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意识形态话语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意识形态的"中国话语"及其生成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成熟、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关系塑造力显著提升的时代背景下,着力推进意识形态话语创新的结果.新时代意识形态的"中国话语"蕴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模式,反映着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理念和行动,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价值和文化,具有主体性与凝聚性相统一、主导性与包容性相统一、民族性与开放性相统一等基本特征.新时代意识形态的"中国话语"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创新发展,对增强"四个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社会意识形态是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思想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它具有导向和规范、调节和协调、教育和整合的功能.马克思主义之所以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思想,取决于它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取决于社会主义历史与现实的选择,取决于当前所面临的"两个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作为指导思想,在批判"西化"和"分化"的社会思潮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一元化,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提出了"意识形态没有历史"这一理论,马克思并不是指意识形态真正没有历史,而是指它没有自己独立发展的历史.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者阿尔都塞对马克思的这一理论给予充分的肯定,并从结构主义的视角做出了新的解构,强调意识形态结构和功能的永恒性,赋予了意识形态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4.
意识形态具象化的叙事介质是新时代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抓手.意识形态具象化有着一定的思想基础,并通过图像、仪式、数据等典型的叙事介质把抽象的价值观念、思想观点以及政治立场等"形而上"的观念具象化为可感知、可识别的载体和资源,最终实现意识形态的输出、认知与接纳.意识形态具象化的叙事实践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既具有积极的建构功能,也存在一定的潜在困境.为此,要加强对意识形态具象化的内容确证、科学指导、价值引领、制度保障以及综合素养和能力的提高,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感染力、凝聚力和引领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界定意识形态概念和功能的基础上,从高等教育的上层建筑属性、教师是影响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体力量、满足高校教师积极主动参与政治生活要求的需要以及实现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的要求等角度,论证了"必须高度重视高校教师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这一命题,并以"设置底线、加强管理、发挥优势、创新工作"为基本思路,就创新高校教师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6.
政党意识形态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政治现象",是一个政党世界观、价值观、政治理念等的集中反映。意识形态不但是政党的构成要素,更是政党的旗帜与政治灵魂。一般而言,政党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与价值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继承性与调适性、主观性与信仰性等特点;具有辩护与批判、凝聚与整合、激励与动员、引导与建设等政治功能,是"正反"两方面作用的矛盾统一。政党存在和发展,既要坚持一定的意识形态,更要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化意识形态的消极功能为积极功能。  相似文献   

7.
蔡仪美学中有关文艺的意识形态论述,可归纳为"一般意识形态属性"层面中的"真实性"与"功能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属性"中的"党性"与"人民性"。作为把握世界的一种意识形态形式,文学艺术是真实性与功能性的统一体;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其和谐文化建设的视野中,这种统一体现为党性与效益性、多样性与和谐性的高度一致。这是蔡仪有关社会主义文艺意识形态论述的当代理论价值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8.
柯尔施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中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哲学性和革命性,把马克思主义解释为一种“总体性”特点的理论,认为马克思主义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辩证法和革命相统一的哲学性原则。柯尔施反对经典马克思主义者对列宁哲学提出批评,认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绝对化,破坏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并意识形态施“意识形态”的功能,强调主观革命精神。  相似文献   

9.
"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的意识形态。"中国梦"以其自身的本质内容及其理论的彻底性、包容性、开放性特征,主动回应时代挑战,发挥着理论武装、社会整合、合法性供给和国家形象塑造等意识形态功能。  相似文献   

10.
正确认识和评价"审美意识形态论"应坚持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观点.无论从历史的角度看还是从逻辑的角度看,"审美意识形态"都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它也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范畴.所以,称其为"一种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规范性的理论建构"是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11.
卢卡奇晚年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了新的阐释。他认为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组成部分,具有本体论意义;意识形态和科学并不是对立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意识形态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学说。  相似文献   

