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土地财政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峥 《城市》2011,(3):54-61
近年来,我国房价持续上涨、地王频现、住房保障投入不足,而各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收入却节节攀升,土地财政已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日益加快,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政府公共支出规模也逐渐加大,土地作为地方政府的主要资产,与土地相关的收入成为预算外收入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2.
高峰 《城市》2010,(4):71-74
房价收入比是指住宅价格与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它是考察城市居民购房能力的一个通用指标。此数值高,意味着城市居民购房能力强;此数值低,意味着城市居民购房能力弱。在现今商品房价格逐年攀升,远远超过普通民众购房能力的时候,如何制定和实施有效的住房保障政策,从而确保“人人有房住”,成为各级政府必须关注的焦点。本文将通过对反映各收入阶层购房能力的房价收入比指标的测算来检验北京市现有住房保障政策的实施效果,以期对住房保障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提供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不要把民众往高房价市场赶,而是让整个房价向下调整,政府要做到这点,首先要清除对住房理解的歧义,把住房看作是消费,并从土地拍卖与规划上保证中低价位住房的建设,以严厉税收打击房地产炒作,以利率来调整住房的供求关系。  相似文献   

4.
改革和房地产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仍然突出。可以看出人们还没有完全掌握住房市场和价格变化的规律,一些房价调控政策具有明显的短期行为效应,房价越调越高,使得政府解决住房问题难度加大。到底是地价决定房价,还是房价影响地价,我用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分区位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借助供求曲线和竞价线,对此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远去的福利     
质疑限价房 2007年起,在涮控无效的情况下,政府又推出了限价房,将其作为平抑房价、解决住房民生问题的措施之一。笔者当时作为《上海证券报》的评论主编,撰文质疑这种做法。  相似文献   

6.
王魁  张晓星  吴南 《城市》2010,(9):56-61
一、引言 随着国家对居民住房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国务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国家部委相继出台了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办发[2010]4号)、《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国办发[2010]10号)和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房地产用地供应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34号)为主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文件,加强了政府对住房建设、特别是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干预,进而定下了未来住房建设的主要基调。  相似文献   

7.
高峰 《城市》2015,(4):59-62
2014年是房价动荡的一年,面对因房地产市场不振、土地出让金减少而引发的地方财政告急,各地纷纷取消限购限贷政策,备受瞩目的北京双限政策却丝毫未见松动,这样的政策选择是否合理?笔者将从房价、房租与通货膨胀水平的比较,房价收入比和房屋租售比三个方面着手加以分析,并基于分析结果从住房需求和供给两方面提出舒解北京房价和房租上涨压力的两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住房是商品,必须要保持适度的供求比例,特别要防止供小于求。目前大部分地区供小于求。房价就要上涨,问题出在土地供应滞后,重要原因是城市地租分配,农民所得太少。住房是资产,具有保值增值功能,可用来消费和投资,这就要求银行利率不能是负利率,负利率就是鼓励大家去买房。从而推动房价上涨。  相似文献   

9.
《中外书摘》2014,(12):28-30
中国房价里面,至少68%是政府的地价与税费(美国的房产税最高为3%)。油价里面,42%以上是政府的税费(美国的油价里只含6%的税),油价之外的行车支出里面,80%以上又是路桥费、养路费等交通规费(美国的过路过桥基本都是免费的)。由此可见,高房价、高油价,都是政府变相的高额征税。土地是全盘垄断的,住房是强制专卖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闻     
国土部:对房价上涨过快地区要督导 国土部近日发布的2012年全国住房用地供应计划公告显示,今年全国住房用地计划供应17.26万公顷.是前5年年均实际供应量的近两倍。为做好2012年住房供地计划实施工作.国土部要求对房价上涨过陕、计划实施缓慢的地区要督促指导,合理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用地,严格控制高档住宅用地.不得以任何形式安排别墅类用地。  相似文献   

11.
天下大观     
社科院:35个大中城市平均房价泡沫29.5%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 1年《住房绿皮书》《中国住房发展报告(2010—2011)》,指出全国35个大中城市二类地段普通商品住房平均房价泡沫为29.5%。这是通过对2010年9月全国35  相似文献   

