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夫余族名的音与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汉字上古音中,夫余之"夫"读音如蒲、如薄,与发(读如泼或拨)、貊、毫等字读音可通,"余"读音通娄、闾,夫余作为少数民族语辞,其意义很可能是"貊人".橐离、高句丽、豆莫娄以及作为北沃沮别称的置沟娄,读音语尾与"余"音同,可能是其出自同一族群的标识.  相似文献   

2.
夫余是我国历史上东北腹地第一个建立政权的古代民族,它存在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5世纪,共有近700年的历史,是汉魏之世东北地区盛极一时的大族和强国.本文以现有史料为依据,探析夫余与中原王朝和周边民族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松花江中游左岸与少陵河交汇处的巴彦县王八脖子山遗址,可能就是夫余初期建国的前身“北夷橐离国”的所在地.在这处遗址的正南方,松花江右岸的蜚克图河的上游,今宾县境内的庆华堡寨就是夫余初期的王城遗址,而以往确定吉林市东团山与西团山为夫余前期王城故址的观点,则与夫余初期王城的地点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4.
夫余的建国及其对外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夫余是秽貊系中最早形成为民族的一个较大的古代民族,它曾在我国东北地区创建了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夫余国。夫余国自建立以来,不断地同周围的国家和民族发生联系,尤其与高句丽和中原王朝保持了频繁而密切的关系。夫余的建国及其对外关系,对于研究东北  相似文献   

5.
去年辽西牛河梁女神庙大型女神头像和大量生殖女神裸体陶质塑像以及猪龙的出土,说明东北远在五千多年前,已进入极为繁荣的母系社会末期,具有国家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这一考古发现,使人们对东北古代少数民族如乌桓、鲜卑、夫余、高句丽特重女权,满族先民女真人、契丹及蒙古历史上大量存在着强悍的妇女英雄群像,找到了它的历史根源。再证之以口头及文献资料,觉得尊重女权,受牛河梁母系氏族文化影响较深;而相对受汉民族重男轻女等封建文化影响较少、较晚,是东北文化一大特征。也就是说,东北开化较晚,因而长期间保留了母系社会遗留下的母权势力,加上北方气候寒冷,艰苦的自然条件,渔猎民族世代生活的特点,也锻炼了东北少数民族持枪跨马的强悍性格。诸如此类,构成了东北文化特征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值得重视和发扬。下面分四个部分,按民族区分试论述之。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近年来的考古学成果 ,以区系类型学的方法 ,论证黑龙江流域古代三大民族之一———汉代夫余族及其先世氵岁貊族发源黑龙江省南部地区 (东流松花江以南 )的历史事实。以后 ,又逐渐迁徙松花江上游吉林市一带 ,建都吉林市东团山山城 ,建立了汉代著名的夫余奴隶制国家。这与史实和文献记载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宾县庆华遗址及巴彦王八脖子遗址的发现经过、分布情况和文化内涵,对北夷索离国及其夫余国初期王城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8.
东北古代各族社会性质学术讨论会,于1982年6月7日至10日在沈阳召开。会议由辽宁省社会科学院、辽宁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辽宁大学、辽宁省历史学会联合举办。参加会议的有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北京、内蒙古、河北等省市自治区研究东北古代民族史的有关专业人员及报刊、出版等部门的代表共八十余人。会议自始至终坚持了民主精神和科学态度,从与会同志的发言和提供的论文来看,几乎涉及到了所有东北古代民族的社会性质。其中: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中外学者就"夫余"建国的时间问题聚讼不已,大概有四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即"秦汉之际说"、"武帝时期说"、"宣帝时期说"和"元帝时期说"。但依据"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理论和文献分析法可知,《论衡·吉验篇》所述东明建立夫余国的神话更接近历史真相。研究表明,夫余建国的时间当发生于春秋时期或春秋之前。  相似文献   

10.
关于濊貊的迁徙,中外学者曾经做了不少研究,但多侧重于研究迁入东北以后的历史情况,对迁入东北以前的濊貊历史进行系统研究的文章还不多。本文拟就濊貊变迁的全部历史作系统地考察,以证濊貊族是从内地迁入东北的古代民族,是我国古代民族的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1989年7月3日,承蒙《黑龙江古代道路交通史》编写组派人赠送他们的大著,虽然目前北京正值酷暑,我还是很快读完了这部洋洋26万字的鸿篇,并欣然作文,谈谈我的心得。 古代道路交通,属历史地理学范畴。至于对我国东北历史地理的研究,在国内外已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从事这一学科研究的,主要是史学工作者。今黑龙江交通厅几位从事交通业务的专家,积数年之功,终于给社会贡献出一部阐明黑龙江古代道路交通发展历程的专著,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古代东北和北方民族或部族中,对其首领通常有"莫贺弗"(bagaput)之称.同一称呼,出现在不同的民族部落中,汉文史籍的译音不完全一致,其内涵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3.
清代东北地区的穆斯林“旗下人”那晓波,麻秀荣咸丰朝以前,东北地区曾是清王朝发遣流犯的重要之地,被遣戌之人多为中原内地的汉族士绅平民,同时也有一定数量的回回等族穆斯林。这些以遣成方式流徙东北各地的穆斯林,其人数并不十分众多,他们大多是以“旗奴”之身份,...  相似文献   

