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际关系与国际法两个学科,在近半个世纪里不相往来,现在正重新关注对方。为落实“和谐世界”这一新的外交战略理念,为应对中国和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大国际问题,两个学科的合作成为当务之急。为此,《中国社会科学》和《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两个编辑部于2006年12月9—10日在北京召开了“国际关系与国际法学科合作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外交学院、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20余位国际关系和国际法学者汇聚一堂,展开热烈的讨论。本组专题,即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王逸舟研究员、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朱锋教授、厦门大学法学院刘志云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张胜军教授和厦门大学法学院古祖雪教授的五篇文章,反映了本次会议的部分成果。  相似文献   

2.
国际关系与国际法两个学科,在近半个世纪里不相往来,现在正重新关注对方。为落实“和谐世界”这一新的外交战略理念,为应对中国和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大国际问题,两个学科的合作成为当务之急。为此,《中国社会科学》和《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两个编辑部于2006年12月9-10日在北京召开了“国际关系与国际法学科合作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外交学院、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20余位国际关系和国际法学者汇聚一堂,展开热烈的讨论。本组专题,即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王逸舟研究员、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朱锋教授、厦门大学法学院刘志云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张胜军教授和厦门大学法学院古祖雪教授的五篇文章,反映了本次会议的部分成果。  相似文献   

3.
国际关系与国际法两个学科,在近半个世纪里不相往来,现在正重新关注对方。为落实“和谐世界”这一新的外交战略理念,为应对中国和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大国际问题,两个学科的合作成为当务之急。为此,《中国社会科学》和《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两个编辑部于2006年12月9-10日在北京召开了“国际关系与国际法学科合作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外交学院、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20余位国际关系和国际法学者汇聚一堂,展开热烈的讨论。本组专题,即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王逸舟研究员、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朱锋教授、厦门大学法学院刘志云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张胜军教授和厦门大学法学院古祖雪教授的五篇文章,反映了本次会议的部分成果。  相似文献   

4.
国际关系研究中的法律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关系与国际法两个学科,在近半个世纪里不相往来,现在正重新关注对方。为落实“和谐世界”这一新的外交战略理念,为应对中国和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大国际问题,两个学科的合作成为当务之急。为此,《中国社会科学》和《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两个编辑部于2006年12月9-10日在北京召开了“国际关系与国际法学科合作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外交学院、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20余位国际关系和国际法学者汇聚一堂,展开热烈的讨论。本组专题,即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王逸舟研究员、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朱锋教授、厦门大学法学院刘志云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张胜军教授和厦门大学法学院古祖雪教授的五篇文章,反映了本次会议的部分成果。  相似文献   

5.
国际关系研究方法论笔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方法论的缺失从根本上制约着国际关系学在中国的发展。为了强化学界对国际关系研究方法的自觉 ,《中国社会科学》和《世界经济与政治》两个编辑部于 2 0 0 3年 9月 2 0日在北京联合举办了“国际关系研究方法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外交学院、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关研究所的学者参与了讨论。以下笔谈 ,反映了本次研讨会的部分成果。关于本次会议的综述 ,可见《世界经济与政治》 2 0 0 4年第 1期。  相似文献   

6.
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的途径——构建和谐世界的关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志俊 《兰州学刊》2006,(5):112-114
国际关系民主化与构建和谐世界的主张具有内在统一性,两者都体现了民主、平等、正义的价值标准,体现了中国追求和平、发展和合作的外交旗帜。本文分析了国际社会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的途径:即要加强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组织的积极作用;坚决抵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尊重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探讨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实现途径可以为和谐世界的构建提供程序与机制前提。  相似文献   

7.
2004年12月4~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中心举办的“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国际法”研讨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最高人民法院、外交部、商务部、司法部等有关部门领导以及来自全国各地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在内的80余位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了会议。国际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泽宪教授、中国国际法学会会长王厚立教授、中国国际私法学会会长黄进教授、  相似文献   

8.
蔡从燕 《中国社会科学》2023,(1):24-43+204-205
近年来,一些国家主张“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但是,这些国家并未明确“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所指“规则”系指“国际法”并据此阐述其关于国际秩序的规则观。事实上,这些国家实施的一系列法律实践表明,其很大程度上追求的是国内法凌驾于国际法,区域国际法凌驾于普遍国际法以及将国际法泛政治化的规则观。这种规则观损害了国际法在国际秩序中的作用,违背了完善全球治理和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的时代要求。为纠正这些国家经由主张“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追求的规则观,中国主张“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体现的规则观是,确认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和核心的国际法是调整国际关系的权威规则体系,同时不排除不违反国际法的其他规则在国际秩序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跨学科研究日益兴盛,学术研究领域中外交流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历史学与国际关系学日趋交融、渗透。为了给历史学与国际关系学两个学科的方法论探索和学科构建提供一次深入交流的机会,为中国学者与世界一流学者搭建一个高水平学术对话的平台,2003年9月17-18日,吉林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中心与历史系在吉林大学联合举办了“历史学与国际关系学:方法论探索与学科构建”高级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英国、美国和国内的六十余位学者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0.
在新兴经济学科奋力开拓———访第五届“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李京文教授吴尚民在1996年国家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第五届评奖中,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众多学者合作撰写、著名经济学家李京文教授主编的专著———《走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获得了...  相似文献   

