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德育是当前高校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手段,它不是独立于学校教育内外部系统之外的孤立的抽象物,而是与智育、美育、体育等共同塑造学生的道德人格。随着社会的转型,高校德育也面临着社会、学生、家庭越来越多的挑战。在高校,要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必须让德育回归到形式新颖的依托载体。逐步提升作为实践形态的德育内涵。现如今,不断发展的德育模式便是高校德育创新的实践成果,这些创新成果能够逐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逐步增强德育的感染效应,实现德育“润物细无声”的本质回归。  相似文献   

2.
高校的德育目标是高校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通过实施德育使大学生达到在政治、思想、道德、心理素养方面的水平及其标准。本文试图将新时期高校德育目标内化为“大学人、社会人、共产党人”三个不同层次的德育目标并以此来指导高校的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3.
王天宇 《现代交际》2016,(4):154-155
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究其本质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体现,对个体主体性的道德人格的塑造起到关键作用,对个人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影响。当今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愈加突出,然而在现在的高校德育中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存在着弱化现状,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要求,进而影响到学生全面发展和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因此,需要对高校德育的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弱化现状进行探析,针对实际情况作分析,并分析导致相关原因。  相似文献   

4.
主体性是现代人的基本特征.学生社团则是高校校园文化组织的基本单位,它以建构学生丰富而全面的主体性,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活动的主体,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为己任.本文立足社团这个主体性德育的新的有效载体,分析发展大学生社团对高校主体性德育的积极意义,并探讨社团在开展主体性德育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日益加深,现代科学技术的日益普及,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也无疑影响着高校大学生,因此培养大学生道德能力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道德能力的内涵、基本特征进行分析,提出应创新德育内容、更新德育观念的对策,以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能力。  相似文献   

6.
王阳明是中国古代心学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的心学体系是一个以“致良知”为核心的实践道德学说。良知是其道德论的基础,致良知是主体的道德实践过程,而这个过程则是以“知行合一”的形式展开的。本文立足于其“知行合一”的思想,分析了“致良知”的德育过程是以成就德性、成就德行的逻辑形式展开的。最后指出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德育过程理论中一些可贵的思想对现代思想道德建设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道德建设的趋向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德育有四个趋势:1.德育内容的多元化趋势。我们继续加强和改进传统德育的“三观”、“三义”、“三德”的同时,创新意识、规则意识、国际精神、人格的塑造、生态的道德、网络的道德等内容,在上海青少年德育中的作用将日益突现;2.德育渠道的渗透化趋势。随着社会政治、经济、道德和文化的整体联系日趋紧密,青少年德育的渗透性会非常明显。德育必须结合一些具体的学科来实施,也  相似文献   

8.
阿伦特发现,置身流变的现代社会,人类行为的规范和标准所依赖的原则不断遭遇解构的命运。在无绝对法则可依傍的处境中,"判断"作为一种严格的道德力量能够帮助人们明辨是非。尽管如此,"判断"问题在当代社会普遍存在,人们并不必然会去判断或是能去判断,尤其是正处于道德建构过程中的青少年。烛照德育领域,青少年 "判断"问题主要表现为技术理性的蔓延削弱了德育的实践性、社会性的追求消磨了青少年的自我性。为完善德育中的"判断"问题,必须挖掘阿伦特"判断"理论的无尽藏,从优化榜样教育、彰显人的开创性、学会慎独敏思、合理投身他人等方面切入。  相似文献   

9.
程云蕾 《职业时空》2008,4(9):61-61
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然而,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漠视学生生命、扼杀学生个性的现象常见不鲜,不少教师以“为了学生的将来发展”等美丽的借口,从事着并不道德也不太理想的教育教学。作为促进学生个体道德自主建构和引导学生心灵成长的德育教学,就更加需要构建合乎道德的理想课堂。  相似文献   

10.
王健 《职业时空》2007,3(1):56-57
高校德育在大学生道德社会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一是大学生获取道德认知的有效途径;二是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态度的重要渠道;三是培养大学生道德能力的有效载体;四是规范调控大学生道德行为的重要方式。高校德育在大学生道德社会化中的作用具有系统性、可控性、正面性和引导性等四个方面特点。高校德育在大学生道德社会化中的作用途径主要有课堂教学、教师影响、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等。  相似文献   

