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史记·殷本纪》和《书序》,可知《尚书》中《商书》部份排列在第一篇便是《帝告》。它原是商代历史中时代顶早的一篇资料,性质自属重要。可惜《帝告》原文,早已亡佚。至今钩稽探索,从事研讨,似亦不为无益。《帝告》之“告”字即“喾”字。王国维谓“商人之古帝王喾,或作夋者,则又夔之讹。”这话  相似文献   

2.
官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官箴的概念演变及目录学考察 “箴”字与鍼、针同,引伸而有刺病之意。《说文》:“箴,诫也。”作为文体的箴,是用于儆戒的简短文字,其起源可以溯至先秦。“官箴”一词,最早见于《左传·  相似文献   

3.
《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1期,载有傅憎享同志的书评《文不在短,引人则佳。——读〈红边脞语〉》一文。就其标题之用词失当,冒昧小议数言。文题所用之语,似仿刘禹锡《陋室铭》之名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而来。作者于文中谓:“世俗重长文而轻短札,以其壮  相似文献   

4.
论先秦的饮食与传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告子》篇记载告子的话说:“食色,性也。”《礼记·礼运》也反复强调:“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饮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生存手段,同时又是对自身本能高度理性发展的文化晶体。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存环境和历史,展示了这个民族的思想和心理,是民族传  相似文献   

5.
放翁与唐琬重逢沈园、题《钗头凤》词于园壁的一段哀情故事,最早见之于南宋周密撰的《齐东野语》卷一,惟唐氏所和之词,却不甚了了。近读齐治平著的《陆游》(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一书,其中专题述及“《钗头凤》的悲剧”,也没有写出唐氏的和词,读者深以为憾。陆游同时代人的著作中确有唐氏和《钗头凤》词之记载,如南宋陈鹄(字西塘,南阳人)《耆旧续闻》卷十中说:  相似文献   

6.
庚辰年学习札记八则:秦观淮海之号得之于沈约诗句;温飞卿词“小山”实指枕屏;易安词“乍暖还寒”之误;东坡《浣溪沙》词“牛衣”当为“半依”;戴复古《贺新郎》词中丰真州为丰有俊;王鹏运所欲得之《樵歌》,非独谓朱希真词;词于明用、暗用典故之外,尚有明用前句而实用后句例。  相似文献   

7.
《论语·里仁》 :“子曰 :父母在 ,不远游 ,游必有方。”方 ,郑玄注 :“犹常也。”皇侃据《礼记·曲礼》“为人子者 ,出必告 ,反必面 ,所游必有常 ,所习必有业” ,谓 :“是必有方也 ,若行游无常 ,则贻累父母之忧也。”朱熹解“方”为方向 ,谓 :“游必有方 ,如已告云之东 ,即不敢更适西 ,欲亲必知己之所在而无忧 ,召己则必至而无失也。”我以为古注割裂了上下文义 ,就字论字 ,义有未当。“游必有方”承上句“父母在 ,不远游”而言 ,丝毫未见转折之意。“方”应解作《书·尧典》“方命圮族”之“方”。“方命” ,蔡沈注 :“逆命而不行也。”“…  相似文献   

8.
经过一场“史无前例”的急风暴雨,重读收入《刘少奇选集》中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仿佛观赏一株打不折,摧不败的鲜花,越发感到光彩夺目,芳香四溢,使人精神倍增,激奋不巳。此刻,张爱萍同志写的《西江月·大白》一词中“修养箴谏不谢花”的诗句,油然浮现眩海。俯案潜思,诗文对照,顿觉一语概括了重读《修养》的深切感受。故命此题,集此小札。 莫忘“大任” 在林彪、“四人帮”横行时期,提及“大任”, 不少人都会为之一震。有的听而生疑,思而生畏;既有不解之感,更多不祥之兆,于是乎,有口不言“大任”  相似文献   

9.
一、王符《潜夫论》思维模式总论我们认为,王符《潜夫论》思维模式的基本方面是“天人感应”。按照董仲舒的说法,“天人感应”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上天感人的一面。用董氏的话就是,上天用“灾异”或“符瑞”来“谴告”人;其二,是人感上天。用董仲舒话说,就是人受到上天的“谴告”后,“当救之以德,则咎除”(《春秋繁露、五行变救》)。王符呢?由于他本人是从董学阵营中走过来的儒家门人(这一点不但体现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隋书》、《新唐书》、《旧唐书》、《宋史》等都把他列入儒家之列,也体现在下面我们就要论及的他的思想体系中),所以,在思维模式上,他承袭了董仲舒的“天  相似文献   

10.
邓析(公元前546年——公元前501年),春秋后期郑国人,与子产,孔子同时。他的身世不详,一说他当过郑大夫,是一个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激进的革新派人物。曾著《竹刑》,后人都认为他是法家的先行者。今传《邓析子》一书,除个别观点可能属于邓析的外,就全体而言,都属西汉人杂凑而成。 西汉刘歆在编次《邓析子》一书时说:“邓析者,郑人也,好刑名,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词”。什么叫做“两可之说”、“无穷之词”呢?  相似文献   

11.
《管子》一书所包含的经济思想,乃是中国先秦经济思想之最丰富最系统者。轻重论则为其全都经济思想之最精审的部分。太史公曾说:“齐桓公用管仲之谋,通轻重之权,缴山海之业,用区区之齐显成霸名。”①《盐铁论》中也写道:“管仲相桓公,袭先君之业,行轻重之变,南服疆楚而霸诸侯。”②虽然《管子》书中  相似文献   

