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和谐节奏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新月派诗人,他们认为节奏体现的是一种和谐关系,即一种"音节流转和有机整体"的美学效应。在节奏单元建构上,他们追求"等时性"和"比例"感,其中孙大雨提出"音组"说,饶孟侃提出"拍子"说,闻一多提出"音尺"说。他们重视节奏层级的组织,特别注重行式建设,孙大雨对"音步内的音节数"与"诗行内的音步数"作了探讨,朱湘强调"行的独立"与"行的匀配"。在诗体建构中,新月诸人大都运用"参差均衡"的结构之法,在音韵试验中追求"统一和协调"。这种诗歌节奏追求是对"五四"时期诗歌观的进一步拓展和创造性实践,表现出了新诗形体建构的自觉。  相似文献   

2.
船山强调从整体音乐性的角度观照、评价诗歌,其诗评诗论中所隐含的节奏观则是观照诗歌音乐性的重要尺度。就诗歌的意义节奏而言,船山所推崇的是"一意回旋往复"的节奏美感,在此前提下,他强调诗歌的"意俭辞尽",反对诗歌的"敛词攒意";推崇"主情"的诗歌,拒斥"主理"的诗歌;推崇叙咏"一事"的抒情诗,反感头绪纷繁的叙事诗。船山所推崇的"一意回旋往复"的意义节奏,是表现诗歌之整体音乐性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3.
詹燕 《学术论坛》2001,13(5):102-105
诗歌是最富音乐性的语言艺术.诗歌的音乐美是诗歌艺术美的重要内容之一.贺敬之诗歌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韵律与节奏,而这两者又与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有机结合.从贺敬之丰富的艺术创作实践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只有内容充实、感情真挚、声韵自然、节奏谐美的诗篇,才是真正的好诗.  相似文献   

4.
闻一多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从1920年代起就发表了不少关于他的诗歌作品及诗歌理论的评论性文章,近几十年来,有关闻一多研究有了较全面的推进.本文从诗歌作品、诗歌理论、诗人比较等几个方面,对改革开放30年来出现的有影响的闻一多研究论文和著作进行分类介绍,并做简要评析.  相似文献   

5.
在50年代以后至今的新诗理论中,诗歌音乐这一维度被严重地忽略了。当代新诗批评在音乐问题上缺乏突破性的进展,其中重要的原因便是新诗理论在格律(尤其是节奏)问题上遭遇了瓶颈。要打破这一瓶颈,必须重新理解节奏的基础——即重复;也必须重新认识那些在自由体新诗中被有效地实现的节奏手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量新诗的停顿、分行、语调诸层面,以期新诗的音韵研究能与旧诗音韵研究构成"错位竞争",开辟其独有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新青年》是最初构建中国现代诗学的重要阵地。《新青年》刊载的翻译诗歌对新诗音节的建构影响深远。《新青年》诗人群体的译诗将英语诗歌轻重律中国化,大量运用虚词营造轻重音变化,借鉴英语中的语法和句法变化,丰富了新诗音调。在用韵上,译诗较多采取英语诗歌头韵、内韵与多种尾韵的形式,并结合汉语音韵特征,对早期新诗音韵形式作了更加自由多元的中国化转化。《新青年》译诗打破传统近体诗固化的韵律节奏,向英语诗歌借鉴,探索口语和情绪的自然节奏以及诗歌的语义节奏,对中国新诗节奏建构作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7.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是凝练而具有音乐关的语言形式.英语诗歌的节奏主要是靠声音的轻重来体现,而汉语诗歌的节奏则主要是靠音调及声音长度来体现,轻重之分并不明显.其次,英语诗歌的抑扬变化丰富,生动而有个性;汉语诗歌的平仄则比较整齐而有规律.英汉诗歌的节奏与音韵有相似之处,也有差异,而这种差异恰恰是两种文化的差异体现.对于这种差异,我们应做更深一步的挖掘,从而为跨文化交际学、对比语言学等提供更为丰富的语料.  相似文献   

8.
闻一多曾自豪地说,我"干了一辈子教育工作".确实,在他47年的生命历程中,有42年是在学校度过的;其中,教育生涯则占了21年(在西南联大任教长达八年).闻一多是诗人、学者、战士,但一直是以学校为阵地进行创作、科研和斗争的.他"为国育才执鞭教坛垂二十五年留有不可泯灭功绩",被誉为"青年的导师"、"刻苦的园丁". 作为教育家,闻一多并没有留下什么教育理论专著.但从他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有关言论中,我们可以窥见其教育思想的大致轮廓及其丰富内容.闻一多的教育思想,同他的诗歌、学术成果和美学思想一样,有着鲜明的独特个性,是我们今天在建设  相似文献   

9.
论电影剧作中的节奏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电影剧作角度出发,立足国内外电影作品及编创实践,对"节奏"在剧作中的表现以及如何营造电影节奏展开深入分析与探讨,强调了剧作节奏对提升电影质量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美学价值,并指出运用电影思维创作电影剧本、确保情节呈现与主题思想的内在统一以及把握观众心理节奏是打造剧作节奏美感的三个途径。  相似文献   

