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0 毫秒
1.
毛泽东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论及人性问题的时候指出;“有没有人性这种东西?当然有的。但是只有具体的人性,没有抽象的人性。在阶级社会里就是只有带着阶级性的人性,而没有什么超阶级的人性。”长期以来,不少同志认为毛泽东同志对“具体的人性”、对“带着阶级性的人性”的强调,就是对一般人性的否定,又认为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具体的人性”,就是指人的阶级性,也就是指“带着阶级性的人性”。这种看法,可以表示为:“具体的人性”=阶级性=“带着阶级性的人性”。 其实,毛泽东同志这里所说的“具体的人性”,是在否定“抽象的人性”这个意义上对人性这个概念所作的科学解释。所谓“抽象的人性”就是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社会联系和历史环境,抽象地、孤立地把人看作“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类”。正是针对这种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恩格斯的名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在我国翻译出版五十周年(1929—1979)。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这部著作里,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系统地论述了原始社会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揭示了家庭、私有制的产生以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形成的客观规律,剖析了国家的起源和它的实质,阐明了国家将随着没有私有制和阶级的共产主义的实现而归于消亡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3.
当前学术界关于人性问题的讨论,有一种意见认为在阶级社会里,共同人性寓于阶级性之中,只能通过阶级性表现出来。我认为这种看法似是而非。尽管它也承认阶级性之外还存在共同人性,但绕了一个圈子,实际上还是没有跳出“人性=阶级性”的公式。本文想就此谈一点粗浅的见解,以就教于学术界的同志们。在阶级社会里,人是阶级的人与人类的人的对立统一。作为阶级的人来说,人具有阶级的特征即阶级性;作为人类的人来说,人又具有人类的普遍的共同特征,即共同人性。共同人性与阶级性各以矛盾的一方统一于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人身上。这种共同人性与阶级性的对  相似文献   

4.
奴隶制的忠实卫道士孔老二,为了麻痹人民的斗志,挽救行将灭亡的奴隶制,竭力宣扬什么“民德为厚”、“为政以德”。反革命两面派林彪,也大喊“德治”、“仁政”。两个骗子,一个腔调。其实,在阶级社会里,剥削阶级从来也没有对劳动人民施行过“德治”、“仁政”。毛主席说:“至于所谓‘人类之爱’,自从人类分化成为阶级以后,就没有过这种统一的爱。过去的一切统治阶级喜欢提倡这个东西,许多所谓圣人贤人也喜欢提倡这个东西,但是无论谁都没有真正实行过,因为它在阶级社会里是不可能实行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相似文献   

5.
关于联言判断及其种类的问题,很多逻辑教材与专著没有涉及。即使少数逻辑著作谈到了这个问题,也是说它比较简单,因而没有给予具体的论述。还有个别逻辑著作如于惠棠同志写的《逻辑学》(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较为具体地论述了这个问题,但在如何划分联言判断种类的问题上,我有不同的看法。现把自己的观点谈出来,请同志们批评。  相似文献   

6.
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创始人休谟(1711—1776年)在其大量的著作中所论述的人性思想,几乎完全集中反映在他的《人性论》一书中。本文就是对这部书中的主要人性观点的评介和批判。一休谟与他的前人相比,更加强调人性研究,而且“强调”到不科学甚至错误的地步。第一,休谟认为任何科学都离不开人性,都或多或少的与人性问题有关。比如,他认为逻辑学、道德学、政治学等就是与人性有密切关系的科学,因为“逻辑的唯一目的在于说明人类推理能力的原理和作用,以及人类观念的性质;道德学和批评学研究人类的鉴别力和情绪;政治学研究结合在社会里并且互相依存的人类。”(休谟:《人性论》,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7页。以下引证此书,只注页码)而像数学、自然哲学和自然宗教等学科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称《延座讲话)发表49周年了。今天,重温《延座讲话》,对于我们澄清前一个时期被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搞乱了的文艺与政治关系,以便正确把握文艺与政治内在的审美联系,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确把握文艺与政治内在的审美联系,一直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理论、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原则。文艺史充分表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各个阶级无不利用文艺维护本阶级的需要、利益、要求和理想,使文艺与集中表现一定阶级根本利益的政治发生内在的审美联系,因而使文艺带着一定阶级的政冶倾向性。我国现阶段,阶级斗争虽然不是主要矛盾,但还存在着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而且有时还相当  相似文献   

8.
《礼记》中的《学记》,历来被人认为是“先秦儒家教学思想的总结,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比较系统地论述教学理论的专著”《见中国古代教育史》《学记》对于教学理论的论述的确相当完备而且精彩,这是一部结构宏大的著作。本文主要谈《学记》的教育观。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与人类同历史的。原始的教育,包括作为“劳动力”的再生产的教育,也包括作为“社会人”的再生产的教育。而这些活动没有从生产活动中分化出来,没有同政治、宗教、艺术分离,没有固定场所,没有文字、书本作为教育手段,也没有阶级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阶级  相似文献   

9.
真理究竟有没有阶级性呢?“四人帮”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说: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中,真理是有阶级性的。”(《哲学小辞典》) 为了说明这种观点有根有据,他们竟引毛主席这样一个著名的论断作证:“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实践论》)似乎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就是各种真理无不打上“阶级  相似文献   

