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电视艺术审美价值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地被人们所发现的。电视艺术是随着现代生产力中的高科技发展而形成的新兴艺术门类,它将人类文明史中产生的各类艺术经过解析、综合、提炼形成现代文明社会的主流艺术,其中包括电视剧、电视文艺、电视纪录片和电视美术片等。本文试图从电视艺术审美方式入手,对电视艺术的审美价值问题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2.
蔡元培在继承康德公共艺术美学思想即审美判断第二契机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美育传统中缺乏"公共性"做了批判,并以西方世界尤其是欧美国家公共艺术优秀成果为榜样,对中国现代社会美育空间中公共艺术的营造提出了自己的构想。  相似文献   

3.
艺术真正成为理论研究的对象是近代以来的事情,继鲍姆嘉通把审美引入哲学以后,康德对审美和目的论的考察开创了近现代美学的先河,黑格尔的美学与艺术哲学的一致性和以艺术代替自然作为审美反映基本目标的观点,标志着现代主义学派的成熟。后现代主义学派与当代艺术的出现对传统艺术形成了极大的挑战,然而,带有浓厚商业化色彩的当代艺术与传统艺术的不同仅在于"时空"的不一样,对现实的批判仍是两者的共性。很显然,无论康德还是黑格尔都承认艺术自身的独特地位。《乐记》却用一种新的眼光重估礼乐的价值,对作为中国元艺术的"乐"进行了详尽地剖析,充实了世界艺术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4.
张慧 《东岳论丛》2012,33(12):186-188
中国传统戏曲在近现代文化艺术变革中走向式微,其艺术精神遭到误读甚至误解.和话剧讲求故事叙事与真实再现社会生活相比,传统戏曲以“歌舞表演故事”,诗歌、音乐和舞蹈作为表现手段的独特性和它们各自独立的审美存在使得戏曲更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传统戏曲的文学性和故事性与戏曲自身音乐、舞蹈的审美并重,甚至后者超过前者,这是传统戏曲艺术精神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艺术以咏叹人生、描写人生为根本主题,神话故事、宗教题材占极次要的成分,艺术—审美境界是中华民族追求的最高精神世界,与西方古代艺术的价值取向截然不同,旧体诗堪为的例。这种民族艺术传统到了现代,由于美学家的阐释和倡导而得到新发展,内容得到充实、具体化,题材有了新的拓展,突出了反映重大的社会政治斗争和民族解放运动的人生题材,形成了新的时代特点。但艺术—审美境界仍然是大多数中国人所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艺术的人生观成为一种新的人生理想,美育和艺术教育得到重视,并认为是健全人格、提高精神生活、进入人生理想境界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6.
艺术终结了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艺术必须面对自身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问题。启蒙运动伴随着曾经表达最深刻本质的"最高艺术"的死亡。现代艺术则已转化成作为私人事务的娱乐源泉。它不但挑战艺术与世界的距离,而且认为艺术只有检测艺术界限并背弃传统艺术才有意义。传统艺术主张艺术家首先必须创造美的对象,艺术是对美的追求,而现代艺术则是对趣味的追求,已经失去人文主义价值。它抹杀意义存在的本质并导致艺术的自我解构。人们不再指望艺术引导人类过意义生活,它不再是追求真理的优先工具。在此种生存境域下,现代艺术的切己任务乃是真正领会统治科学技术的正当性与现实性的界限。  相似文献   

7.
我们正处在一个空前变革的时代,艺术已经进入多元化、多样性、多层次文化融合的氛围之中,传统文化精神以它博大的内涵、独特的审美意韵和丰富的表现形式给现代装饰设计带来了新的冲击.挖掘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遗产的思潮日益高涨,回到传统装饰,借鉴历史传统,强调城市文脉和民族地方主义,以表达"怀旧"的心理.是中国装饰设计领域的后现代性体现.  相似文献   

8.
戏剧艺术和电影艺术同为综合艺术 ,它们具有许多共同的审美特征 ,但戏剧艺术是古老的传统艺术 ,历史悠久 ,电影艺术则是最年轻的艺术 ,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 ,它们又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规律、美学特点和表现手段。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新诗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由各种要素根据某种轴心原则结合在一起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开放的艺术系统。根据中国现代社会及文学发展的历史特点 ,这一轴心原则可概括为“反映现实、变革现实” ,围绕这一轴心原则形成现代新诗的外沿结构则包括现代新诗的创作方法、风格特征和审美效应等。现代新诗作为艺术系统已构成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一 艺术审美固然离不开自身的美学规范,但种种美学规范又是某种历史文化的积淀。艺术自诞生起就面临着文化选择,当它在人类的生活中日益显示出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时,艺术自然也就成为推进人类文明的一个积极因素,尽管艺术文化不可能是一个社会的主导文化。作为亚文化的艺术审美活动无论如何也脱离不了社会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但艺术审美的每一次跃进也意味着文化选择的进步。  相似文献   