10.
文章用古今、中英诗歌实例论证了闻一多的诗歌"三美"说,同时提出诗歌批评应进行综合批评的主张,并提供了中英诗歌批评实例.  相似文献   

11.
幻象”是闻一多早期诗论的核心概念,也是他据以提出新诗形式建设方案的理论前提.他借鉴英国浪漫主义诗学的想象力理论,认为诗的生成是情感经验、日常语言等诗歌质料在主体想象力作用下得以诗化、形式化的过程,主体想象力被视为诗歌生成的内在法则.这种观念,对于习惯于从修辞学和心理学角度来看待诗歌想象的当日诗坛来说,是很难理解的.由此可以解释新格律诗理论何以会遭遇受曲解和误读式追随的命运;而闻一多在“幻象”理论上的内部矛盾,也是导致这种命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梁宗岱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象征主义理论的中坚与纯诗理论的探险者。他源于契合的象征论体现了对象征主义的深度把握,而纯文学追求中的纯诗观与节奏观反映了他在诗歌上的独特追求。  相似文献   

13.
闻一多批判地继承了古代“诗缘情”理论,指出人类的一切情感都是诗歌表现的范围,认为“哀艳”是诗歌情感的基调。他对“情”进行层级分析,指出不包含理性判断的男女之情是诗歌中最高最真的情感。闻一多反对专凭灵感作诗,主张在创作中“节情”。把文学当成神圣的理想和事业用心经营是闻一多“诗缘情”理论的基础。闻一多的“诗缘情”为新诗向诗的回归指出了一条道路,是我国现代诗论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古代文论向现代转化的一次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14.
富玲云 《学术研究》2003,(6):148-150
梁宗岱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象征主义理论的中坚与纯诗理论的探险者。他源于契合的象征论体现了对象征主义的深度把握,而纯文学追求中的纯诗观与节奏观反映了他在诗歌上的独特追求。  相似文献   

15.
闻一多和胡适相同者,仅只作为文学载体的白话入诗,针对旧诗格律的新诗追求.他们更多者则是差异,如对诗之语言俗雅,对诗之节奏,对诗之外在形式要求等均不相同.闻一多的音乐美和建筑美貌似各自独立,却合二为一构成辩证统一关系,即音乐美必然导致建筑美,建筑美则更加音乐美.胡适所尊崇的诗之自然音节和诗体大解放,也存在互为因果关系.强调自然音节就势必导致诗之散文化,进而导致诗体大解放.胡适诗论诗作的历史贡献具有划时代和里程碑价值,但闻一多的诗论更是诗歌历史发展和要求的必然.虽然从整体看闻一多诗作有诸多不完美之处,但相对胡适绝大多数不完美诗作,显然更是超越.  相似文献   

16.
闻一多是中国现代史和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人物.从二十年代初开始,就出现过不少评介他的新诗创作和诗歌理论的文章,但是比较深入的研究,始于四十年代中后期,闻一多逝世之后.回顾一下闻一多研究的发展线索和学术积累,对于继续开拓研究也许是有所助益的.本文拟分四个部分,对四十年来的闻一多研究做一点粗略的考察.建国前三年的研究1946年7月闻一多的不幸遇难,震动了神州大地,形成了一个持续的追念、学习、研究闻一多的热潮.建国前三年的研究活动,主要有:1946年8月由李(公朴)闻二烈士纪念委员会编选的大型纪  相似文献   

17.
小说有两种节奏:语音节奏和叙事节奏。由于语音变化而产生了语音节奏;由于叙事的变化而有叙事节奏;非情节小说的节奏与叙事的空间关系紧密,它是一种空间节奏;而中国的古典章回小说则是一种循环叙事,因此是循环节奏。小说节奏是小说得以拓通天人、融通主客、沟通作者与读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节奏是中国新诗诗体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本质性诗学元素。王雪松教授的专著《节奏与中国现代诗歌》经由概念论、历史论和比较论三条路径全面考察了中国现代诗歌节奏原理机制、诗学理论和创作实践。该论著在概念上扩大了新诗节奏的外延并适当调整了节奏理论系统的内部结构,使之适应多变的新诗文本现象;从语言本质、传播接受和传统影响三个方面描述了新诗节奏形态与功能的现代性特征;通过新诗史上几种代表性节奏观的梳理,打开了新诗发展不同阶段的节奏美学空间。王雪松的研究尝试建构一个新诗节奏理论体系和阐释平台,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是近年来新诗本体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9.
长篇小说创作是中国当代文坛最重要、更是发育得较为充分的文体之一.长篇小说最核心的艺术参数--文本结构的艺术节奏,无疑是它的艺术生长点.长篇小说的艺术规定性--"长度"和"跨度",要求其形成独特的结构艺术形态.由于长篇小说在物理长度和心理广度上的要求,同时也势必与结构艺术上的节奏追求形成艺术张力.  相似文献   

20.
拜伦的叙事诗作品,尤其是其代表作<唐璜>,显示出诗人极强的叙事节奏感.无论是叙事主线的跌宕起伏,还是叙事辅线--各类非叙述性插入文本的错落有致,抑或是诗歌文本中场景与停顿等技巧的穿插运用,都可见出拜伦对叙事节奏的驾驭能力.拜伦这一能力的发挥与其对时间的敏感与重视息息相关,作为诗人的经验和智慧告诉他:时间为诗歌叙事提供了素材;佳作不仅是应时的产物,同时也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