14.
秽国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秽最初是东夷人建立的国家的国名,后演变为族称,专指生活在中国东北与朝鲜半岛北部的东夷人。秽国约出现于西周初,汉代夫余、高句丽、沃沮、秽貊等族的分布区曾经都是秽国的国土。最晚至战国中期,秽国已成为箕氏朝鲜的属国。箕氏朝鲜衰落时曾一度独立,后成为卫氏朝鲜的属国。虽曾在南闾等首领的率领下叛卫氏朝鲜归汉,但不久又为卫氏朝鲜吞并。卫氏朝鲜灭亡后,秽国所在地先后隶属于临屯、乐浪二郡。这里的秽人逐渐汉化了。  相似文献   

15.
您读错过吗?     
单于直读音蝉于汉朝匈奴王的称谓呼韩邪直读音呼韩也汉朝南匈奴单于的名字金日蝉直读音金密滴汉朝匈奴的人名冒顿直读音墨毒汉朝匈奴一个王爷的名字谷蠡直读音路礼汉朝匈奴王的名字阏氏直读音淹之汉朝匈奴王后的称谓羌直读音枪古代我国西部的一个少数民族名称先零直读音先连汉朝羌族名称高句丽直读音高勾丽汉朝时东北的一个少数民族名称息慎直读音肃慎汉朝时东北的一个少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今有入赘的婚俗、尤其是桂西壮族颇盛,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对于认识壮族古代婚俗,探讨壮族古代社会历史,冲破重男轻女的陋习,搞好计划生育,发扬社会主义良风好尚,无疑将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一、“入赘”源远流长入赘之俗很早就在我国盛行。到战国和秦汉时期就有明确记载。《史记·滑稽列传》载:“淳于髡者,齐为赘婿也”。说的是战国时期淳于髡为齐国人赘媚一事。秦朝时期,“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出赘”,《汉书》注为:“应劭曰:出作赘婿也。”又《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  相似文献   

17.
藏族风物对祖国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兄弟民族对祖国文化上的贡献是巨大的,拿一件小事为例,匾、对或菩萨身上用构树桨来粘贴金箔,据《格致镜原》卷65引《广州记》,知这一技术,乃两广兄弟民族所创造。其次如把小麦放置于有孔的容器内,每日淋水若干次,促其发芽生长。据《拾遗记》卷9“蘖出西羌,曲山北胡”之语,知这一行动,同样是兄弟民族的创造。而且这一创造,继续推广到淋发谷芽、豆芽等品种,可以说得上是现代无上栽培法的先声。至于北胡所发明的曲,乃酿酒发酵之物,古代对北方民族统称为狄,则仪狄造酒的传说,看  相似文献   

18.
高句丽与渤海是中华古代两大古族古国,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中华史、东北史最重要的问题,也是国际学界的一个热点。在高句丽国时期,臣附于高句丽的乃白山、安居骨等  诸部,并成为高句丽向外扩张的重要军事力量,待高句丽败亡后,离句丽以及白山诸部多散人渤海成为渤海编户。粟未 知在其酋帅率领下于隋末内附,并参加随、唐征伐高句丽的战争。渤海国号来源于唐朝对大柞荣为代表的古大氏族团地望的尊崇。渤海王室为大氏,为渤海统治核心,高句丽遗 乃渤海六大右姓之首,为渤诲大氏王室之辅弼,并已融入而成为新兴的渤海的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渤海族的形成标志以粟末部为首的  族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9.
雨蔚 《民族论坛》2005,(3):20-21
“团扇,团扇,美人并来遮面……”自古以来,团扇似乎就是专门为美人们量身定做的装饰品。西厢窗前,月下柳旁,手执一柄轻纱细绢的团扇,“引风逐暑”。虽然,这只是一种美丽的借口,摇出一份轻盈、妩媚,遮住一份娇羞、期盼,才是古代美女们一直喜欢把团扇作为她们随身之物的真实情愫。团扇之起源团扇又称绢宫扇、合欢扇、纨扇和罗扇,它出现于羽扇之后摺扇以前的西汉时期,是当时妃嫔仕女们十分宠爱的饰品。“新制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这首有名的《…  相似文献   

20.
满族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家庭中的一员,现有人口三百多万,居住在东北、河北一带以及北京等大中城市。满族是由古代居住在东北地区的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人逐渐演化而来的。远在公元前十七世纪的商代,就有关于肃慎的记载。所以,她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