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深刻认识与把握“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这一重大命题,首先要有效破题。破解这一重大理论与实践命题,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与实践取向,聚焦新时代、新问题、新矛盾、新要求;必须结合全面从严治党、解决大党独有难题来深刻认识党的自我革命作为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的当代意蕴,根据“四自”基本内涵深刻把握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内在逻辑与时代要求;必须深刻认识两种性质、两种类型的社会革命,结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任务新要求来深刻认识社会革命的当代意蕴;必须从“改造主体世界与改造客体世界”基本逻辑出发,以党的建设、党的领导、党的事业相统一为基本分析范式,深刻把握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当代意蕴、现实要求与实践机制。  相似文献   

2.
辛亥革命在政治上的直接后果是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但是,由于对近代中国基本国情以及社会主要矛盾缺乏完全清醒的判断,导致革命党人在辨别敌友这一革命首要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缺陷,这是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根源。辛亥革命历史教训表明,中国革命和建设要获得胜利,首先应从实际出发,认清现实社会的性质及其主要矛盾。  相似文献   

3.
如何正确认识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这是一个直接关系到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也是中国革命史教学首先要向学生交待清楚的重大问题。但是,史学界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并不一致。因此,十分必要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1988年3月,国家教委政治思想教育司印发的《中国革命史教学大纲(试用本)》说,鸦片战争前夕,清王朝“政治黑暗,经济停滞,军备废驰,社会矛盾大量积聚,预示着  相似文献   

4.
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这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毛泽东同志正是在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作深层思考的基础上,确立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战略策略,从而保证了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在戊戌变法研究中,维新派与资产阶级的关系显得扑朔迷离:资产阶级的孱弱和资本家的冷漠态度成为维新运动失败的注脚,却难以阐释它席卷全国的速率和独有的悲壮气势,以至人们不能不思考:这个运动究竟是十九世纪末中国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标志?抑或干脆否定维新运动的资产阶级性质.这一问题的解决,不能简单地按照从经济到政治的模式去探求,而必须依据中国社会发展和维新运动本身的特点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提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科学命题,丰富和发展了社会革命范畴的内涵和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理论。本文根据邓小平的系统论述,从社会结构是社会基本制度和第二次革命的根源,以及第一次革命和第二次革命的联系和区别,论述了中国第二次革命的对象、性质、根本问题、革命道路和动力。初步论证了第二次革命的普遍性,认为改革旧体制,建立新体制不独是中国或社会主义国家的个别现象,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各历史阶段的共同规律。任何社会形态的更替都需要经历两次革命。  相似文献   

7.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一个什么性质的政权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进程中最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要在中国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由此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理论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理论的提出使中国非资本主义前途的设想变为现实;这一理论的提出和实践过程无论对我们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还是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巨大变革中,对新闻改革,特别是党报改革,需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予以更为全面、深刻的思考。首先,要在观念层,对党报获取重大信息,引导正确舆论,解释重要事件,评价社会问题这四方面的权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其次,要在体制层,对党报强烈的意识形态性和产业形态性二者间的互动关系,予以更准确的把握;再次,要在操作层,对党报各种业务操作形态予以更为全面的驾驭。通过这样的系统研究,努力将新闻改革,特别是党报改革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9.
中国资产阶级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力量,在中国革命的历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然而,对此党内曾一度产生了认识上的偏差,致使中国革命蒙受两次巨大损失。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确地分析和评价了中国资产阶级性质和地位,并有效地发挥了它在中国革命中的积极作用,为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然而,毛泽东在建国后处理中国资产阶级问题时.出现了民粹主义的错误。  相似文献   

10.
世界社会主义战略要以时代的基本特征为依据,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我们所处历史时代的主要内容和发展方向, 是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和平与发展”没有改变历史时代的性质。这个过渡必须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平与发展”的实现也离不开革命, 改良只是革命阶级斗争的副产品。因此, 世界社会主义战略, 首先要立足于无产阶级革命, 同时要根据情况的变化相应地改变革命的形式。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中国大革命领导权问题,史学界进行了广泛探讨,但由于对革命领导权的含义认识不同,对中国共产党认识领导权问题的时间有分歧,以至于牵涉到大革命领导权属于谁的问题,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为了有助于这一研究的进展,我想就以上问题谈点不成熟的看法。 1 关于革命领导权的含义 要探讨大革命的领导权问题,首先必须搞清楚什么是革命的领导权,它都包括哪些方面,其关系如何等等。这是史学界关于大革命领导权问题分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正> 中国自一八四○年鸦片战争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建社会社会.这一社会性质始终贯穿于整个近代中国,并由此决定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和前途.对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学术界已成定论;但就这一社会性质的内部关系即“半殖民地”与“半封建”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以及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地位,则意见不大一致.本文试图就这一问题谈点看法,以期得到方家匡正.  相似文献   

