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阿拉法特逝世后,中东地区的和平进程给人们将带来一线新的希望:中东地区和平的力量将会呈现上升势头,巴以和平的进程将会得到恢复和发展。但中东局势也面临着许多新的复杂因素和变数,制约着中东地区和平的发展进程。因此,中东地区和平的前景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2.
进入"后阿拉法特时代",中东地区局势给人们将带来新的希望,中东和平的力量将会呈现上升势头,和平的进程将会得到恢复和发展.但中东局势也面临着许多新的复杂因素和变数,制约着中东地区和平的发展进程.因此,中东地区和平进程的前景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3.
中东是国际政治中的“热点”地区。海湾战争后,处于世界新旧格局交替过渡时期的中东,在阿以冲突与中东和平问题上既出现了新的机遇,又面临新的挑战。由于未来中东政治格局的发展将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而内外各派力量对中东的争夺亦不会减弱,因此,海湾战争后的中东仍将是一个动荡多变的地区。  相似文献   

4.
张宏  岳杨 《国际论坛》2011,(4):6-10,79
本文从剖析以色列核力量、伊朗核力量及部分阿拉伯国家"核热潮"现象入手,分析了中东地区核军备控制的历史和现状,解析了中东地区核军备控制推行困难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应对的办法。经过分析得出结论,中东地区核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以色列、伊朗和部分阿拉伯国家的"安全困境"所致,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解决。相关国家应完善对话机制、强化互信措施、加强国际合作,全面改善地区政治和安全环境,从而达到核军控的全面建立、核扩散的有效遏止、核安全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5.
二战后中东地区的石油与国际劳务市场对石油输出国和劳务输出国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导致中东国家在经济发展模式、社会结构以及教育体制方面的巨大转型。通过对二战以来中东地区国际劳工状况的分析,可以看出劳工在来源上分为国际流动和内部流动两种,并具有自身鲜明的特征。影响中东国际劳务输出和输入的因素主要有中东产油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高速的城市化、中东社会的局势和中东国家的移民政策等。石油与国际劳工对中东经济和社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随着石油经济的兴起,大资产阶级、城市中产阶级、产业工人等新兴阶层得以迅速成长,促成了多元社会结构的形成。总之,石油和国际劳工在现代中东社会结构的变迁中是一个重大因素。  相似文献   

6.
20世纪50年代美国出台了艾森豪威尔主义,这是美国针对中东提出的外交战略,其目标是填补中东地区由英法这两个老牌资本主义强国撤出而形成的"力量真空".在其提出并实施的约一年半的时间里,有成功也有失败,其原因是多元的,其结果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7.
刘合波 《国际论坛》2011,(1):34-39,80
尼克松政府初期,负责中东事务的国务卿罗杰斯继承了约翰逊时期对等平衡的中东政策,但这并未促进阿以之间的和平进程。约旦危机中约旦和以色列的表现,使美国意识到以色列在实现美国意图中的战略价值,这促使美国改变了对阿以冲突的对等平衡政策,转而采取加强以色列军事优势的威慑平衡政策,从而实现了美国对中东政策的第一次嬗变。约旦危机对美苏、阿以双方的攻防态势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影响了中东的和平进程。  相似文献   

8.
中东地区因其在世界政治、经济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而成为世界大国的争夺重点。冷战结束后 ,美国借助海湾战争 ,确立了在中东地区的主导地位 ,并谋求建立一种维护美国利益的中东新秩序。但美国所采用的强权加武力的政策日益引起阿拉伯国家的不满 ,且世界其他大国谋求中东地区主导权的力度也在加大。面对复杂多变的中东局势 ,美国不得不对其中东政策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9.
和平问题是贯穿邓小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线索。邓小平从争取实现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战略角度出发,非常重视中东和平,关注中东地区的风云变幻,希望中东地区争端能和平解决,对影响中东和平的因素做出了客观科学的分析,并对中国在推进中东和平进程中的作用进行了准确的定位。  相似文献   

10.
在中东这个国际政治敏感的焦点地区,各种历史政治事件都或多或少地显示出各种国际力量在此地区的相互较量。对于伊朗核问题这个国际焦点事件来说,表现得尤为突出。尽管伊朗在核问题上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策略,但由于矛盾的主要双方伊朗和美国的严重对立,伊朗核问题能否解决以及何时以何种方式解决仍然充满变数,前景不容乐观。伊朗核问题的发展与动向将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伊朗核问题的最终解决方式也会在中东各国产生不可估量的连锁反应。  相似文献   

