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市场经济就是高度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商品经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是以研究发达“商品经济”即“市场经济”为客体的。马克思在《资本论》和有关著作中广泛使用了“市场经济”的同义词,如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商品经济、货币经济等经济范畴。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论述商品经济的普遍原理时,提出了“私人劳动”这一概念,这是研究商品经济存在条件的一把钥匙。在《资本论》第一卷首篇首章,马克思指出:“各种使用价值或商品体的总和,表现了同样多种的按照属、种、科、亚种、变种分类的有用劳动的总和,即表现了社会分工。这种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虽然不能反过来说商品生产是社会分工存在的条件。在古代印度公社中就有社会分工;但产品并不成为商品。或者拿一个较近的例子来说,每个工厂内都有系统的分工,但是这种分工不是通过工人交换他们个人的产品来实现  相似文献   

3.
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读书笔记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本文认为 ,《资本论》发表一百多年来 ,世界经济领域发生了很大变化 ,许多新的问题都需要在深入研究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 ,做出科学的回答。文章对劳动和劳动力问题 ;商品生产和价值问题 ;活劳动与物化劳动问题 ;剩余价值与净增价值问题进行了新的探讨。作者指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经受了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础的劳动价值论 ,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4.
从马克思《资本论》由简单劳动过程的观点得出的一般生产劳动概念的中介性,生产劳动范畴的社会本质,一般生产劳动概念的普遍适用性及一般生产劳动概念的方法论意义阐释了对《资本论》一般生产劳动概念本意的理解。其逻辑结论是:马克思《资本论》的一般生产劳动概念不含有只限于物质生产的意义,把一般生产劳动概念限于物质生产的传统理解不符合马克思《资本论》的本意。  相似文献   

5.
蔡馥生和卓炯同样主张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分歧在于卓炯认为商品生产存在的原因只有一个,即社会分工,因而到共产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蔡馥生认为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除社会分工外,还有私有制,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都会消亡,被发达的产品经济取代.蔡馥生认为卓炯片面夸大了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制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说:“一切发达的、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分工的基础,都是城乡的分离。可以说,社会的全部经济史,都概括为这种对立的运动。”(《资本论》第一卷第390页)马克思所说的“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分工”是社会分工,即不同经济职能的经济单位之间的分工。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的唯一基础。现在大家都承认社会主义仍然是商品经济,中国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但是怎么发展商品经济,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说发展商品经济的关健在于改革  相似文献   

7.
杨永华同志在《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蔡馥生同志商榷》一文中(以下简称杨文),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产生的原因和未来命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本文拟就这些看法作些探讨。一、不能把私人劳动混同于分工作为商品经济产生的原因杨文认为,商品经济产生的原因就在于社会分工,并说这一观点来源于《资本论》第1卷第55页中关于商品经济是怎样产生的一段论述。杨文是这样解释的:(1)恩格斯在英文版《资本论》第1卷中,对私人劳动(private labour)作了三处  相似文献   

8.
《资本论》概念结构规定性初探———兼论生产劳动概念的全面理解杨平《资本论》研究方法的一大特色,是对一定概念范畴具有严格的结构规定性,这种概念范畴的规定性又由一般、特殊和个别三个层次结构使之形成逻辑严密的体系。学习《资本论》若不注意潜心研究马克思的这种...  相似文献   

9.
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 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所谓商品经济,从最抽象的层次上讲,就是在社会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交换经济。人类对商品和商品经济的认识就是从商品交换开始的。离开交换,商品、商品经济就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交换关系的总和便是市场。马克思曾说:“生产劳动的分工,使它们各自的产品互相变成商品,互相成为等价物,使它们互相成为市场。”(《资本论》第3卷,第718页)列宁也说:“哪里有社会分工,哪里就有市场。”(《列宁全集》第1卷,第83页)可见,在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中,市场从来就是和商品经济联系在一起的。但这并不是说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特定阶段——发达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一直存在着劳动是否具有主体性的争论。日本的宇野学派认为,在《资本论》的理论中劳动是不具备主体性的,它只能被纳入资本的价值形成增值过程这个资本逻辑中来理解。因此,在宇野弘藏的原理论体系中,劳动过程被放在生产论的开端而不是全体系的开端来加以论述。从这样一个观点出发,劳动被理解为一个作为“无”的东西,而《资本论》中的范畴体系被理解为“有”的体系,劳动作为“无”的过程必须通过这个“有”的体系来把握。劳动价值论也必须放弃从人对自然的一般关系意义上的投入劳动来论述,而要纳入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生产过程中来论述。扬弃资本主义社会的关键环节在于改变劳动力的商品化。这一点不能寄托于劳动的主体性,而必须寄托于一个外在于资本主义体系的“他者”。  相似文献   