12.
食精与食粗     
《论语》云:“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见于《乡党》章,说明圣人对饮食是甚讲究的,迄今无异词。但目前人对饮食营养学却超过了古人,对于大米、白面和肉类(古人所谓“粱肉”)也提出不同看法。这些说法大半来自西方,西方人偏重肉食,和我们习惯不同,以其勤于试验,故每多新发现。 大约古人但重粗变细,今人则多细变粗。荞麦和小米、玉米等所谓“杂粮”,今用先进工艺制为粉与挂面,“粗粮细做”,食之遂成为有益于老人健康和防止“城市病”的营养食品。由某地某公司专营,利市十倍。过去如沪市之面包房(西方常食)为顾客专宠者,今则几为之耷席。我们平日生活为了改变口味,也多掺食粗粮。  相似文献   

13.
清初词人朱彝尊辑《词综》二十六卷,汪森增补十卷,合共三十六卷。收录唐、五代、宋、金、元词2253首,作者659人。为一部著名词选。该书卷二十“周密”名下注云: “有《草窗词》二卷,一名《蘋洲渔笛谱》,”此说一出,相沿成习,讹误传承,无人细究,几成定论,贻误非浅。 修订本《辞源》四册“蘋洲渔笛谱”条云;“元·周密撰。二卷。密,南宋末人,号草窗,故其词集又名《草窗词》。” 1989年版《辞海》再订本上册草部“蘋洲渔笛谱”条释文云:“又名《草窗词》。词集名。宋末周密(号草窗)作。二卷。朱孝臧《疆村丛书》本,于二卷外,收有清·江昱所辑《集外词》一卷及考证,附朱氏所撰校记一卷。”而“草窗词”条更直注为:“即《蘋洲渔笛谱》”。 以上三书同执一词,皆以《蘋洲渔笛谱》与《草窗词》为异名同书。而考校实际则不然。看来,颇有考辨以正视听之必要了。 两书皆收入《丛书集成》初编,《草窗词》编号  相似文献   

14.
重台     
陶宗仪《辍耕录》卷十有《重台》一词,谓凡婢之役于婢者,俗谓之“重台”;引《左传》昭公五年“日有十时,人有十位,而日臺为台”,及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辈,故舆臣台”二说为证;因以“台”乃十等之至卑下者。颜案:台为极卑极贱之义,容或取诸左氏;然“重台”之名,则昉于宋人或古已如此。宋高宗作《翰墨志》:“评书者谓羊欣书如婢作夫人,举止羞涩,不堪位置;  相似文献   

15.
(一)关于“人及其需要”斯大林同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多次谈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在具体的表述上也不尽完全相同。他在“雅罗申柯同志的其他错误”一节中说道:“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不是利润,而是人及其需要,即满足人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斯大林同志不把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表述为“人的需要”,而说成是“人及其需要”,这是为什么呢?斯大林同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的用语是非常严谨的,因此他这样讲,而不那样  相似文献   

16.
<正> 《孟子·尽心下》载孟子谓高子云:“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此语究竟如何断句?中华书局出版的《十三经注巯》两卷本、焦循《孟子正义》、朱熹《四书集注》以及新编《辞海》“介然”条所引此语均于“间”字处断开,“介然”属下读。杨树达《古书句读释例·三》“当属上读而误属下”条于“然”字断开,“介然”属上读。杨伯峻《孟子译注》则于“蹊”字断句,以“间介然”为一词而属下读,但同书《孟子词典》,章,“径”字条引此语时又在“然”字处绝句。刘师培《古书疑义举例补》之五“双声之字后人误读之例”条则于“介”字处绝句,以“间介”为一词而属上读。鄙意则以为应在“间介”之下绝句。  相似文献   

17.
汪辉勇同志在《论物之作为价值主体》一文中(载《湘潭大学学报》1988年第一期,以下称该文为《汪文》)明确提出物也可以充当价值主体。这的确是一个大胆的见解,引入深思,不过笔者不敢苟同。现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与汪辉勇同志商榷。一《汪文》断言:“任何物都可以充当价值主体”(第32页)。在《汪文》看来,不仅人,而且与人相对应的物(本文以下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使用“物”这一词)都可以充当主  相似文献   

18.
2008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六点意见,在台湾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吉林近代著名文人成多禄,一生专攻诗歌、书法,成就斐然。儒学大家王树枏赞道:“澹堪专力于诗,尤工书,得晋人笔法,名动一时”。《吉林乡土志》论为:“不独为地方之宿儒名笔,亦我国之书法家也”。《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2期发表刘志同志《澹盦居士成多禄  相似文献   

20.
<正> 周一平先生在《近代史研究》1985年第4期撰文,对王国维曾号“人间”进行辨析。这是因为:日本榎一雄先生在《东洋文库书报》第8号上发表的《王国维手钞手校词曲书二十五种》一文中,由“考证出‘人间’是王国维的号这一事实”,而否定赵万里《王静安先生年谱》“盖先生词中‘人间’二字数见,遂以名之”之说。周文及榎文还都提到了两个可注意之点,即:一、王氏曾号“人间”;二、曾题其居处为“学学山海居”。而集中说解的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