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网络社会对中国传统社会关系的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社会的崛起对中国传统社会关系结构带来深远的影响.在分析网络社会以及中国传统熟人社会结构特征的基础上,探讨网络社会对中国传统社会关系的影响.网络社会基于数字信息形成相互间人际关系,是一种兼具技术、 个人、 社会三重属性的社会样态.中国传统社会本质上是熟人社会,关系结构呈现差序格局特征.网络社会改变了现实中个体的自我及社会人际关系构建机制,形成了主客相对分离之后的多重人际格局.对传统熟人社会关系结构形成双向作用机制,在个体层面表现为独立性与黏着性的统一,在群体层面表现为总体分散和局部凝结的共存.  相似文献   

2.
熟人社会还是半熟人社会?——乡村人际关系变迁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国家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的推进,农民外出务工长期化、村民之间关联市场化,思想观念多元化,由此导致村民关系日渐生疏,乡村传统文化日益退潮,传统组织和权威弱化,灰恶化现象增多,乡村传统的熟人社会正在向半熟人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关键概念,"差序格局"概括了这种社会结构的三个特征,即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熟人社会、以父系血缘关系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和以伦理为差等的礼治秩序.在变迁了的中国当代社会,差序格局得以延续,但其内容和取向都发生了变化.在父系血缘关系之外,姻亲、拟血缘关系、地缘和业缘关系得到开发.感情、利益与伦理一起,构成了现实中国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的三个维度."差序格局"先于个人并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个人的行为,而行动中的个人又造就了新的"差序格局".  相似文献   

4.
社会组织是社会建设的主体之一,是在社会建设中发挥社会协同和公民参与作用的重要载体。改革开放以来,在快速的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家社会一体的"总体性社会"发生了功能分化,市场和社会相继从这种"总体性社会"中分离或成长出来。相对于市场领域的分离和经济组织的成长,社会空间的扩展和社会组织的成长出现得更晚,发育得更不成熟。当前,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新经济组织已经成为吸纳就业、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和市场体制建立的主导力量;而在社会领域,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组织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的功能发挥远不充分。本文从社会建设的理论视角,阐述当代中国社会组织的产生、发展及其行动逻辑;分析社会组织的功能。本文的主要结论是随着中国从传统农耕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从计划经济社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转型,社会组织的发展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此类组织必将发挥社会"安全阀"的功能,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5.
对招聘中社会资本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资本已经同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并称为推动当代社会发展的三大动力要素.可是许多人把运用社会资本错误地理解为不道德的"耍手腕",从而影响了其作用的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6.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基于人类学“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这一经典的社会形态划分,可以对应将诚信类型化为“伦理型诚信”与“法理型诚信”.目前,我国社会面临着非常严重的诚信危机,当代中国社会的历史转型,构成了我国社会的诚信危机的深层土壤,而社会转型所导致的制度缺位,则是产生诚信危机的关键因素.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法治在诚信重建中的基础性作用,将“法理型诚信”作为当代中国重建诚信的方向,努力建设法治型的社会诚信体系.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生活的快节奏发展,倡导极简生活的新简慢思潮逐渐繁兴。这种思潮提倡生活从简从慢,与我国传统水墨山水画中蕴含的道家静简思想不谋而合。可以说,当代社会提倡的简慢主义对现阶段忙碌的人给予心灵警醒,也使当代艺术回归自然,回归本真。因此,文章对新简慢思潮与山水画中的静简思想进行分析,进而阐述当代社会的新简慢格调,为当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与品质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老子》体现了老子的道德哲学和道德教育思想,《论语》所体现出的孔子的儒家德育思想则是对前者的借鉴与弘扬。由此来看,老子和孔子他们在做事时所追求的求真务实、力戒空谈,待人处事不偏不倚、立定中道,为人仁慈谦卑,处变不惊、贫贱不移等道德哲学思想多有相通之处,并对人们的道德教育、道德品质的形成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他们的道德哲学和道德教育思想给我国当今的学校教育改革和德育改革以诸多的启示:首先,当今的教育改革和德育改革应充分尊重和弘扬我国的历史文化和教育传统,做到"古为今用";其次,在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上,不要将一种理论全盘否定或定于一尊,而应当秉持"中庸"立场;再次,在德育改革的内容结构上,应对作为道德基础与核心的"仁慈"这种传统美德加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9.
社会建设的概念在我国很晚才被提出来,这意味着社会被重新发现和理解.明确社会在哪里,这是社会建设的首要问题.伴随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社会问题和矛盾大量涌现,这为社会建设提供了一种理解思路.社会建设何以可能,不仅要以公平为原则,建立广覆盖、适度保障、可持续的社会保障网络,更应当重建以家庭、职业、社区为单位,形成“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社会共同体.  相似文献   