11.
一九八一年末,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张薰华同志的《<资本论>中的再生产理论》一书,我认为它抓住了《资本论》的生命力的本质。张薰华同志指出:“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时,总是联系到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即社会劳动生产力。这就超出资本主义界限,涉及了人类社会生产的一般规律。并且,资本主义的再生产和流通是商品的再生产和流通,社会主义经济也是商品经济,只要撇开资本主义形式,《资本论》的许多基本原理也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①我的看法更广泛一些,凡是适用于商品经济的一般原理同样也适用于社会主义。这才是《资本论》的真正的生命力之所在。对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列宁作了严格的区分,指出:“所谓商品生产,是指这样一种社会经济组织,在这种组织之下,产品是由个别的、单独的生产者生产的,同时每一生产者专门制造某一种产品,因而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就必须在市场上买卖产品(产品因此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着商品经济,这已成为一个众所周知的客观现实。但是,如何说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却一直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已经出现了各种观点和看法,然而另一方面,这些持不同观点的人们都有一个一致的看法,即不同意长期在学术界流行的传统观点:认为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第一是社会分工,第二是私有制。这个观点最初出现于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而苏联学术界认为这个观点是从《资本论》中概括出来的。由此人们往往把这个观点当作马克思的观点而加以诘难。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中所研究的,是抽去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交换经济,即一般商品经济。马克思正是在论述私有制商品经济的过程中,创立了他的劳动价值理论。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的商品、价值学说,进而在这一学说的指导下,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问题,准确把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特征,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 钱学森同志把商品生产看作是第二次产业革命,我很同意这种看法,并认为是对商品生产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因此,我在一篇题为《商品生产也是一次产业革命》的文章中(载《广东社会科学》一九八四年第一期)作了一些发挥.近来我在重新研究钱学森同志的观点:“生产体系的组织结构和经济结构的飞跃叫产业革命.”按照经典作家的观点,商品生产起源于社会分工,而商品生产恰恰是“生产体系的组织结构和经济结构的飞跃”,因此,不如把社会分工作为产业革命.把商品生产作为生产体系来理解更加合适一些.这也符合列宁的观点.列宁认为“商品生产是一种社会关系体系.”因此,我把社会分工作为产业革命来理解;所谓产业革命,也就是生产力的革命,它和社会革命的含义是不同的.而社会分工恰恰也属于生产力的范畴.按照马克思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以《资本论》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是以商品范畴为研究起点,而以劳动范畴为研究基点的。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于劳动范畴有不同的认识和阐述。在撇开各种特定的社会形式来加以考察之后,马克思给出了一个人类劳动一般的定义式认识,即"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由此确定劳动具有整体性,即劳动不是单纯的人的活动,而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而在没有撇开各种特定的社会形式来加以考察的对劳动的认识中,尤其是在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劳动的考察中,马克思论述的劳动同人人都习惯使用的劳动范畴是一致的,所表达的是完全主体化的劳动范畴。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基点,由客观的逻辑决定,只能是具有整体性的劳动范畴。马克思科学地阐述了"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的劳动整体性理论。经济理论界不仅需要创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基点,更需要对劳动的整体性范畴展开创新性研究。  相似文献   

16.
卓炯对马克思《资本论》的研究,尤其是把《资本论》的原理应用于社会主义经济方面,突破了传统的理论观点,作出了贡献。卓炯同志的经济理论是多方面的,可说自成体系。这里只对他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观点作些简要的介绍。1.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卓炯是我国最早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经济学家,1962年,他就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的商品经济。他说:“在公有制度下,不论是全民所有制的产品也好,集体所有制的产品也好,只要有社会分工存在,产品就要进入交换过程,就要成为商品。但这种商品和私有制下的商  相似文献   

17.
一 商品生产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最重要部分。把充分发展了的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相等同,是贯穿着《资本论》始终的一个思想。马克思当然知道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不同,前者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而是极不相同的生产方式都具有的现象。但是他认为,商品生产的发展必然是资本主义生产。只有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商品生产才成为典型的生产形式。在马克思看来,“发达的商品生产本身,就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  相似文献   

18.
一、关于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分为两个方面,即商品经济一般和商品经特殊,这两方面的综合就构成了计划商品经济理论,这个一般和特殊的统一就构成了有计划商品经理论的全貌。(一)商品经济一般根据马克思《资本论》里的论述,我认为可以概括为十条:1.商品经济具有两重性,即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经济。不管什么商品经济,都  相似文献   

19.
理论界对于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已经少有歧见。然而,前些时充斥于论坛、讲坛的“私有化”喧嚣表明,不少人对于商品经济的认识相当混乱。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必然要困扰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经济改革的顺利进行。 一、一个奇特的“怪圈” 马克思曾指出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是社会分工和劳动产品归私人所有。“社会分工是构成一切商品生产的一般基础”,因为只有存在着社会分工,才使产品的相互交换成为必要,而社会主义社会实行的是全部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并由社会有计划地组织全部社会生产,因而商品货币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将不复存在。然而,社会主义各国的实践表明,当代  相似文献   

20.
对于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结论,已经普遍为人们所接受。但是,由于理解不同,分歧仍然存在。我认为产生分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现状认识不同。本文试图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谈谈个人的粗浅见解。社会主义阶段的计划经济必然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为什么我国必须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先搞清楚,我国社会主义存在商品经济的必然性和不可逾越性。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商品经济是一个历史范畴。它的存在条件有两个:一是社会分工,这是一般的前提条件;二是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这是具体的现实的条件。没有不同的社会分工,就不存在劳动的交换;不存在生产资料和产品的所有者,个别劳动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