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法家认为,未来的社会制度有两种相互联接、特征各异的实现形式。一是法治秩序的最低实现形式,即"以法治国",那时,法是国家治理社会的一种特殊规则,法律替代道德,法律规范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风俗。二是法治秩序的高级实现形式,即"道德自律",那时,法律规则在社会生活中逐步转变为人们不加思考的个体习惯,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法家的法治理论具有特殊的存在价值,其局限与不足也是十分明显的。  相似文献   

2.
任何社会规范都具有约束人们的意志和行动的作用,从而对社会产生影响。社会规范的表现形式不一样,它们的规范作用也就不相同。法律是特殊的社会规范,法律的属性决定了它所起的规范作用有别于其它社会规范(如政策,道德规范,团体章程等)的作用。而各种社会规范在整体上它们又是按照自身特有的作用方式,合力互补,使社会生活秩序化,使蕴含于规范中的意志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3.
农村是个多元化的秩序空间,各种规范力量相互作用。农村法治化中能否使法律与政策、道德以及各种礼俗、习惯、乡规民约等社会规范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发挥各自特有的调整功能,形成治理农村的合力,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就显得非常重要。所以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和调动各种规范力量的积极因素,构建起和谐的调整机制,为新农村的稳定发展提供有力的规范支持。  相似文献   

4.
规范创新型国家建设、保障创新型国家建设顺利进行的社会规范有很多种,最主要的几种形式是政策、道德、法律等。其中最根本的,是法治保障。具体表现为:法律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民主、科学的规则和程序;法律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法律保证并促进科技成果的合理使用和推广;法律可以防范和抑制科技创新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5.
法律与道德是社会调整体系中紧密联系的两类社会规范 ,又是治理国家、规范行为的不同方法。只有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二者并重 ,才能营造安定团结、持续发展的社会氛围 ,把国家治理好。  相似文献   

6.
科学技术作为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促进人类进步,也可能带来无尽的灾难,故科技发展必须接受社会规范的调整。但过度的调整可能会造成科技发展的萎缩,社会规范的调控只有既能确保科技造福社会又有利于科技自身的发展才为合理。道德和法律是两种最为基本的社会调整工具,道德的核心部分是伦理。科技发展作为一种创新,在特定情况下有必要超越某些不合理的道德;科技发展作为一种人类活动,必须遵守社会中的法律,但这并不充分,还应以伦理作为其终极行动准则。  相似文献   

7.
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是社会规范中两种较为重要的形式。中国古代社会的法律特色即为伦理性,它推行与实现的是统治阶级的道德目标。道德法律化是法律与道德有机联系不可或缺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民间规范指的是与国家规范相对应的社会规范,主要包括社会组织规范、习惯规范和道德规范等.贵州黔东南地区侗族村寨中存在的民间规范,在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具有便于民间互助、监督、减少乡村社会控制的行政成本及乡村居民社会化等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漏洞补充乃是针对特定的生活事实,建构恰切的具体法律规范的过程。一些漏洞补充理论认为,漏洞补充中具体规范建构的支撑材料必须要到各种社会规范资源中去寻找。作为民间规范之典型的习惯是人类法律的来源、早期发展的表现形式和法律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同时,习惯还是建构具体法律规范的重要基础和在规范缺失的情况下人们行为模式选择的基础性资源。民间规范作为漏洞补充因素的合理性,不仅以自身的本质理性得以展现出来,而且还能够通过对其它漏洞补充因素的支撑作用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10.
保持社会稳定,法律和道德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社会规范,权力道德更是事关社会稳定的大局。加强权力道德建设,要进行权力道德教育,使各级官员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要界定社会主义权力道德规范,"永做人民公仆"。  相似文献   

11.
拾遗求利不仅涉及到道德,更涉及到法律。但拾遗而适当求利,不仅道德肯定,而且法律也支持。我们不能说“道德是高标准,法律是最低线”。法律和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各种社会关系、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两种主要社会规范,它们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对同一行为作出评价和制裁,共同维护社会道德风尚和促进法制建设,对拾遗求利也莫不如此  相似文献   

12.
法律主治要求调整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唯一准绳是法律。法治所依据的法律是良法 ,它的生发点在于道德 ;法律的施行过程需要道德的支撑 ;广大人民遵守法律的落脚点在于一种道德自律。从立法过程到适法过程 ,从执法主体到守法主体 ,都体现出法的道德性基础  相似文献   

