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匈汉两地间的人口流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境内匈奴与中原地区之间,随经济军事及政治力量的对比变化,人口也在不断流动。汉初、匈奴冒顿时期、西汉末年还形成过几次人口自南而北的流动高潮,虽障卡刑法仍不能阻挡。人们总是朝更好的经济条件更宽松的社会环境移动。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分析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三个环节--家庭、学校和同辈群体,概括了在个体层次上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民族意识是民族关系水平的微观反映,同时一定时期的民族关系的好坏也是一定时期内社会化机制成败的反映.因此,要重视从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入手来探讨促进民族关系良性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论文化认同的形成和民族意识的特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民族主义的基本前提是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 ,这是民族主义研究领域的学者们已经达成的最重要的共识。但是许久以来 ,绝大多数学者只是把它作为一个不证自明的公理性预设 ,认定每一个民族成员对于本民族的同胞和本民族的文化都有一种天然的认同感 ;民族意识觉醒于殖民主义时代 ,其结果表现为民族主义。而很少有人对此进行理论考察。事实上 ,要想厘清民族主义的来龙去脉 ,特别是要想认清民族主义的基本属性 ,就不能回避民族意识和文化认同问题 ,因为它们决定了民族主义的基本特性。本文所要探讨的正是这一重要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4.
论民族意识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讨论民族意识、民族认同意识的概念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民族认同意识对民族关系的正负面影响。认为民族认同意识的积极作用可以促进民族凝聚力的增强和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民族认同意识的消极作用则会阻碍民族关系的正常发展。因此必须将民族认同意识维持在一个合理的“度”内。所谓“度”,就是民族认同意识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的分界线。要维持这个度,首先必须将民族认同意识过分强烈的民族成员与民族认同意识一般的民族成员分别开来:其次,确定这种过分强烈的民族认同意识对本民族或本国家是否产生负面影响;再次,逐步消除对本民族和本国家产生负面影响的民族认同意识;最后,国家范围内民族平等团结氛围的营造。 相似文献
5.
张世红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2):135-138
徐润买办期间因地位的卑微促使他奋发图强、刻苦学习,形成了他的创业精神;同时西方列强的疯狂掠夺和贪得无厌,使他对洋人、洋行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从而促使他民族意识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历史上,服饰不仅是生活的必需品,而且是民族文化与民族意识的反映之一。历代典籍有关服饰记载表明,对于统治者来说,服饰上的这种文化与意识的反映又往往与政治相联系,而政治又是统治者意志与意识的反映。因此,服饰的变革便能反映出统治者民族意识,进而能看出这种民族意识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每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必然会留下生存、发展的轨迹和文化基因,从中我们可以探究各个民族的发展历程和相互的渊源关系.从古至今,汉藏族共同生存于同一个地理板块,两个民族历史文化关系源远流长,许多考古发现证明,早在史前文化时期中原与西藏就开始了互相接触和影响.对民族称谓、语言、文化和生物学遗传等多个层面的研究成果,更是证明汉藏关系悠久而深厚,从而也证明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历史形成历程. 相似文献
8.
本文系统探讨了近百年来韩国华侨社会的形成、变迁及特征,从政府对华侨的关注及政策的改进、中韩民间经济贸易关系的加速发展、韩国华侨扩大对外交流的努力、华侨学校的再兴等方面阐述了中、韩建交后韩国华侨社会的变化,指出中、韩两国人民的相互移居对两国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本内容的分析,揭示了国家在形塑汉族青少年民族意识时的主要方式:表达中华民族意识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比较中国与外国来展示的;表达族群意识的方式主要是通过突出少数族群与汉族群的"同"而淡化"异"来展示。总的来说,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文中关于民族意识形塑集中在强调中华民族(中国)的一体性,重在激发爱国的感情。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国,随着亡国灭种危机的不断加深,在国内外的多重压力之下,为谋自救而觉醒的民族意识迅速成为最有效的社会动员资源.近代民族意识的产生与发展不可能完全脱离传统民族意识和观念的影响,二者往往内在关联、颉颃消长、交织重叠在一起,决定了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中国近代的不同精英个体及社会群体对中国传统民族意识有着不同汲取,从而对民族意识有着不同的认知及表达.他们的内在体认和外在表征勾勒出民族意识在近代中国的嬗变轨迹.中国近代民族意识旨归于孙中山之"三民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西汉初期,匈奴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西汉王朝在与匈奴打交道的二百多年的历史中,不断依据自身的实力调整对匈奴的政策:早期的"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的"征讨政策"、汉武帝后期的"绥抚政策"虽终武帝之世,匈奴问题未能彻底解决,但为以后最终解决匈奴问题打下了基础.也对促进民族交往和融合、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匈奴自与中原联系后,就受到汉文化的强烈影响。本文运用相关文献、考古资料,比较系统地探讨了匈奴受汉文化影响的表现,并简要地探求了其中的原因。匈奴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逐渐与汉族趋于一致,但是这个过程是非常缓慢的。 相似文献
13.
民族意识对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有重大影响。近二十多年来,民族意识研究在我国逐渐成为民族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民族意识进行界定。现有研究以思辨为主,较少有实证研究。未来可以进行更多的实证研究,研究中既要关注本民族群体的意识,也要关注中华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14.
基诺族民居的变迁,是当代基诺社会经济发展的标志,也是基诺族群众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生产生活方式改变、适应能力增强、社会交往扩大、生活条件改善、传统文化式微的集中体现,还是协调人与自然冲突的结果。由是之故,基诺族民居变迁便成为研究当代基诺族经济社会发展、传统文化变迁和民族政策得失的一个焦点。 相似文献
15.
民族精神研究与民族意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精神研究和民族意识研究两个论题冷热反差极大,却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十年以来,民族精神研究力量在学科格局上具有绝对优势;相应时期的民族意识研究具有一定的专业优势。民族精神研究的薄弱环节是5个“缺乏”,民族意识研究也陷入了5个误区。双方的困惑都可以归因于民族理论的薄弱:民族意识研究陷入误区是由于民族定义的僵化,民族精神研究则基本上还处在民族理论学科的盲区。共同解决这两个难题,根本途径是实现民族理论及其相关学科的“学术自觉”。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民族政策的内容构成、民族政策的效力差异、民族政策作用的广度深度以及方式方法上的不同,探讨民族政策的分类和形式构成。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族意识理论研究的主要成果,尤其是金炳镐先生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总结性介绍,对新世纪以来民族意识研究的新动向、新观点、代表性的作品进行了梳理和评述,最后指出了当前民族意识研究中的不足和误区. 相似文献
18.
在对藏施政的实践中,南京国民政府形成了"从宗教上以推动政治"的政策思路。国民政府以资助汉僧游学西藏为发端,衍生出资助汉僧考取格西,加强对汉僧的管理等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在沟通汉藏文化,改善汉藏关系,消除隔阂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