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劳动关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建设和谐劳动关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础。新劳动合同法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保证,本文由此引出了对用人单位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几点思考。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具有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2.
《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宗旨是要引导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当前对和谐劳动关系的内涵仍没有一致定论。和谐劳动关系的价值诉求既要体现劳动关系的特殊性又要符合法的一般价值追求。在《劳动合同法》的背景下,和谐劳动关系的价值诉求应当包括主体的权利地位平等,劳动关系的稳定性,主体意志的自由,主体的发展以及有效畅通的沟通。  相似文献   

3.
雇佣关系是特定的劳动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是劳动关系,雇佣关系在我国现行法律中还没有明确的规定。但实践中雇佣关系在劳动争议中的经常出现,给我们研究劳动法的调整范围拓展了空间。本文认为,虽然雇佣关系与劳动关系有所不同,但它们在实现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劳动关系,尤其是劳动关系和雇佣关系所兼有的隶属性、平等性、人身性和财产性等特性,使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雇佣关系属特定的劳动关系,应列入劳动法的统一调整范围。  相似文献   

4.
《劳动合同法》对中小企业的影响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对我国劳动法律关系进行了调整,使中小企业面临着一些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这部新法究竟体现了怎样的立法旨趣,会对中小企业的劳动关系产生怎样的影响,各企业又应当如何调整以适应新法,等等,成为中小企业关心的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为企业依法制定人事政策指引方向,才能进一步指导企业依法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劳动规章制度,进而保障劳动合同法的顺利施行.  相似文献   

5.
编外聘任工作在我国高等学校普遍存在。这部分被聘用的工作人员与学校的关系属于新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调整范畴。该法颁布以来,很多高校对如何实施茫然无措,处在等待、观望状态,本文试对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劳动合同法>规定了劳动者、用人单位违反该法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其中刑事责任是最为严厉的法律责任.该法的颁布对<刑法>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但<刑法>与之相关内容并没有随之变化.为了加强<劳动合同法>与<刑法>的沟通与融合,充分发挥<刑法>对<劳动合同法>的保障作用,<刑法>应当尽快完成与<劳动合同法>的完善与协调.  相似文献   

7.
<劳动合同法>时代的到来必将给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诸多挑战,如何更好地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的首要问题.文章通过分析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出了应从六个方面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相似文献   

8.
贺尊 《学术论坛》2012,(6):58-60,208
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提高了利益相关者的信息传递成本,加大了创业的不确定性,从而导致创业抑制效应的发生。通过校正劳动合同法对创业带来的负面影响来促进劳动合同法的"强实施",有必要对新创企业采取差别化的政策待遇,避免让其背负过重的创业成本。这种法律实施方式,不仅没有违背劳动合同法的立法精神和立法宗旨,而且有利于为新创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以提高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效率。  相似文献   

9.
新《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员工合法权益的维护和保障起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新法中劳务派遣制度进行解读发现,新劳务派遣制度在派遣机构准入门槛、派遣员工与正式员工同工同酬、派遣数量和岗位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可操作性"漏洞,并指出了新法实施过程中可能面对的新情况。不断细化和完善劳务派遣相关制度,并在法律执行过程中建立保障机制,保证执法效果,是实现新法目标、保障派遣员工的合法权益、使派遣员工切实享受改革成果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邱少晖 《理论界》2009,(11):65-66
法律的表达是一回事,法律的实践往往是另外一回事,法律文本与实际实施总会产生一些差距。这是古今中外立法者都会遇到的问题。《劳动合同法》同样遇到了此类问题,其原因与法律文本本身、与立法时机的把握、与法律调整的局限性等都有关系。  相似文献   

