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从现在到2000年,人口增长的最大压力,也反映在人口城市化的增长中。这种增长,不是由于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而是由于大批迁移人口的增加,为了寻找工作而向城市聚集。据予测,将来城市人口的增长比率,要超出城市计划者的想象。联合国最近估算:从1950年到现在,城市人口已增加了一倍,到本世纪末,还要再增加一倍多。今天,在各发达国家,已有大约三分之二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地区。这种比例,到2000年,似乎还要增长到四分之三。各发展中国家,现在只有大约1/3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地区,到2000年,这种比例似乎要增长1/2。  相似文献   

2.
<正> 犯罪,从社会学意义来讲,是人的反社会行为。没有人,犯罪也就无从谈起。城市的发展、人口自然增多以及城市人的思想变化同犯罪增加有着一定关系。(一) 城市人口增长增加了犯罪人口基数吉林省的城市人口增长较快。1979年城市人口745万,到1988年,已增加到957.3万,上升26.67%。以长春市为例,市内人口201.68万,居全国第15位,属特大城市之一。市区平均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达1793.96人,是全省平均人口密度  相似文献   

3.
中国城市人口增长的决定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文章从城市发展的基本理论出发,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了中国20世纪90年代城市人口增长的决定因素。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的发展具有趋同性,即城市规模越大,人口增长率越低;(2)迁移的惯性对城市人口增长起促进作用;(3)对外开放能显著促进城市的发展,在经济还处于相对封闭状态的内陆地区,其作用尤为显著;(4)基础设施条件能显著影响城市人口增长的节奏。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马鞍山为例分析建国后资源型城市人口的发展演变,并分析了其特点和形成机制。资源型城市具有人口增长快、机械增长比重大、阶段性显著,人口城市化水平高的特点。人口的就业结构单一、性别结构不平衡。资源型城市人口发展的原动力来自于国家大规模的资源开发,城市工业化程度高和畸重型的工业结构是其人口构成的成因。  相似文献   

5.
<正> 产业革命以来,世界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是城市人口随着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而不断地增长。目前,许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城市人口的容纳量已达到或接近“饱和”状态,从而出现了城市人口向城郊或卫星城扩散的现象。这个现象在第三世界国家的个别大城市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但第三世界国家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仍处于农村向城镇过渡的阶段。同样,在我国今后较长的一段期间内,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率的增长速度,将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而增长,因此,人口迁移所带来的人口构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的含义很广,就人口统计而言,是指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提高。这一过程是通过城市人口的自我繁衍和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即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和迁移(机械)增长实现的。本文试从人口学的角度,探讨人口的自然增长和迁移增长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相似文献   

7.
一、世界城市人口的增长 纵观城市发展的进程,不论是城市的数量,还是质量以及职能上,都有一个逐渐变化和迅速演变的征象。城市是阶级和国家的伴生物,是奴隶社会不同于原始社会的一个特征。其中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城市发展给人留下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人口的增长。由于人类社会生产力  相似文献   

8.
文章利用中国2010年以来全国人口普查、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及其他相关统计数据,测算并考察2011~2020年城市人口增长来源构成及其对城市化发展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考察期内中国城市人口规模仍在持续增大,但增长速度有所放缓;2011~2020年的新增城市人口中,56%来自人口迁移,26%来自行政区划变动,自然增长仅占18%,人口迁移仍是推动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主导因素;城市人口增长来源构成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但三大增长来源对城市化发展贡献的差异趋于减小,迁移增长对城市化发展的主导作用有所弱化,自然增长与区划变动的影响相对增大。探讨城市人口增长来源构成及其对城市化发展的贡献,对把握中国新时期城市化发展动力机制的变化,推进城市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人口动态看中国中心城市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根据1982、1990、2000年3次人口普查资料讨论了中国中心城市(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的发展。数据分析表明,1982~2000年,中国中心城市的人口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这种增长,主要不是由区域变化引起的,而是城市地域自身人口的增加;并且主要不是人口的自然增加,而是由于人口迁入引起的。人口增长的结果,导致巨型城市和大城市数目的增加。中心城市不同区域人口增加的类型表明,中心城市的人口流动大都表现为郊区→边缘区→中心区和中心区→边缘区←郊区两种类型,说明大部分中心城市尚处于形成、成长和扩张时期,出现中心区→边缘区→郊区类型的城市20世纪90年代只有上海市。这表明,中国城市极大部分还处于城市化阶段,只有上海市开始出现人口郊区化。  相似文献   

10.
城市,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 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产生以来,已经历了数千年的漫长变化。由于受当时生产力水平的束缚,早期的城市发展十分缓慢,尽管有个别城市在兴盛时期曾达到过百万人口的规模,但在世界总人口中仅占微小的比例,且数量极少。十八世纪中叶欧洲产业革命的兴起 蒸汽机、纺织机械和钢铁冶炼技术等的发明与运用,使社会进入了机器大工业的发展时期。工业在城市中的积聚,从农村吸引了大批的人口,城市人口开始逐步增加。到1800年,世界城市人口约为2,930万人,占总人口的3.1%。一百年之后,城市人口增加到22,440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也上升到13.6%。进入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口的增长,城市数量逐步增多,规模日趋扩大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不断提高,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股迅猛异常的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农  相似文献   