10.
纵观中国传统社会绵延近两千年之久的历史进程,几乎一直笼罩在大一统专制王权统治的阴霾之下,徘徊在各式各样的王朝更迭、治乱循环之间,有学者将这种中国历史上独有的奇特现象称为“超稳定社会”。中国传统社会以及政治结构之所以具备一种超强的稳定性有着深刻的内在原因:中国所处的独特的相对封闭的地理位置是这种超稳定性形成的客观条件;基于血缘宗法制度而形成的“家国同构”体制是其主要支柱;分散的小农经济构成其经济基础;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基于宗法关系之上的伦理道德精神,是为传统社会超稳定性思想文化方面的保障。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大的特点,是市场主体具有独立的自主权利和追求自身利益的自由,这一特点深刻地影响着人们主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如何增强主体意识,促进主体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提高主体能力,促进个体德性的健康发展,是主体性德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2.
从历史的观点看,“士”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阶级,也不是一个稳定的社会阶层,但在先秦时代的道德教育传播活动中,传播者的角色主要由“士”阶层担当。他们积极投入社会变革的洪流中,成为先秦时代道德教育信息的积极传播者,极大地促进了道德教育传播活动的发展。而在先秦时代“士”阶层则主要通过游说、设私学、身教、文字媒介等四种方式来传播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3.
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是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形式,是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有效载体.这项活动在中国社会中产生了积极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价值导向:坚持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宣传了道德模范先进事迹和高尚品德;树立了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新风尚;构建了道德教育新机制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学校德育失当是当前德育实效性下降的根由,学校德育的核心力量、德育的中介——教师与德育实效性有关密切的关系,教师作用于德育实效性的机理——内化尤须值得重视。只有建立在此认识与基础之上的举措才能真正提高师德水平和改善德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的道德是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相联系的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市场经济的某些负面因素造成了高校道德教育的弱化趋势。这些负面因素主要是 :市场经济概念在社会领域内的泛化 ;社会经济的转型导致社会价值观的嬗变 ;市场经济的冲击 ,造成个别教师师德水平的下降。对这些负面因素进行了分析 ,并就如何强化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提出了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儒家德育的基本方法有:权威教化法、榜样仿效法、差异培养法、熏陶管理法、自我修身法、躬行实践法等,它是儒家德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方法相互联结,相互补充,构成一个有机统一体。借鉴儒家德育方法,结合我国大学生德育实践和社会时代特征,当前高校德育工作应做到改善思想灌输法,重视典型教育法,实施分层教育法,强化感染教育法,突出自我教育法,注重实践教育法,从而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市场经济是人类文明的高度成就,是共同富裕目的的手段,而不是人为满足私欲的天地,它有自身的道德尺度。这种道德尺度首先表现在规则层面上,即道德对市场经济的调节主要是在制定适用于所有人共同遵守的规则的过程中进行,于是职业道德的建设成为完善市场秩序的有效手段之一。当前我国市场秩序的混乱与一部分市场主体职业道德素质低下有重要关系,而财经类高校培养的经济类人才是未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主力军,他们自身的职业道德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否进一步健康、有序的发展。因此,积极探索财经类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新途径,显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效应。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与德育现代化的现实转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对德育现代化具有现实转换的价值。批判地继承传统道德文化是实现其现实转换的实质。实现其现实转换的目标是 ,德育现代化必须有利于弘扬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 ,塑造民族精神 ,增强民族凝聚力 ;途径是加强传统道德文化教育 ,使其在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方式上得以升华 ,实现现代的创造性转换 ,变成具有现代生命力的美德。  相似文献   

19.
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公民道德建设是重要的精神基石。目前,我国公民的道德素质状况不能适应和谐社会构建的要求,因此,必须从各个方面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和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