11.
牟媛 《天府新论》2004,(Z2):268-269
戏剧艺术和电影艺术同为综合艺术,它们具有许多共同的审美特征,但戏剧艺术是古老的传统艺术,历史悠久,电影艺术则是最年轻的艺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它们又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规律、美学特点和表现手段.  相似文献   

12.
现代艺术作品所造成的一切审美接受障碍,在接受者那里,无论在感官反应方面,还是在理解作品内涵方面,反而是对现代艺术进行审美的必要条件.广大的接受者只有在穿越障碍的过程中体验了压抑、虚空、狂躁、忧伤、痛苦,陷入面对无物之阵的深层恐惧,其智慧才能从心底里被唤醒,从而以一种新的眼光去看待艺术,看待人类自身与世界,从而获得一种深刻的美感.  相似文献   

13.
艺术发展大致经历了早期艺术、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三个阶段.当前国内大多著述将艺术的特性定义为审美功能、社会教化功能和非功利性,实际是将现代艺术用以概括所有艺术.现代艺术的自律性反思早期艺术的功利性,后现代艺术的消费性和他律性又在颠覆现代艺术的自律性,每一次艺术的转变都是因为有一种力量推动其审美功能发挥作用并改造艺术的表征,而这种力量就是除审美功能之外艺术所具有的恒定特性——反思与颠覆.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的基础上,邓以蛰汲取西方美学思想和艺术理论,以审美自主主义为出发点,建构了极具特色的书画美学体系,并对中国的戏剧理论作出了新的阐释,从而为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现代转换作出了富有开创性的尝试。  相似文献   

15.
大众传媒时代的传统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传媒与传统艺术的发展互为因果,各种类型的现代传播媒介,在发展之初都无一例外地将传统艺术作为最重要的传播内容.大众传媒因注重传统艺术的传播而日益强盛,传统艺术也因大众传媒影响愈益广泛.但是,大众传媒异于传统的传播方式,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传统艺术的表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周作人作为现代小品散文的倡导者与实践者,把美文引进中国后,逐渐完成了本土化进程,成为和诗歌、小说、戏剧并驾的正宗文学。作为现代中国小品散文的一个成功原型,周作人的散文艺术在文学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他独特的抒情文体既吸取了西方小品的精华,又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他的作品连缀起来构成了一个充满着内在艺术秩序与特殊方式的艺术世界,并受明确的艺术审美理念指导。在继承与革新的基础上,周作人提出了比较完整的散文理论与审美范畴概念,如滑稽、趣味、平淡自然、苦涩、闲适等,他以深思型的审美品格,开创了小品散文的广阔天地。  相似文献   

17.
《江西社会科学》2018,(4):104-110
时间作为现代小说叙事艺术的重要一维,对现代小说的内容、形式、结构等均具有重要影响。中国现代小说在其从传统向现代的历史转型过程中,蕴含独特时间形式与审美意义。从现代小说时间观念变革新方向、文本时间设置与叙事功能、时间形式的叙事意义等方面,可以透视出现代小说家们在其文学实践中的时间艺术策略与小说文本的独特审美旨趣。  相似文献   

18.
现代技术化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由话语文化形式向形象文化形式的转变,在摧毁传统的文化等级秩序的同时,也消解着艺术对意义的深度追求,其实质是审美韵味的丧失,这使得文学阅读的审美意义在其淡出现代社会审美文化中心舞台之后,反而更加强烈地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19.
“反艺术”(anti-art)作为20世纪艺术领域最具争议性的概念之一,以全新的思维颠覆了对传统艺术观念的认知,迫使艺术家、艺术理论家不得不对艺术的概念重新进行审视与反思。阿多诺对“反艺术”多有论述,但阿多诺所谓的“反艺术”(anti-art)与阿瑟·丹托、乔治·迪基、艾尔雅维茨以及蒂埃利·德·迪弗等艺术理论家所提及的“反艺术”(anti-art)又略有不同,区分阿多诺对现代艺术的态度和以先锋派为代表的艺术家对现代艺术的态度便成为解锁“反艺术”的关键之所在。随着世界范围内向“后理论”(post-theoretical)“后艺术”(post-art)转向,在此语境下,厘清“反艺术”(anti-art)的本质特征及其审美特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关乎艺术的发展,更关乎当下审美观念的重构。  相似文献   

20.
《东岳论丛》2017,(10):138-146
新中国初期,音乐、绘画、电影、戏曲、舞蹈等各大艺术门类中都出现了关于"中/西""古/今"问题的论争,这些概念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表现出了多义性、矛盾性及自我否定性等诸多特征,但根本指向都是在"古""西"两种艺术体系之外,继续强化中国共产党自延安时期形成的"人民文艺"的美学道路。通过对"西""古"美学价值观的否定和批判,新中国政府希望在艺术领域实现对以城市为中心的文化精英意识及其审美取向的改造,完成新中国艺术的阶层跨越,最终确立"人民文艺"的主体性地位。虽然其结果并不令人满意,但面对今日现代艺术观被质疑、大众文化兴起及传统文化复兴等多重文化转向时,新中国初期艺术在"人民文化主体"建构实践中所闪现的美学价值与思想启示,仍然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并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