12.
从全国整体来看,房价波动存在收入分配效应;在一定时期内,房价波动与收入分配两变量之间存在互动关系。从区域情况来看,我国东、西、中部地区房价波动状况也都存在一定的收入分配效应,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从微观层面看,家庭住房产权、住房建筑面积及住房市值等住房差异也会产生收入分配效应。从长远看,要从改善房价波动收入分配效应的传导机制入手,加快完善我国的住房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3.
浅议英国房价的过度上涨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建强 《职业时空》2008,4(10):61-62
近几年来我国的住房市场发展迅猛,房价一路攀升、屡创新高,远远脱离了民众的实际可支付能力,令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深受其苦。而在这同一时期内,英国也在经历着跟我国相似的房价畸形上涨,其上涨态势在欧美发达国家中处于领跑地位,考察分析英国的这一变化态势对于我们应对和规范我国的住房市场问题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4.
李景国  ;张红星 《城市》2014,(9):18-23
正住房价格是观察住房市场运行的重要指标。2004年至今,我国住房价格出现持续大幅上涨,受到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指责房价过高、要求实现房价合理回归的声音不绝于耳。实际上,判断房价是否合理不能只简单考察房价的绝对值或房价的增长率,还要考察房价变动与影响房价的各种因素的变化是否协调。这是因为住房市场是房地产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而房地产市场作为中国宏观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必然受到社会、经济体系中诸多因素的影响或制约。  相似文献   

15.
徐运红 《社会学》2010,(2):53-62
住房是中国家庭最为重要的财产,以住房为基准进行社会阶层分析,可以比较准确地抓住一个家庭的阶层特征,这个分析过程比较清晰地证明了房产泡沫和贫富悬殊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同时也证明了流动性是贫富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之一。为解决房价高涨和贫富悬殊问题,国家应当在供应住房产品、实施差别化的个人按揭贷款政策、推动住房治理法治化进程、实施差别化的住房交易税收政策、实施福利性的住房补贴政策、促进金融资源分配均等化等方面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6.
《老年世界》2007,(17):33-33
中国消费者协会近日发布的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大连、青岛、厦门、深圳、杭州、武汉、成都和西安、呼和浩特等13个城市商品住房消费者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房价水平远远高于消费者的期望值,六成消费者预期房价将继续上涨。  相似文献   

17.
王鹏  梁国芝 《城市观察》2021,72(2):48-62
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提供支撑,应当识别粤港澳大湾区房价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利用2007—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面板数据,采用普通面板回归、门槛回归以及空间杜宾回归的方法,分析了房价、城市规模和科技创新投入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并分析了房价的门槛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城市规模和科技创新投入都促进了科技创新;高房价对本市科技创新存在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房价对周边城市的科技创新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房价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单门槛与双门槛效应,随着房价门槛值的增大,城市规模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大,科技创新投入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小.上述发现表明,政府有必要进行宏观调控,防止房价过快上涨;同时要建立大湾区房价协调机制,促进创新要素的合理分配,从而更好地促进大湾区的科技创新.  相似文献   

18.
从2007年开始,温州炒房团一度沉寂的原因主要是政府对于第二套房房贷利率以及首付的控制,让精明的温州投资者觉得很难再取得令人满意的利润。加上当时股市火爆,很多资金都开始投到股市里去了。到了去年股市跌入“谷底”,很多人就把钱存银行。但随着去年底央行利率大幅下调,一系列房地产“救市”新政出台,加上住房出售限制的放松及房价的下降,温州投资者们热情重燃。  相似文献   

19.
过去10年里,北京房价大约涨了10倍。中国政府正试图解决这一难题,在中央政府的压力下,地方政府开始争相修建保障性住房.其数量之大前所未有。中国今年的保障房建设指标比去年增加了70%,按照3月份中国政府宣布的计划,将在2015年前建成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几乎可以容纳英巨是为了解决民众的住房问题,和波兰的全体居民。中央政府还希望以此刺激中国经济。不仅  相似文献   

20.
房地产整体下跌还没有真正开始,喊房价下跌的大多是房地产商及其利益集团,它们的目的是想让中央政府放松调控。此次房价的下跌,是政府调控有意为之,而不是市场自行调节导致的。所以,一旦调控放松,房价还会迅速反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