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高彧 《理论界》2014,(6):195-197
如何编排电视节目成为当今电视媒体竞争收视份额的首要难题之一。要想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节目编排策略以提高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就要充分了解与分析电视节目的收视率,掌握电视节目收视率的影响因素以及变化规律。本文介绍电视节目编排以及收视率预测的内容,并以电视节目收视率预测模型为依据,分析了收视率预测过程中对电视节目收视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几点优化电视节目编排的策略,希望能够为电视节目的编排优化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故事化是当下众多电视节目争相采用的一种方式。在创造了高收视率的同时,过度的故事化也让许多电视节目进入“泛故事化”甚至“泛娱乐化”的误区。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走近科学》可视为电视节目故事化的一个颇具代表性的文本。通过梳理《走近科学》节目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电视节目故事化的优势和弊端。而收视率在推动电视节目“泛故事化”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收视率毕竟不等于收视质量,无法反映观众的满意度。因此,提倡绿色收视率评价体系,强调收视率与满意度的协调发展,才能净化收视环境,维护电视生态,确保故事类电视节目的品质和内涵。  相似文献   

3.
薛瑶瑶 《理论界》2012,(4):175-176
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处在成长期,所以无论是教育还是娱乐,都应该给予格外的关注。看电视作为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电视节目在帮助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方面,承担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如何编排好青少年节目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青少频道节目编排的时间、内容、以及包装三个方面阐述节目编排的一些特点和方法,旨在最大限度地发挥青少频道的传播优势,提高该频道整体的收视率和吸引力,让青少年在看电视的过程中有所收获,打造青少年喜爱的频道。  相似文献   

4.
张蕊 《理论界》2010,(5):161-162
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也就是创建电视文本的过程,它是电视节目制作者用电视媒介特有的手段构建一个传达意义的客体,电视文本是创作者与观众交流的终结,在电视节目制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法制类电视专题节目为例,分析这种类型的节目文本制作中的一些技巧方法。  相似文献   

5.
“谈话类”电视节目,是90年代才出现于中国电视荧屏上的一个全新的节目形式,它通过各种手段在现场传播多重信息,扩大传播领域,具有显著的优越性。然而,在当今的信息时代,这类节目还必须在“新闻的真实性”、“节目的事件性和故事性”、“故事的人文性”等方面下功夫,彰显自身的魅力,使之成为中国电视节目的主体样式之一。  相似文献   

6.
电视相亲节目同质化中的差异化竞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2009年开始,相亲节目就成为了中国电视节目创作的热点。电视节目相亲热潮与社会的进步、媒介的发展、人的价值观念的改变息息相关。纵观现今国内各级电视媒体,电视相亲节目至少有40多档,而这些节目或多或少都出现了同质化的现象:相似的节目服务功能、共同的国外类型节目引进、相通的真人秀节目形式等。在激烈的竞争中,这些内容相近、形式类似的相亲节目究竟该如何寻找到突围之路,通过对几个热播相亲节目的横向比较,总结剖析了相亲节目差异化竞争的策略:明晰节目定位与提升制作水准。  相似文献   

7.
“真实电视”是众多受欢迎的电视节目类型之一,它向受众展示了真实的生活影像,也为受众带来了真实的生存体验。本文从审美主体的真实、节目内容的真实、受众的再创造真实的角度对“真实电视”进行了真实性探讨。  相似文献   

8.
从山西电视台的《电视红娘》到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中国电视相亲节目完成了从纯服务类节目到娱乐性节目的演变。出于电视节目的商品性和电视观众"人性弱点"之合力的作用,进入娱乐阶段的相亲节目出现了"拜金""炫富"等低俗化倾向,造成了放大错误的价值观念、制造浮躁文化、引发纠纷、践踏社会公德等负面影响。为使相亲类娱乐节目健康发展,政府应强化监管,媒体应严格自律,也可借鉴国外实行的电视分级模式,以削弱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9.
电视学术勃兴已成为当下电视节目最为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由学者与媒介“共舞”缔造的电视学术论坛向观众呈送了一道思想的盛宴与精神的饕餮大餐。在梳理电视学术论坛节目生态图景的基础上,试图探讨学术论坛现象出现的背景及缘由,并进一步指出,这种近似于一种媒介仪式的节目在诸多因素的合力作用下,其生存和发展仍存在巨大变数。若要让这叶文化扁舟能够在商业逻辑大行其道的媒介生态中安稳地前行,我们做的或许还远远不够。  相似文献   