11.
论合同法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的变迁终究要导致法律的发展。合同法作为调整各类交易关系的法律 ,在对市场起着极大的支撑作用的同时 ,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演化和发展。自 2 0世纪以来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变、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以及经济全球化 ,从形式主义走向实质主义、对合同自由的限制、进一步强化对消费者的保护、诚信原则成为合同法中的一项重要原则 ,合同法的国际化等成为当代合同法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2.
基于"劳动权本位"思想,本文所谈论的"权利",仅指劳动合同中劳动者一方享有的权利,包括直接依据书面劳动合同或"事实劳动关系"而产生的权利,以及在劳动合同订立过程中或劳动合同终止后的有关权利(以下简称劳动者的合同权利);所谈论的"权利观",亦指围绕劳动者的合同权利这一核心问题所生成的学说和观念.在当前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的过程中,探讨劳动合同法的权利观问题,意义非同寻常.因为无论是该法的立法宗旨和基本原则,抑或是劳动合同的各项具体制度、规则及其价值取向,无不与该法的权利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反分裂国家法》的立法依据和性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分裂国家法>体现了我国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本精神;其英文译名是Anti Secession Law而非Anti Separation Law,这有助于国际上对我国立法的认同;其打击的目标是台独分裂势力,而对普通平民及在台的外国人的正当权益则尽最大可能予以保护.该法虽明文规定不排除"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但仍处处展现出和平姿态,是一部具体的、实实在在的和平法.  相似文献   

14.
法律上的劳动概念:法理逻辑与内涵界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劳动法上的所谓劳动,乃是劳动力所有者在与资本所有者订立用工契约让渡自己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前提下,按照契约约定或用工者及其代理人的管理指令所从事的具有人身隶属属性和协作分工性质的相关工作或活动。它具有劳动内容的约定性、劳动活动的内部分工性、劳动成果的分配性和劳动保护的强制性等法律特征。  相似文献   

15.
2008年1月1日,<劳动合同法>正式实施,作为市场经济体制下规范劳资关系的重要法律,备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劳动合同法>能否真正实现保护劳动者权益的立法目的正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争论的热点,从法经济角度对<劳动合同法>焦点条款进行分析说明最低保障性条款和兼顾资方利益的条款是有效率的,而过度干预的无固定期限劳动舍同的条款将是无效率的条款.  相似文献   

16.
竞争法在我国兴起时间并不久,理论界对许多基本问题的研究尚不充分.我国把竞争法主体称为经营者.总的来说,理论界和实务界对经营者的定义存在矛盾的地方,这同时也导致了在司法实践中认定经营者的混乱.我们应当把竞争法中的经营者定义宽泛化,使其适应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不论其行为是否具有营利性,也不管其行为责任主体是否具有相应的营业资格和取得合法的营业执照,或者按规定办理了相关登记手续,只要行为主体实施了法定限制和禁止的不正当竞争或者垄断行为,我们就应该认定其违反了我国竞争法的规定,进而可以适用竞争法来规制.  相似文献   

17.
通过深入分析了经理人报酬契约应将市场业绩基础和会计业绩基础相融观点,构建了由市场增加值和经济增加值为业绩指标的经理人激励报酬模型。该模型既有利于克服长期以来经理人报酬契约单纯依靠会计业绩基础所带来的盈余操纵问题,也避免了单纯依靠市场业绩基础时因市场有效性不足而扭曲经理人业绩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一个新的框架下研究我国货币供应与产出和就业增长的关系,并考虑劳动力供应和行业发展特征的影响。理论模型分析表明:货币供应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带来产出增加和就业扩大,但也带来价格水平上升,其中存在剩余劳动力和产品满足需求是产出增长的先决条件。在此基础上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的货币供应对产出和就业增长确有促进作用,但也存在行业差别,其中产出和就业增长最快的有房地产业和建筑业,批零餐饮业和综合服务业的产出和就业也有较好增长,而采掘业、制造业产出增长尚可,但就业增长不高,交通邮信业、电煤水业、农林牧渔业则产出和就业增长均不高。  相似文献   

19.
刑事协商,是一种以对话、合作为特征的纠纷解决方法,司法实践中的辩诉交易和刑事和解均是其具体表现形式。关于刑事协商的法理基础,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务中都是一个十分重大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经济快速复苏是中国经济周期在近年来出现稳定化趋势的一个缩影,其根源不在于四万亿财政刺激计划,而是在于具有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功能的"中国模式".作为"中国模式"的重要内涵,财政分权和新型国有经济体系共同推动形成了中国经济周期的稳定化趋势:从政府间关系层面看,财政分权赋予了地方政府相当程度的相机抉择能力,有利于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贯彻落实;从政企闻关系层面看,新型国有企业的大量涌现克服了一般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遇"冷"则过度收缩的缺陷,为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提供了传递渠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