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列宁从所有制的内部结构出发,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包括“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参见《列宁全集》第13卷第314页)。马克思对“四权”虽没有集中的论述,但在分析“生息资本”的时候,多次使用过“四权”的概念(参见《资本论》第8卷第384页、第389页、第393页)。所有权,指的是生产资料为谁所有,获得的经济利益由谁支配的问题,如地租、股息,上交利润等都是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而获得的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2.
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今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必须贯彻执行的重要方针。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在阐述级差地租的第二形式时,就使用了“粗放”与“集约化”的概念。(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759、766页)。“外延(粗放)增长”和“内涵(集约)  相似文献   

3.
<正> 《资本论》(指一、二、三卷)是一部完整的理论著作。列宁说:“理论的认识应当提供在必然性中,在全面关系中,在自在自为的矛盾运动中的客体。”(《列宁全集》第38卷第227页)所以,《资本论》“只需要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部组织,在它的可说是理想的平均形式中表现出来。”(《资本论》第三卷第939页)因此,它采用的方法只能是理论的方法或者逻辑的方法。这是应当首先肯定的。所谓理论的或者逻辑的方法,就是“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39页),也是不同于对世界的具体历史的掌握的。这种“专有的方式”就是头脑从世界的既  相似文献   

4.
地区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石是马克思列宁关于劳动地域分工的学说,其核心是扬长避短,发挥优势。马克思说:“一个民族的生产力方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在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页)“这既包括部门、企业间和企业内部的分工,也包括把一定生产部门固定在国家一定地区的地域分工”。(《资本论》第1卷第392页)即“各个地区专门生产某种产品,有时是某一类产品甚至是产品的某一部分”。(《列宁全集》第3卷第389页)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论述商品的价值量时,给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定义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并且指出:“只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资本论》第一卷第52页)后来,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又进一步指出:“事实上价值规律所影响的不是个别商品或物品,而总是各个特殊的因分工而互相独立的社会生产领域的总产品;因此,不仅在每个商品上只使用必要劳动时间,而且在社会总劳动时间中,也只把必要的比例量使用在不同类的商品上。”(《资本论》第三卷第716页)于是,他得出结论是:“价值不是由某个生产者个人生产一定量商品或某个商品所必要的劳动  相似文献   

6.
<正> 现代社会的扩大再生产,有外延的和内含的两种形式。马克思指出:“如果生产场所扩大了,就是在外延上扩大;如果生产资料效率提高了,就是在内含上扩大。”(《资本论》第2卷第192页)这就是说,外延的扩大再生产,指的是主要靠建新项目,铺新摊子,从无到有地增加生产场所,实行粗放经营,来扩大再生产,人们通常把它称之为基本建设;内含的扩大再生产,则主要依靠现有企业不断地进行技术改造,科学使用技术装配,改进工艺,提高生产效率,实行集约经营,从而使生产扩大。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已经出版的一些《资本论》解释本,在解释《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章“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价值形成过程时,为了解释生产资料的价值成为产品价值的组成部分这个问题,使用了“生产资料价值转移”这一术语。如:张熏华、洪远朋的《<资本论>提要》说:“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就是生产资料旧价值的转移和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张熏华、洪远朋《<资本论>提要》第1册,第101—102页)。陈征的《<资本论>解说》说:“一个产品的价值,例如棉纱的价值,首先是由生产资料的价值(即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价值)转移来的”(陈征《<资本论>解说》第1册,第279页)。北京大学经济系的《<资本论>释义》说:在纺纱过程中,棉花和纱锭的“价值量却毫无变化地被转移到棉纱中去了”(北京大学经济系《<资本论>释义》(Ⅰ)第135页)等等。我们认为,上述提法作为政治经济学原理来讲,其正确性是无可怀疑的。但是,上述几本书都  相似文献   

8.
“正、反、合三段式”最早是由黑格尔作为纯理性的“运动的纯粹逻辑公式”提出来的。对此,马克思曾经指出:“正题、反题、合题。对于不懂黑格尔语言的读者,我们将告诉他们一个神圣的公式:肯定、否定、否定的否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05页) 黑格尔的“正、反、合三段式”,有其合理内核因素,把黑格尔的“倒立着”的辩证法(《资本论》第1卷第24页)颠倒过来,“正、反、合三段式”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它被认为是唯物辩证法规律之一的具体表述。现在对“三段式”的通常解释是:事物的发展都表现出周期性(这是对的),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都必须经过三个环节两度否定。换句话说,事物发展的周期,都可以找出“三段式”,都可以用“三段式”来概括。从上述根据出发,“三段式”就被看作是绝对客观的、普遍的东西,当作可以适用于一切领域的“神圣公式”。这样一来,有些同志研究事物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9.
<正> (一)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一种事物,实质只有一个,表现形式则可以有所不同,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无产阶级专政也不例外。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奠基人早就指出了这一点。“无产阶级组织成为统治阶级会采取什么样的具体形式……,关于这个问题,马克思并没有陷于空想,而是期待群众运动的经验来解答。”(《列宁选集》第3卷,第205页)恩格斯当时曾设想,推翻资产阶级的国家政权后,“在英国可以直接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在法国和德国可以间接建立这种统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19页)。丛里所说的“直接”和“间接”,显然是指两种不同的形式。  相似文献   