13.
<正> 秩序,就是按照一定的行为规范,人们实施各种行为的总和。这种行为规范可以表现为习惯、道德、政策、纪律、法律等规范。人们按照这些有形的规范,如政策、法律,以及无形的规范,如习惯、道德等,进行各种活动时,要受到各种约束,如观念的约束、舆论的约束、组织纪律的约束、法律的约束等,客观上就必然形成一种秩序。就商品经济所要求的秩  相似文献   

14.
美国现实主义法学针对传统法学独尊“纸面上的法律”提出了“活法”概念。卢埃林认为:法律是官员关于纠纷的行为;弗兰克认为:法律并不是“书本上的法律”,而是“行动中的法律”;“活法”概念向人们揭示了:影响人们行为、决定司法审判的不仅只有国家立法机关创制的成文法和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的法官所创之法(判例法),社会现实的其他事物,如政治、经济、道德、习俗、甚至人们的感觉情绪都对法律生活发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活法”将“法律”概念泛化,与其他社会规范混同;法律的“意义”并非必须期待“活法”来填充,现行法(实体法)已具有“先决强制力”;官员行动并不等于法律规则本身,而只是适用法律的行为。  相似文献   

15.
在法治中融入道德的原则和规范,使道德规范具有了强制性,同时又能使人们自觉地遵守法律规范,这正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有效途径.本文试图从法治融德的前提入手,来阐述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6.
法律是一种社会规范,是调整人们社会关系的特殊行为规则的总和。在阶级对立的社会,它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则的总和。它包括宪法、法律(就狭义而言)、法令、行政法规、指示、命令、规章、地方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决定、决议等规范性文件。一个国家的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如果说凡调整同一种类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就构成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的  相似文献   

17.
道德需要的含义及其二重性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道德需要是人们基于道德所具有的满足自我与社会的价值、意义的认识和把握而产生的遵守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做一个道德人的心理倾向.它作为人的一种特殊的、高级的社会需要,其本质具有二重性,即功利性和超功利性.这二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有机地统一在道德需要之中.  相似文献   

18.
报复公正与社会道德情绪和司法制度认知密切相关,是人们关于罪与罚的主观认知与估量,具有功能主义与道德主义两种心理逻辑。功能主义逻辑认为刑罚能够震慑潜在的违法犯罪者,反映出人们对社会秩序的渴望;道德主义逻辑认为刑罚是违法犯罪者应得的后果,折射出人们对社会道德的认同。报复公正在道德情绪、道德范围、道德载体上具有丰富的学理与现实价值。报复公正心理基础可以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启示:善用道德情绪传播道德观念、凝聚道德共识、强化道德认同;立法中体现道德道义的法律价值,释法中表达法律制度的道德底色;规范践行实体法与程序法,展现道德信念,避免惩罚价值的错误归因。  相似文献   

19.
所谓规范指称"标准化的秩序"。社会规范指的是为社会成员所提供的是非标准和行为指南,因而也是人们具体行为必须要遵循的行为法则。儒家的社会规范可分为两种:一是以"德礼"为核心的积极的规范,其目的在于通过教化的力量来改变人们行为的根本态度;二是以"法刑"为核心的消极规范,其目的在于通过物理的制裁来暂时控制人们的行为。规范必须拥有其合理性。在儒家看来,社会的规范不是来自于近代社会学理论所讲的社会契约,而是来自于自然本身的秩序。因而"三纲五伦"以及"礼乐"、"刑政"等规范都体现着阴阳五行的自然法则。跟近代的社会学理论相比,儒家的社会规范具有以下的特点:其一,儒家的社会规范不是以平等的个人,而是以有差别的个人为前提;其二,儒家规范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实现功利性或者效率性,而在于实现道德性;其三,儒家的规范不是为了实现社会契约,而是为了实现阴阳五行的自然秩序。  相似文献   

20.
道德是法律产生的基础和前提,在阶级社会里一部分重要的道德规范可以上升为法律.法律蕴涵了道德的基本价值和目标,也包括了一些重要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现代社会中道德与法律是相互渗透和融合的.德法并举应当充分关注二者的互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