12.
卢卡奇在总体性问题上基本符合马克思的思想,但在主体-客体关系问题上,却没有摆脱唯心主义的窠臼。这样导致他在对自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的思考中总有失偏颇,像一个钟摆,时而摆向自然,时而摆向社会,割裂了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1)早年提出了“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2)晚年强调“自然存在对社会存在”的基础作用。文通过马克思的自然、人化自然、自觉自由活动来阐明自然-人-社会的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3.
卢卡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历史与阶级意识》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总体性思想就是书中提出的重要思想。他希望在总体性思想的基础上获得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理解,建立无产阶级意识,从而超越资产阶级科学和资本主义的"物化"。因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坚持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卢卡奇在《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一文中 ,论述了物化概念及其伦理内涵 ,它主要表现为 :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中 ,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呈现为一种物的属性 ,因而获得一种“幽灵般的对象性”和可计算性 ,这就是所谓的物化现象。物化也指人在自己创造的商品面前顶礼膜拜 ,使自己受制于物 ,表现为商品拜物教。卢卡奇的物化概念与马克思的物化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15.
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的标题所突出的毫无疑问是历史概念,这一概念是卢卡奇哲学的中心概念,是他哲学的逻辑基础和起点。卢卡奇从历史的逻辑出发,运用历史的方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做了全新的理解,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不同以往的状态呈现出来。本文姑且对卢卡奇哲学中历史规定的矛盾性予以搁置,仅仅从方法上考察他哲学思维方式上的变革性尝试。  相似文献   

16.
“物化意识”是商品成为社会的普遍范畴(即资本主义)的产物,现实生活的物化是“物化意识”产生的生活基础,当代的哲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是物化意识的外在表达。卢卡奇的物化意识思想,不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思想,而且在哲学层面上激活了马克思主义,同时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和当代意识形态批判理论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卢卡奇对李凯尔特历史哲学的批判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历史客观性的基础方面,以人的活动反对文化价值;二是从方法论上,以总体方法反对个体方法;三是认为每一种方法与阶级存在密切相关,无产阶级超越资产阶级就是超越直接性,以具体的中介反对直接性。卢卡奇将方法与论点对立起来,仅仅推崇方法的做法使正统马克思主义走向了唯方法论。其次,卢卡奇从方法论上对李凯尔特历史哲学的批判,略显片面,缺乏全面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卢卡奇在批判中认识到了中介的重要性,这为中介的本体论转向奠定了基础。卢卡奇对李凯尔特历史哲学的批判既有得又有失,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  相似文献   

18.
对卢卡奇与黑格尔关于辩证法和经济的关系的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他所实现的由前期的哲学人类学向后期的社会学的转向,这其中马克思起了重要的作用,其原因是在卢卡奇所称的学徒期间,对政治经济学的大量研究,打破了其原本的先验人类学路径,从而促进了其现实批判的形成。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改造显然对卢卡奇有了立场上面的改变,虽然马克思仍然强调黑格尔辩证法的重要性,但是已经不被他的体系所束缚,而是灵活地运用到现实的批判中来,而这点恰恰是卢卡奇所要继承的。从黑格尔的辩证法到马克思的辩证法,这个认识上的转变的意义就在于,卢卡奇把黑格尔的思辨的过程转化为历史现实的运动过程,这个历史过程当然也包括人的非理性的意志和情感,这些都是在社会过程之中存在的。  相似文献   

19.
卢卡奇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代表是以物化理论和物化意识为标识的。卢卡奇的这一理论在继承马克思的学说、开启西方马克思主义新的研究方向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将卢卡奇的物化理论置于批判性的角度加以理解,即从经济批判、哲学批判和文化批判三重视角,细致地疏理卢卡奇物化理论的逻辑理路,认真挖掘卢卡其物化理论的思想特旨,深入领会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批判性思维方式,以期能够走进卢卡奇理论本身。  相似文献   

20.
西美尔是青年卢卡奇异化思想的主要源泉。西美尔指出,现代文化的分裂造成了文化悲剧,青年卢卡奇象西美尔一样对现代文化的危机作出了诊断,将其视为异化的表征。西美尔认为劳动分工是主客观文化分离的动因,虽然马克思等也曾对劳动分工有过精辟论述,然而青年卢卡奇却是透过西美尔的眼睛来认识劳动分工的。西美尔文化悲剧的本质在于生命与形式的冲突,青年卢卡奇同样将其视为自己思想的基础型结构,并试图在资本主义异化面前打破心灵与现实的壁垒,探索并建立新形式,以结束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