10.
<正> 在理解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贫困化问题时,有的同志把“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一说视为马列的一贯思想,甚至还以为这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绝对的永不改变的经济规律。我以为这种认识是缺乏分析的。马列著作确实在不少地方提到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贫困化问题。例如,在《资本论》中说:“由此可见,不管工人的报酬高低如何,工人的状况必然随着资本的积累而日趋恶化。”(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708页)。在列宁写的《俄共(布)党纲草案》中也说:“危机和工业停滞时期使小生产者更加陷于破产,使雇佣劳动更加依赖资本,并更加迅速的引起工人阶级状况的相对的而有时是绝对的恶化。”(《列宁选集》第三卷,第737页)在《资  相似文献   

11.
哲学“质”的范畴以及相关的概念如属性、特性、本质等,因教材、辞典解释不一致,人们的认识不同,长期以来使用混乱,争议颇多。本文仅就质的范畴及其相关概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期澄清混乱,并作出新的定义。(一)《辞海》1989年缩印本对质以及相关概念作了解释和定义,现摘要如下:“属性指事物本身固有的性质。”(第1212页)“性质指事物所具育的本质、特点。”(第975页)“质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一种内部规定性。”(第305页)“规定性决定一事物之所以为这  相似文献   

12.
《辞海》中的《自然辩证法》条目写到,该书是“恩格斯在1873—1883年间研究自然辩证法问题时写的一些论文、札记和片断的汇编。”(《辞海》哲学分册第20页)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写作的时间上限,《辞海》定为1873年,这是以该书第一个片断,即《华希纳》的写作时间1873年(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772页注释376),来确定的,而不是把该书第一篇论文,即《导言》的写作时间1876年  相似文献   

13.
《资本论》依然是批判当代 资本主义的锐利武器 马克思研究和创作《资本论》的目的,正如他自己指出的,“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资本论》第一卷,第11页)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资本论》彻底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  相似文献   

14.
一、土地物质不是商品,土地资金是商品在讨论城市土地问题时,有的同志提出:城市土地具有价值,具有商品属性,并把土地具有商品属性作为开展地产经营的理论依据。这种观点是否能成立呢,先让我们看一下马克思是如何分析土地问题的。马克思在论述土地范畴时,首先肯定了土地是自然资源或自然物质,而作为自然资源的土地是没有价值的。马克思说:“经济学上所说的土地是指未经人的协助而自然存在的一切劳动对象。”(《资本论》第1卷,第668页)“土地应该理解为各种自然力本身,因而也包括水力等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Ⅱ),第388页),“土地,这个无机的自然界  相似文献   

15.
研究质变问题时,常涉及“度”与量变的“最高点”。有些同志认为“度”就是量变的“最高点”,“最高点”或“度”就是“事物保持自己的质的数量界限”,是“质变的开始”,“事物的质变是当事物的量变达到了一定的‘度’,即‘某一最高点’时候就开始了的。”(参见《江汉学报》1963年第2期柯彰同志《根本质变过程从何开始》一文)其实,“度”与量变的‘最高点”是两个不同的哲学范畴,不过它们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应该确切地把握这两个范畴的内涵,划清两者的界限,看到两者的联系,而不能将两者等同起来。  相似文献   

16.
《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的《剩余价值理论》部分,按照马克思的原来 计划,是要作为《资本论》第四卷出版的。马克思把《资本论》的前三卷称为理论部分,而把《资本论》第四卷称为历史部分、历史批判部分或历史文献部分。1866年10月13日,马克思在致库格曼的信中说:“全部著作分为以下几部分,第一册资本的生产过  相似文献   

17.
<正>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做了比较详细的考察和研究。这并不是因为他把生产力作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而是因为对社会经济形态的研究,必须结合着生产力进行。他是在研究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形态所必需的限度内,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的。马克思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资本论〉第一版序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2页)。但是,“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  相似文献   

18.
唯物辩证法是一个科学体系,包含着一系列重要的原则和原理。客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普遍发展的原则,便是其中的两个基本原则。 两原则的思想最初是由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来的。马克思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都是运动发展的。恩格斯也说,“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整体。这些物体是互相联系的,这就是说,它们是相互作用着的,并且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92页) 列宁继承了这一思想,在批制地吸取黑格尔辩证法合理思想的基础上,第一个提出了唯物辩证法的两个原则。他说:“一、发展原则,二、统一原则。”(《列宁全集》第38卷第280页)所谓“发展原则”即是指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自己发展、自己运动的,事物本身具有自我发展、自我运动的动力和泉源。列宁在《辩证法的要素》中是这样表述这一原则的:“这个事物(或现象)的发展、它自身的运动、它自身的生命。”(《列宁全集》第38卷第238页)  相似文献   

19.
自从马克思的《资本论》问世以来,特别是从本世纪五十年代起,在辩证逻辑的研究中,人们照例是把“从具体上升到抽象”视为逻辑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说,极大地妨碍着对辩证逻辑规律的探索。笔者认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是辩证逻辑特有的最高层次的核心规律(以下简称“抽象具体律”,参见《学术研究》1982年第1期,拙著《关于辩证思维基本规律的两个问题》)。一、“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实质是规律  相似文献   

20.
《资本论》常常被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列宁指出:《资本论》、是“用唯物主义的方法科学地分析一种(而且是最复杂的一种)社会形态的模范”。它不仅是“现代最伟大的政治经济学文献”,而且把“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应用于同一门科学。”显然,在人类思想史逶迤延伸的山脉中,《资本论》是无可比肩而立的群山之巅。《资本论》问世之后,介绍这部科学巨著的各种读物,诸如《通俗资本论》、《资本论概要》、《资本论浅说》、《资本论大纲》等等,也相继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