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妇女的地位和作用已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尤其在农村,妇女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由过去的被动、依附向积极、主体角色转化,农村妇女逐渐脱离土地,走向更为广阔的非农就业领域,成为农村经济建设不可忽视的力量。在此以河北省Y村为例,采用调查问卷和个案访谈的方法,呈现当前该村妇女家庭地位现状。  相似文献   

2.
明代妇女的家庭角色及其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传统的观念,男女之间的职责各有不同。妇女在家庭中的角色,有一个变化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妇女在各个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就是从女而妇,进而由妇而母这样两个角色转变过程。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职责。本文从家务劳动、婆媳关系、相夫、教子四个方面,对明代妇女的家庭角色进行了探讨,进而指出,明代妇女的作用仅仅限于家庭之内,很难扩大到社会。就此而言,妇女家庭角色地位的凸现,反而说明了妇女社会角色地位的缺失。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苏南地区为例,对近代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工婚姻家庭的嬗变进行考察,认为农民工大规模流入城市"找工谋生",增加了家族成员的游离性,对根深蒂固的宗法制度是一个强有力的冲击,大家族制度渐趋瓦解,小家庭日渐普遍;早婚多产的传统生育观被打破,"晚婚少育"观逐渐被农民工所认同、接受;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妇女走出家庭,进入工厂企业,她们已经不再是从前的农村妇女和"家庭主妇",而是社会地位、社会角色都发生变化了的新女性,家庭关系随之发生变化,尤其是"新型的妻子"的出现,表明婚姻家庭关系也由传统的"功能性"家庭向现代"情感性"家庭转变。这是符合世界婚姻家庭变迁大势的潮流,也是农民工顺应工业化、城市化潮流的"适应性改变",具有不可低估的进步性。  相似文献   

4.
论民国时期家庭关系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社会生活环境发生了急速的变化,民国时期的家庭关系也发生了带有时代印痕的由传统家庭关系向现代家庭关系的变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对民国家庭关系的变化作探讨,可以看出民国时期家庭关系处于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过程之中,属于"半平权型"模式.  相似文献   

5.
丈夫外出务工对留守妇女婚姻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中国发展的转型时期,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流动,出现了农村夫妻长期两地分居的现象.留守妇女和外出务工丈夫在长期分居、聚少离多的婚姻生活中,依靠电话进行信息沟通和互动,但空间距离仍不可避免地给留守妇女带来强烈的孤单感和性压抑.尽管如此,由于夫妻之间的性别分工和角色功能互补,分居的婚姻关系并没有变得不稳定而是更加和谐,也因此推动了农村妇女家庭地位的改善.  相似文献   

6.
留守妻子家庭地位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规模的农民工向城市流动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随着农民工衍生出一新群体,即留守妻子。丈夫的外出使得传统的家庭分工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那么,对留守妻子的家庭地位有何影响?本文从妇女家庭地位的含义、留守的原因和衡量农村妇女家庭地位的主要指标及结论等方面对过去10多年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供政府决策部门及学术界专家学者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本论文将城镇化与巴仁乡打工妹社会角色和家庭地位转变问题紧密结合,以巴仁乡打工妹的社会角色地位转变为主线,对巴仁乡打工妹的家庭资源的支配权、家庭主要事务的参与权、自主择偶程度以及对家庭经济地位自我评价等几方面做一个详细的、系统的田野调查,找出外出务工经验对巴仁乡打工妹社会角色和家庭地位的影响,并对经济因素对妇女家庭地位的影响这一研究假设进行验证,从而得到结论.  相似文献   

8.
农村妇女家庭地位的变化是经济、政治、文化三者合力作用的结果。因此,作为一种更多地属于政治加经济的动力,中国非农化的展开虽然能促进农村妇女家庭地位的提高,但文化价值转型的缺乏却使得这一提高明显不足。事实上,在四十余年的非农化中,男性是较之女性获利更多的,男性也并未在女性家庭地位的提高中有更多的付出。两性不平等状况的依然存在表明,要使妇女家庭地位发生质的变化,在关注政治、经济的作用的同时,扩展文化价值的转型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
丁芮 《北方论丛》2021,(6):140-149
1949年以后,随着政治形态的改变、社会变革的发生,妇女的地位得到了提高,女性从家庭中的从属地位开始改变为平等地位,婚姻中夫妻双方的关系也发生了改变.这种转变在知识分子夫妻关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1949年前,喻世长和屯已恋爱几年,感情稳定,但喻世长是二人关系的引导者,时常觉得屯"不上进".1949年后,屯在新时代的感召下,积极主动进行思想改造,自主意识得到明显提高,在家庭中二人的关系变为"携手前进".在社会大变革中,政治对民众生活的影响从来都不是单向的,民众也会审时度势,自觉地调适.建国初期知识分子婚姻关系的转变是国家推动与民众意愿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随着非农化水平的发展,家庭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农村地区出嫁女与娘家父母的关系加强,出嫁女与娘家父母的关系由原来的情感满足角色转变为赡养的工具性角色,出嫁女与娘家父母的权利、义务关系发生巨大的变化,由此引发娘家的亲子关系与婆媳关系的变化;农村地区由于老年协会的发展与壮大,老年人的群体性行动能力不断提高,提升了老年人的家庭地位.  相似文献   

