提高译者的文化素养是缩小文化差异中可译性限度的两个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1.
等效翻译要求译文给读者带来的效果等同于原文给读者带来的效果。这就要求译者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 ,注意直译与意译的结合。本文从探讨直译与意译的效果入手 ,讨论了等效翻译中直译与意译的巧妙结合。  相似文献   

12.
从视界融合看跨文化交流中的广告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作友  任静生 《学术界》2007,(5):216-222
广告翻译的目的是要求译文必须为译语读者所欣赏、接受,广告翻译是作者、译者和读者多元合作下的文本再生.成功的广告翻译,要求译者替读者着想,善于做到跨文化交流中的视界融合.  相似文献   

13.
《无常》和《五猖会》是鲁迅对曾盛行于浙东乡村的民俗文化的直白而动情的回忆.特定语境中的民俗叙写、民俗考证以及作者童年经历及情感的再现,构成了其独有的乡土气息和多样化的文体特点.在对外翻译中,杨宪益、戴乃迭以意译、译音加注法准确地传递出源文本特有的民俗文化意象;以归化和同构衔接再现原文的风格特点.译文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作的信息,并在翻译这一再创作的过程中,译者与原作者达到了情感的相融和心灵的共通.  相似文献   

14.
贺鸿莉 《船山学刊》2008,11(1):143-145
如何解决翻译主体问性问题是翻译理论的根本问题之一.通过对林纾翻译的分析,可以看出译者对整个翻译过程具有控制力并占有中心地位.只要译者的视界与原作者和译文读者的视界部分融合,主体间性问题就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译文读者期待视野的角度出发,通过De Profundis两个译本的对比研究,论证了接受美学理论应用于翻译实践的可行性;同时也给文学翻译实践者以启示。译者要在译文能被读者接受的前提下,从读者期待视野出发,既创造出满足读者需求的译文,又让读者在阅读中接触到新信息,不断开阔其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16.
翻译中如何保持原作的风格是衡量译文好坏的一个重要尺度,也是译者知识结构、语言素养、翻译水平和才情的最好体现。保持原作的风格即指原作的民族风格、时代风格、语体风格、作者个人的语言风格等。由于翻译受原作的局限,译文的基本体式和风格不能由译者随意加以改变或演染,因为,原著的思想内容不取决于译者,而取决于原作者。译文应取的基本体式也受到原文很大的限制,译者不可能不顾原著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随心所欲地抒情、叙事、议论,不可能做到“文必已出”。原作如果是通俗的口语体,不能译成文绉绉的书面体;原作如果是粗俗…  相似文献   

17.
当代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颠覆了原作与译作的等级关系,为译者带来了解放的福音,使译者有了充分展现其创造性才能的开放性空间。译者的历史意识、译者的文化意识以及译者的读者意识都指向了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问题,说明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容忽视的,而体现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和谐统一的译者主体性才是译者应有的定位。  相似文献   

18.
萧乾、文洁若的《尤利西斯》中译本和金陡的《尤利西斯》中译本是同时代产生的,也是目前国内最有影响的两个中译本,但这两个中译本在遣词造句、文体风格:和修辞手法等方面的翻译处理上,都呈现出了巨大差异和不同特点,充分反映了三位文学翻译家在具体的文学翻译实践中为接近原文、再现原著精神风貌的译者主体性意识。《尤利西斯》两中译本的显著差异表明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对原作者的态度、译者的翻译策略和译者的具体语言操纵等方面的主体性差异是决定两个中译本风格迥异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9.
译者的适应与选择:《还乡》中景物描写翻译例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态翻译学角度进行翻译研究,通过对《还乡》译本中景物描写的相关译例进行认真分析,从而揭示翻译是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过程是译者对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以译者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创造性叛逆是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的反映,它一度是中国译界的热门话题;文化翻译的两种策略即异化与归化均可表现为一定意义上的创造性叛逆。本文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探讨了语际翻译中蕴含的文化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与关联性原则(即最佳关联)的关系。翻译,总是译者或多或少的创造性叛逆;而关联理论作为认知语用理论,可以为文化翻译的创造性叛逆提供有效的准则:异化与归化都是为了再现原文的最佳关联,即达到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期待的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