11.
作为道德践履肥沃的土壤,生活场景已经成为了道德教育必须的因素,我们不能够将道德教育和生活分离,高校的道德教育要求必须要回归到生活世界中,并且要通过一种具体道德教育的模式进行建构,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高校道德教育从应然转变到必然之中去,高校道德教育模式回归生活世界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化道德教育模式,这一种教育模式全新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评价体系建构、过程建构、内容建构以及目标建构之中。高校的日常生活道德教育作用也是不容小视的,文中就探讨高校日常生活道德教育作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论主体性德育模式的建构原则与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军 《职业时空》2009,5(3):168-169
主体性德育是以发展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德育。构建主体性德育模式是新世纪、新形势下改革传统德育模式,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就主体性德育模式建构的基本原则和策略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文化生态是一个比自然生态更为复杂的系统,高校德育文化生态伴随着整个文化生态系统的变迁而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失衡现象与不良倾向,值得引起高度重视并进行前瞻性的探索研究。本文试图从多学科的视角,在论述高校德育文化生态的构成、本质特征及对其进行理性反思的基础上,提出高校德育文化生态的现代建构必须处理好的六对关系与五个建设重点。  相似文献   

14.
何永刚 《职业》2015,(2):12-13
提到德育,很多人都会想到千篇一律的说教和高不可及的道德标杆。传统的德育方法令老师疲于应付、学生心生抵触,很难收到满意的效果。近年来,富阳市职业教育中心德育工作注重对学生“第一技能”的培养,引领中职学校的德育从说教走向训练,从浮于表面走向深入务实。何为“第一技能”?从内容方面说来,“第一技能”和职业素养大致相仿,包括踏实勤奋的态度、吃苦耐劳的品质、坚持顽强的意志、忠诚敬业的精神、团结协作的合作  相似文献   

15.
再访涂尔干--现代经济中道德的社会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涂尔干的一个卓越贡献,是从现代经济中辨识出了作为其后果与构成的道德性因素。本文将其概括为涂尔干的“道德性视角”。研究表明,涂尔干的道德性视角,不仅是对正统经济学“去道德化”倾向的一个有力批判,更是引领经济社会学的转向,即把社会结构分析与道德分析整合起来的桥梁。以此为基础,本文从涂尔干道德性视角中,引申出了可构成这种整合基础的三个理论命题。最后,笔者以雇佣关系中的道德为例,提出在持久性关系中,经济道德通常是一种遵循莫斯“礼物交换”过程的社会建构。  相似文献   

16.
一、新旧发展观在德育中的体现(一)传统发展观与德育传统发展观的重心在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这种发展观把社会的发展仅仅看作是一种经济现象,把经济增长过程片面归结为物质财富的增长过程。在经济运行过程中见物不见人,是一种“以客体为中心”的发展,有速度无效益,有增长无发展,人的素质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把人变为实现增长的工具和手段,把人设想为只知道追求自身利益的“经济人”,从而把文化因素从经济主体中排除出去。这种观念在德育过程中造成了以下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知识经济挑战下的当代高校德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21世纪即将向我们走来时,与之同行的将是一个初见端倪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正如一位学者指出的:“知识经济的兴起是一场无声的革命,将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包括教育、经营管理乃至领导决策等活动产生重大的影响。”①因此,迎接知识经济对高校德育的挑战,研究知识经济与高校德育的关系,促进我国高校现代德育的发展,保障跨世纪青年一代思想品德素质的全面提高,已成为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时代课题。一、知识经济对现代高校德育的挑战知识经济将给高等教育特别是高校德育带来了…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德育教学工作中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内在学习动力和不同需求,采用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雷同的专业课程设置、单一的教学方法来培养人才,完全将德育教学实践中学生的道德主体性地位搁置一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到高校德育教学就是要坚持把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德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19.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历史表明,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德育在新形势下提高实效性、实现创新性的一个重要抓手.当前研究重点已转到创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上.本文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性、发展性,以促进高校的德育创新和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20.
先秦儒学是中华文化的精粹,其先进的德育思想"学为圣贤、仁者爱人、义、礼、德治、信"成为中国人的精神食粮,也是中国人的精神信仰。先儒们在德育领域的智慧之思与理论创造,对于建构当代大学生作为人的意义世界和精神世界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这些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对于塑造大学生个体品德,提升人、发展人有重要意义。当代大学德育在先秦儒学德育的基础上要继承德育的方法,创新德育的培养途径,发挥德育育人在整个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