10.
电视真人秀节目是随着电视节目类型发展而出现的,这种新兴的节目形态给现有的一些节目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挑战。在后现代社会背景下,电视真人秀节目逐渐发展起来,满足了后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大众化、多元化的需求。它的独特叙事特征迎合了当下后现代主义的环境。本文通过对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叙事特点的分析,从而解读其后现代叙事特征。  相似文献   

11.
我国社会学自恢复学科建制以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在研究方法上仍然存在缺乏统一规范、不够本土化等问题,这就阻碍了学科内的沟通,影响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效力。通过对483篇有关社会学研究方法论文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发现十年来我国社会学研究整体层面的一些优势和不足。  相似文献   

12.
“日常生活美学”批判与“超越性美学”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美学发生了日常生活美学与超越性美学的对立。日常生活美学肯定大众文化,主张审美回归日常生活,建立以感性快乐为本质的新的美学原则;而超越性美学则主张审美超越日常生活,应该对大众文化进行审美批判。现代性分裂为世俗现代性和反思现代性,世俗现代性沦为感性异化,而审美属于反思现代性,是对世俗现代性的批判。因此,要吸收后现代主义的合理因素,重建超越性美学。对大众文化,应持一种辩证的态度:一方面,肯定其合理性,承认日常生活审美化丰富、美化了人们生活;另一方面,警惕感性异化,坚持审美的超越性,开展对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建设精英文化。  相似文献   

13.
李斯所作的刻石文流传下来的共7篇,采用的是每句四字的形式,继承的是四言诗的形式。在7篇刻石文中,有6篇是三句为一章,是古老诗体的复活,同时又是楚文学影响的结果。7篇刻石文,各篇或36句,或72句,每篇作品的句数相对固定,体现出森严的法度,带有法家特色。各篇刻石文都有自己的风格,针对性较强。在运用比喻的地方,继承的是先秦文学所奠定的原形。  相似文献   

14.
民族国家理念在《云南》杂志中的凸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宣勤 《学术探索》2003,(10):28-31
近代中国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是中华民族为适应时代变迁,试图调整自身内部机制所作的一种努力。直至辛亥革命前的几年中,先进的中国人在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探求历程后,才逐步产生了创建新型民族国家、实行现代化以救亡图存的思路。本文试以《云南》杂志为例,分析、阐述中国现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计划经济以性善的“道德人”为前提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性恶的“经济人”为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现实的人。我们认为 :这种“现实的人”生活的最佳环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为人性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当代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以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其基本原因是 :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推行股权分散化运动 ,改变私有制的实现形式 ;大力推进新科技革命 ,发挥“科技是生产力发展的火车头”的重要作用 ;利用世界市场 ,转嫁危机与灾难  相似文献   

17.
李明 《河北学刊》2007,27(5):43-45
从价值哲学的视角对庄子的哲学经典《齐物论》进行现代解读,可以透见庄子的评价论之基本理论特征。就其内在理论结构而言,从主体评价标准、评价对象、参照系统到评价情境都贯彻着相对主义,致使评价结果和整个评价活动也必然具有不确定性和虚无性。对此,不仅应结合一般价值理论和评价论的特性,对其理论失足作出分析,而是要进一步探讨其中的合理性因素给现代人的文化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以及生态问题所带来的理论资源和启迪。  相似文献   

18.
少数人作为道德王国的成员,其尊严也应得到尊重。伦理精神与少数人权利保护存在于统一的社会秩序之中,我们要在善恶因果律中把握少数人权利保护,在价值合理性中彰显少数人权利保护,在生态整合中体现少数人权利保护。在道德哲学层次,少数人的权利保护已不再仅仅是道德规范的实现,也涉及到伦理精神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发展经济学论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发展经济学虽然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但它不能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指导理论 ,所以我们必须研究中国的发展阶段、发展战略、发展道路、发展目标、发展动力、发展主体和发展方式。以此关注中国的经济问题 ,总结中国的改革经验 ,预测中国的发展趋势。目的是建立和完善当代中国发展经济学体系。  相似文献   

20.
在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人才培养的质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如何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确保高等教育的质量,笔者从教学条件,教师队伍,人才培养,教学评估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