11.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国际法治战略的形成,不仅指明了国际法已经从其诞生之初的共存国际法经由合作国际法的逐渐发展愈来愈指向基于共进国际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宣示了新时代中国厉行依宪治国的法治使命及其对当代国际法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的新涵义。因此,在实在国际法意义上,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不断载入有关国际法律规范文件和国际条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国际法治战略不但体现了新时代中国与人类法治文明进程的相向而行,也展现了中国自古以来对人类社会谋大同所抱持的“胸怀天下”情怀和新的更大的贡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国际法治战略的主要内容应包括: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统筹国内法治与国际法治,实现国际法体系现代化;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法治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法治创新实践;加强国际法研究和运用,实现中国从国际法规则的参与者到引领者的角色转变。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 ,其核心是要坚持以人为本 ,这使社会政策的意义凸显。社会政策和科学发展观的“接口”是什么 ,它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处于什么样的结构性位置 ,中国社会政策设计中有哪些问题是需要反思的 ,在进行政策模式的选择时 ,有哪些国际理论和经验是可资借鉴的 ,这些问题都事关全局 ,对它们的研讨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有鉴于此 ,《中国社会科学》、《国际社会科学杂志》编辑部和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于 2 0 0 4年 5月 1 5日召开了“科学发展观与社会政策研讨会” ,来自香港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央党校、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者参加了会议。会后 ,我们组织了下面的笔谈。  相似文献   

13.
本刊作者     
杨斌1957年生。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部研究员,主要从事国际关系和经济学研究。在《中国工业经济》、《马克思主义研究》、《财经问题研究》等发表研究报告、论文100余篇。撰写、出版个人专著3部,合作撰写、出版专著8部。主要代表作有:《威胁中国的隐蔽战争》、《美国隐蔽经济金融战争》、<坚持并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剖析当前重大国际问题》、《海外归来谈新自由主义的危害》、《从停止国有股减持到理论反思>、《国有企业改革误区与金融安全隐患》。在本刊发表论文《美欧债务危机与中国的应对》(2012年第5期)。马汉广1963年生。现任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的国际法基本理论研究需要、也能够得到加强并实现创新。为此,本体哲学思想可以被引入国际法哲学研究中。目前,在中国法哲学领域内对本体概念的使用,主要包括三种情况:第一种是直观性地借用,另一种是解释性借用,最后一种则是引用旧有的哲学的本体观。国际法的本体,是关于国际法本质的抽象存在,是一切关于国际法的现象与意识的来源。国际法本体论,是关于国际法本体的理论,是国际法法哲学的最基本组成部分,其只回答“国际法是什么”、“国际法的基本架构如何”以及“国际法如何作用于国际关系”等最为本质的问题。在国际法哲学研究中引入本体与本体论概念,可以凸显构建国际法理论的两大基本元素。将国际法本质问题与非本质问题的研究区分开来,能够更好地透过国际关系现象把握国际法的本质,更好地促进国际问题的解决与国际法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学人风采     
《青海社会科学》2014,(5):F0002-F0002
胡乐明,男,1965年生于山东烟台,经济学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原理研究部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马克思主义研究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专家,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副会长,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常务理事,以及曲阜师范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和西方经济理论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近五年,在《人民日报》、《经济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等权威报刊发表了富有创见和影响的学术成果50余项,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项目以及横向研究课题十余项。  相似文献   

16.
“大国崛起与中国的选择”笔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和平崛起”的讨论 ,关系到中国外交战略的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和《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两个编辑部于 2 0 0 4年 5月在北京联合举办了“大国崛起与中国的选择”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华东理工大学、中国军事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等单位的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以下笔谈 ,反映了本次研讨会的部分成果。  相似文献   

17.
台湾当局目前强力推动的“入联公投”实质是谋求“法理台独”,其根本目的就是想在国际社会制造“两个中国”、进而使台湾独立合法化。其实,“入联公投”的违法性昭然若揭,它既违背《联合国宪章》等相关国际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及《反分裂国家法》等国内法,也违背有关主权法理。  相似文献   

18.
列宁的《和平法令》和威尔逊的“十四点”都摆脱现有的欧洲国家体系 ,面向全世界提出新的国际关系原则 ;都谴责和抛弃旧的国际关系游戏规则 ,首次引进了道义的原则。这两个原则没有被当时的世界所接纳 ,其中之一个原因是新原则体现的是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理念 ,而当时国际政治舞台上起作用的仍是 19世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社会科学论坛》2007,(2):160-160
汇集了当今中国国际政治研究领域最新学术成果的大型丛书《中国学者看世界》近日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该丛书总主编、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王缉思说:“过去,从学术上解释中国外交和中国的国际战略,我们在国际上几乎没有话语权,今天,中国学者通过这套丛书第一次主动告诉大家‘我们如何看待世界’。这不仅说明了我们学术研究的进步。更应该看作是中国发展、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国学者看世界》丛书分为八卷,分别是:《国际秩序卷》《国家利益卷》《大国战略卷》《中国外交卷》《国际安全卷》《非传统安全卷》《世界经济卷》和《全球治理卷》。收入了184位作者的186篇论文,共计235万字。基本涵盖了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主要方面。所选论文全部是最近五年来在权威刊物上发表的研究成果。代表了这一领域的国内最高学术水平。人民日报原总编辑、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教授评价说。该丛书系统地讲述了。中国应该如何正确看待世界.世界应该如何正确看待中国”。反映了国际传播正在实现与世界平等对话、平等交流的重大转变。  相似文献   

20.
在宏观上,《国际法史论》从具体国际法史实分析到理论学说述评层层深入地展现了一幅国际法史的全景图;在微观上,它通过三条线索,尤其是通过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史的交叉研究,以国际法律文件为中心和国际事件为中心,展示了国际法是如何在历史现实中运作并发展演变的.由此也可见国际法史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