11.
环境变化与企业管理体制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经济、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使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出现了新的变化。企业管理体制只有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才能实现企业经营目标。采用扁平化组织结构,化大为小,注重团队建设,改革直线性组织等措施都是企业管理体制做出的应对变革。  相似文献   

12.
视觉文化的转向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周宪 《学术研究》2004,(2):110-115
当代文化从语言主因型向图像主因型的转变 ,对主体的意识形态和认知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 ;人们越来越倚重于通过图像来理解和解释世界 ,适合于视觉文化研究的独特思维范式和方法亦应运而生。当代视觉文化转向的趋势主要表现为 :一、视觉性已成为文化的主导因素 ,广泛的视觉化深刻地改变了许多文化活动的形态 ;二、呈现出图像压倒文字的发展趋向 ,视觉文化与感性的、直观的和快感的文化存在内在联系 ;三、对外观形态过度关注 ,生活世界外观的美化和显现表明了一种观念的变革 ;四、随着视觉技术的进步 ,人的视觉在不断延伸 ,可视性要求不断攀升 ,新的视觉花样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13.
价值观具有时代性。社会结构中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变化必然引起主流价值观的转变 ,相反 ,价值观的转变也会对人们的政治行为、经济活动及社会关系产生影响 ,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作为价值观发展的新阶段 ,全球价值观扩展了人类价值观的视野 ,把人类、人类社会之外的自然纳入价值变趋的方向范围 ,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调节的主要内容 ,以谋求“人—社会—自然”这一有机系统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研究了从休谟到胡塞尔哲学中经验概念的变化 ,指出了从近代经验主义到现象学中经验的向内转的趋势。休谟对洛克的经验概念进行改造 ,使经验由一种对外在刺激的表象转向经验的内在自我呈现 ,而胡塞尔则认为真正的经验应是纳入先验意识结构的内在经验 ,休谟的“内在经验”仍然是外在于主体先验意识结构的外在经验。经验内涵的这种由外而内的转向为现象学的产生打下了基础 ,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我们该怎样生活——论生活哲学的转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该怎样生活?这是一个自人类产生以来就在追问但一直没有、也不可能有最终答案的问题,这个问题对于在人生价值和意义问题上陷入危机的现代人而言具有特别的意义,而生活哲学的兴起正是对此种危机的一种哲学反应。  相似文献   

16.
周瑛 《学术探索》2012,(2):160-162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与传播工具,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在传播媒介背景下,语言的运用千变万化,受到当前社会快节奏、信息大容量的影响,遵循固有性、求新求异性原则,不断推出全新语言,有些语言偏离了原有的规范,探索新规范。因此,传媒媒介加快了语言系统的"推陈出新",赋予语言更多动力,以适应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本文将结合当前传播媒介发展现状,对传播媒介影响下的语言变化形式进行具体分析与阐述。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文化研究不单是一个纯粹学理层面的问题,它与言说者的文化身分密切相关。在文化研究的译介过程中明显存在着“中国与西方”二元对立的思想模式。在对文化工业批判中建立了文化研究的“边缘文化身分”;文化研究中的现代性、历史主义立场初步建构了其“混合文化身分”;阶级分析、政治经济学分析的回潮形成了“重构文化身分”。文化研究及其言说者的身分嬗变还远远没有结束,文化研究的文化身分是一个开放的结构。今天的文化研究者必须首先对自己的文化身分进行深刻的反思,然后才有可能对文化研究及其文化身分有清醒的自觉。  相似文献   

18.
古往今来,道德的发展变化呈现出千姿百态。但其基本的形态可以分作道德流变、道德演变与道德变易。为了把握住纷繁复杂的道德流变,必须从辩证道德论的立场出发,坚持道德认识的辩证性,具体把握道德流变、道德演变与道德变易的基本形态,才能对道德现象获得真理性的认识,从而推动人类道德建设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9.
苏联解体虽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民族问题对苏联解体可谓关键因素.作为多民族国家的苏联,一直存在着四种类型的民族问题.由于列宁之后的苏联历届领导人严重忽视本国民族问题的普遍性、长期性和复杂性,因而在民族理眄论与民族政策上忽左忽右,连连失误,以至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特定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下苏联解体.  相似文献   

20.
试析迁徙自由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迁徙自由重新写入宪法无论从公民基本权利的应然角度还是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然角度已势在必行。本文从迁徙自由概念的分析入手,探讨了迁徙自由重新入宪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