13.
时到今日“戊戌维新运动改良论”仍然在史学界占据着主导地位。持这种论点的一些人总是以种种理由曲解甚至贬低戊戌维新运动,并作出一些似是而非的推论。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本文将拟就戊戌维新运动几个主要方面的基本史实,对戊戌维新运动的性质作一浅析。一、戊戌维新运动的理论一次社会运动的理论是判定该社会运动性质的主要根据之一。而戊戌维新运动的理论究竟是一种改良的理论还是一种革命的理论,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历史的实际表明,戊戌维新运动的理论与改良之间相去甚远。戊戌维新运动的理论经典乃是《新学伪经考》和《孔…  相似文献   

14.
哲学是关于人类认识的科学,是一门主体性的科学。哲学的科学性质与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一致的、吻合的,正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一人类认识的基本理论,规定了哲学作为认识科学的性质,也规定了哲学研究的对象;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体系,应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为逻辑起点,以充分发挥哲学作为认识科学的功能,达到提高国民理论思维素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知识经济实现的根本途径:高校人力资源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越来越多的人把知识经济看作工业经济之后的一个新的社会经济形态,从本质上来认识问题,知识经济最重要的或首要的特征是人才经济。而人才的具备和得以发挥作用首先要依赖于高等教育,因此,知识革命必须依赖于高等教育革命,高等教育革命的根本途径就是开发者必须优先开发。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建立在依靠师资素质提高的基础之上,这是知识革命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一革命导师论道德的历史性和阶级性什么是道德呢?这是个道德概念问题,也是首先应当弄清楚的问题。列宁说过:“哲学常常在词的定义等等方面纠缠不清,牵涉到一切范畴”,因为人们对道德概念的认识不一致,所以便常常引起争论。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属于上层建筑,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准则。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它是随着时代和经济基础的变动而变动的。资产阶级的理论家们都坚持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他们认为,道德是一成不变  相似文献   

17.
试论社会认识中的“发现”何小玲社会认识的“发现”活动是人类从事社会自我认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因而社会认识中的“发现”问题就是要探求“发现”活动本身的特点、本质及其规律性。这同科学哲学中所研究的“科学发现”问题基本类似。人所共知的一个事实是:革命导师...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陈氏基本上是作为一个洋务派官僚参加变法的,但与典型的洋务派又有区别,其变法思想和活动均有自己的特色,在维新运动的各个阶段中,他的作用也各不相同。维新运动初期,他的新政基本上属于洋务运动的性质,但客观上对湖南维新运动的兴起起了启动作用。胶州事变后,他的变法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资产阶级性质,对湖南维新运动的深入发展起了推动作用。百日维新时期,陈氏对湖南维新运动主要起消极作用,但积极支持光绪的新政,也表现了一定的进步性。  相似文献   

19.
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克服束缚生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克服束缚生产力的各种障碍和弊端,无论就其深度、广度还是作用、意义来讲,都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然而,它必然要触及形式繁复、关涉社会各层面成员切身利益、现实处境的关系。从这一意义上说,改革就是不断认识和解决林林总总社会矛盾的恢宏无比的系统工程。这一系统工程在最高层次上是要认识和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在等而次之的各子系统中则要解决以往遗留的、现实生产的、以后将要显现的无法穷尽的各种矛盾。我党三代领导集体及其核心的卓越战略思…  相似文献   

20.
由于语境观的差异,语言学界对语境分类的看法很不一致。要解决语境分类问题,首先要解决对语境性质及其构成因素的认识问题。语境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动态生成性;既具有开放性,又具有结构性。因此,语境分类应以“语境相对于言语行为的过程”为理论框架,突出语境动态生成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