10.
要完整的理解关于毛泽东的论述 ,就不仅要看他说出来的话 ,而且要看他没有说出来的话 ,用症候式分析的术语来说 ,就要看文本里的沉默、空白和沟壑 ,并从这里分析出他的“理论框架”。法国的马克思主义者阿尔图塞曾经用这种方法分析了马克思的早期著作 ,作者在这里则把症候式分析用来分析毛泽东的几篇关于鲁迅的论述。毛泽东在《论鲁迅》(1937)和《新民主主义论》(1941)里称赞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 ,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是文化革命的旗手和方向。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 )里说在革命根据地杂文时代已经成为过去 ,要求作家俯首甘为孺子牛。只有把握了毛泽东有关论述的相互联系以及其间的空白 ,才可能完整理解毛泽东在此问题上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1.
四十年前,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这一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四十年过去了,《讲话》的根本精神过时了没有?正如胡乔木同志所指出:非但没有过时,“而且是我们今后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的。”①《讲话》的内容十分丰富。毛泽东同志围绕着“为群众”这个中心,论述了文艺上  相似文献   

12.
人性问题是人类历史上屡屡争论不休的老问题。可以说几乎每个时代每个民族的思想家和有识之士,都曾发表过关于人性的名言。五十年前,在抗日战争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其中也阐述了他的关于人性的著名观点:  相似文献   

13.
在作为哲学家的毛泽东的著作中,始终如一地贯穿着他的哲学思想和时代的哲学精神,《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也不例外。可以说,《讲话》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精神的文艺表现。 1.《讲话》体现了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了解革命的、批判的实践活动的意义,“不能了解认识对于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毛泽东选集》第2版,人民出版社,第1卷第282页)。因此,形而上学反映论不懂得社会实践在人的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不懂得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从而不懂得反映过程就是能动的过程。毛泽东把自己的主要认识论著作题为《实践论》,  相似文献   

14.
人性和阶级性的对立统一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是人类的共性世界上任何事物中,都包含着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说“对立面(个别跟一般相对立)是同一的: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而存在。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面存在。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一切个别事物。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如此等等。”这里,列宁对共性与个性(即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关系作了极为透彻的说明。共性只能存在于个性之中,但个性也不能脱离共性而存在。他们双方既排斥,又互相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他们又互相转化,个性  相似文献   

15.
萨克雷是英国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他的代表作《名利场》全景展示了一幅英国上流社会的"浮世绘",揭示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体现出人性的扭曲与挣扎。文章从萨克雷的人生经历和阶级立场出发,探究萨克雷的阶级局限性产生根源,结合小说《名利场》中蓓基.夏泼的生活经历,分析萨克雷矛盾的阶级道德观在小说中的具体体现,从而完成对萨克雷阶级道德观的深入探究与解读。  相似文献   

16.
先秦儒法斗争,在各条思想战线上都有激烈的交锋,文学战线也不例外。但过去一些中国文学批评史,独尊儒家,不谈法家。例如荀况,被认为是儒家传统文学观的奠基人。有的甚至鄙薄“法家者流,诋诃文学”,并引《商君书》、《韩非子》中的个别句子为例,不作具体分析,下了片面性的结论。先秦文学战线的儒法斗争,就这样给一笔抹煞了。这是历史的颠倒,必须把它再颠倒过来。一列宁指出:“马克思的方法首先是考虑具体时间、具体环境里的历史过程的客观内容,以便首先了解,在这个具体环境里,哪一个阶级的运动是可能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先秦时期包括春秋后期和战国。春秋后期,奴隶制崩溃,奴隶大量逃亡和起义。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从总体上说,矛盾性质的基本特点,就在于它的非对抗性。这在国内,已成公认。因为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社会里,本来就存在着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的复杂交错情况,但对抗性矛盾起着主导作用,成为基本现实,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仍然存在着非对抗性矛盾和对抗性矛盾的某些交错,但主导的基本的一面,却显然是非对抗性矛盾。问题在于如何从理论上分析这种基本的现实。首先,应当弄清“对抗”概念的基本含义。“对抗”或“对抗性”一词,都源于希腊文,即敌对、斗争的意思。哲学史上使用这一概念,多就社会领域而言。黑格尔在论述辩证法、认识论的《逻辑学》中,没有使用这一范畴,而在《法哲学原理》中则偶而使用,如指  相似文献   

18.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宀一)言》里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特点是阶级对立的简单化,“(大正)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过了十多年以后,即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期,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里又予见  相似文献   

19.
<正> 人性的问题,可以说是个“古已有之”的问题。千百年来,各个阶级的思想家、理论家都曾对此作过各种不同的解释。又由于人性的问题是个涉及到多种学科的课题(它同时是哲学、社会学、生理学、心理学、法学、美学、文学等学科的研究对象),这就使我们对它探讨,更增添了相当的难度。解放后,我国学术界于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在讨论文艺的“共鸣”现象时,实际上已涉及到人性的问题,但未能深入加以讨论。其实,早在一九五七年,徐懋庸、冯雪峰等人在一些文章相讲话中都明确提出了共同人性的问题。特别是后来引起一场大批判运动的巴人的《论人情》一文,更是毫不含糊地认为:“人有阶级特性,但还有人类本性”(见《新港》一九五七年一月号)。粉碎“四人帮”以后,我国学术界呈现出一派空前未有的繁荣景象,人性问题的讨论又重新被提了出来,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列宁在十月革命后写的《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这篇伟大著作中,结合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政治状况,对恩格斯《反杜林论》中关于无产阶级必须“把平等了解为消灭阶级”(《列宁选集》第39页)的基本原理做了进一步阐述。在当前深入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中,加深理解列宁的这些论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认为,平等观念是历史的产物,而无产阶级的平等观是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