11.
中央书记处提出:北京市的人口任何时候都要控制在一千万左右。显然,为实现这个目标,一方面要严格控制人口的迁入,另一方面则必须厉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的自然增长。但是,从目前全市年生育胎次构成分析,城市人口的一胎率已达到99.12%,计划生育率更已高达99.65%。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今后北京市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的出路究竟在哪儿呢?“重点”又应当如何确立呢? 本文试图通过对北京市一个区——朝阳区计划生育工作的实践和生育胎次的构成及其变化情况,对北京市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的重点作一简要分析。 朝阳区是个城市、农村相结合的新兴工业区,区域范围和人口均居全市之首,现有常住人口已达104万多,加上钟摆式移动人口,实际拥有140万人。其中人户城市人口为779,807人,占74.35%,入户农村人口为269,027人,占25.65%。  相似文献   

12.
从水资源状况看北京市的人口控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五普"资料显示,北京市目前人口已达1381 9万人,为水资源最大承载人口量的5 9倍。再加上工农业用水的增加,已大大超过其水资源的承载力,使北京市成为我国严重缺水城市之一。从水资源的开源节流并重、有选择的人口迁入政策和减少部分城市功能等方面入手,探索解决北京市人口过快增长的良策。  相似文献   

13.
人口城市化是世界人口发展的趋势,目前城市人口已占到世界总人口的40%左右,预计到本世纪末全世界的城市人口将占到全部人口的一半。我国1985年的城市化水平也已达到36.6%,因此研究城市和农村人口性别比的差异是有一定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联合国2011年版《世界城市化展望》指出,到2050年,亚洲和非洲的城市人口增长将占世界城市人口总增长的86%,其中增长最多的国家依次是印度、中国、尼日利亚、美国和印度尼两亚。中国城市人口将增长3.41亿,  相似文献   

15.
从集聚收益与成本角度探讨城市人口规模的空间演化机制,并采用含有地理距离、经济距离和流动网络权重的空间自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不同层级城市人口规模的空间演化路径与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不同层级城市人口规模演化路径均表现出显著的收敛增长特性,且1类大及以上城市的收敛增长系数最大,2类大城市和小城市系数大小相当并居中,中等城市的系数最小;工资、 第三产业发展、 教育、 医疗水平是促进人口规模增长的主要收益因素,环境污染强度是抑制人口规模增长的主要成本因素.  相似文献   

16.
人口是城市发展的关键要素,人口规模的变化及其结构特征关系到城市的兴衰。以近三次人口普查数据识别收缩型城市,揭示其人口结构特征,并利用Dagum基尼系数、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分析我国“七普”期间城市收缩时空演化的新趋势、新格局与新特点。研究发现:城市收缩与城镇化快速发展并存,且收缩型城市呈现出更加明显的老龄化和劳动年龄人口短缺趋势,收缩型城市的人口问题与异地城镇化问题交织,制约其进一步发展;我国人口收缩型城市数量增多且收缩强度增加,收缩区域呈现扩散态势,城市收缩重心与人口分布重心偏移趋势相异;城市收缩在向外扩散的同时在空间上还具有集聚特征,同时区域间的人口分布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口收缩型城市呈蔓延式扩散的内在动因。基于以上,文章认为:收缩型城市需“开源”与“节流”双策并施,从要素积累的增长模式转向以改善经济效率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同时完善社会保障与养老服务体系,抑制人才流失,通过兜底性保障政策缓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负担过重问题;面对收缩型城市的扩散趋势以及人口越发集聚的分布趋势,可以通过做大做强都市圈实现抑制城市收缩现象的蔓延和人口的过度集聚;区域均衡发展是缓解城市收缩蔓...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人口增长已大大低于世界上发展中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已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毫无疑问,这一成就的取得,与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人口科学研究所作出的重大贡献是分不开的。一、人口科学研究为基本国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给我国人口科学研究带来了春天。十年来,我国人口科学的各个领域,包括理论人口学、人口统计学、人口经济学、人口社会学、人口地理学、人口生态学、人口教育学、医学人口学、民族人口学、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学、人口思想史学等等,都取  相似文献   

18.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城市。解放三十年来,上海在控制城市人口增长方面有什么经验和教训,城市人口的增长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对上海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带来了哪些问题,上海人口的现状和今后发展趋势如何,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一些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城市化过程的结果是城市人口规模、特别是市区人口规模的急剧膨胀,同时,也由此产生了以人口为核心的一系列“城市问题”。 北京地区城市化的突出特点首先是全市人口增长迅速。按照目前的辖区范围,1949年全市常住总人口为414万人,其中城市人口176万人,到1986年底,全市常住总人口达到971万人,比1949年净增加1.35倍,其中常住城市人口587万人,比1949年净增加2.34倍,城市人口增加的速度比全市城乡人口增加的速度高出73%。构成人口规模的增长因素,包括人口的自然增长(即出生人口与死亡人口相抵,净增加人口)和人口的迁移增长(即迁入北京的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东北人口增长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东北地区是我国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大量移民人口的增加,而不是靠人口的自然增长,其中大量跨境移民的涌入是一个重要特征。大量的国内移民人口的增加促进了东北近代农业的发展,这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近代中国内地的人口压力。另外,大量移民人口的增加促进了近代东北地区贸易、工业和城市等的发展,从而促进了近代东北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