11.
阿拉伯世界是全球关注的焦点。巴以冲突、伊拉克战争、恐怖活动等都是各大媒体最吸引人们眼球的重点新闻。最近,阿拉伯世界的民主变革似乎成了这一切的关键,成了阿拉伯世界诸多问题的重中之重。本文试图从阿拉伯人对民主的解读;阿拉伯国家的民主改革尝试;阿拉伯世界民主进程的瞻望诸方面对该问题作一初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阿拉伯巨变的文化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庆国 《国际论坛》2011,(5):62-66,81
席卷阿拉伯世界的巨变浪潮,是由阿拉伯民族面临的深重危机酿成的。仅从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的角度分析阿拉伯危机依然不够,还应认识到:阿拉伯思想与文化中存在着诸多严重弊端,这是种种危机的深层原因。阿拉伯巨变迄今为止的诉求主要局限于政治层面,并未冲击思想与文化中各种深层问题,因而其意义和价值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原教旨主义、宗教极端势力、宗派主义等阿拉伯社会的痼弊也于后巨变时代在民主的旗号下呈盛行之势。阿拉伯知识界已开始反思这场巨变的局限性和诸多问题。阿拉伯变革的走向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前景并不令人乐观。  相似文献   

13.
民族主义思潮对20世纪的阿拉伯人和中东政治格局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而阿拉伯现代文学为这种思想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最为有效的途径和载体。有力地推动了阿拉伯各国争取独立、自由的民族解放运动。中东民族主义在阿拉伯现代诗歌中主要表现在: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对阿拉伯民族的忧患意识;对阿拉伯大一统的梦想;追忆阿拉伯往昔的光荣;对纳赛尔的崇拜;坚定的巴勒斯坦立场;对阿拉伯语标准语的热情。  相似文献   

14.
具有伊斯兰鲜明特征的阿拉伯国家是亚非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合作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在2004年4月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出的“构筑长期稳定、内涵丰富、与时俱进的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外交构想下,中国将在政治、经济、文化、安全4个方面进一步加强与阿拉伯国家合作。积极推动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中的中阿合作,既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也符合阿拉伯人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15.
阿拉伯世界的和谐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阿拉伯世界的发展过程中,战乱与和平,动荡与稳定相伴相随。彻底消除战乱的威胁进而实现持久的和平与安宁,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是阿拉伯各国人民长期以来苦苦追寻却又难以实现的梦想。在目前仍是乱局一片的情势下,阿拉伯世界如何面对困难,迎接挑战,从而实现和谐与发展,是人们应关注和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阿拉伯世界应该从外部、内部、宗教等方面去寻找问题,分析原因,探讨解决的设想和途径。  相似文献   

16.
发生在公元751年的怛罗斯战役是当时世界两大帝国唐王朝与阿拉伯阿拔斯帝国为争夺中亚地区控制权而导致的战役。战役持续时间不长,但给参战双方均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这场当时世界上最强的东西方帝国之间的碰撞以阿拔斯王朝的胜利而告终。虽然距今已有千余年的时间,但是这场战役及其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依然值得我们仔细研究和重新审视。本文试从战役的概况、战役的影响以及从中我们获得的启发等方面重新解读这一著名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17.
阿拉伯科学技术在中世纪不仅逐渐走向成熟,而且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伴随着宋朝的建立,伊斯兰清真寺以及阿拉伯天文学、数学及医学开始大量传入我国,并对宋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辽朝与大食帝国关系考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辽朝与大食帝国长期保持着频繁的商业贸易关系,史书对此虽鲜有记载,但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却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大食盛产的玻璃制品、犀牛角、乳香、琥珀、玛瑙等都通过丝绸之路大量流入辽朝,倍受辽人的喜爱。在大食帝国境内盛行的打马球、猎豹技术,以及大食出产的金银器、瓜果、蔬菜等,也都传入辽朝境内,并反映于各种文献记载或内蒙古东部地区、辽宁等地发现的辽代墓葬壁画和佛塔雕刻中。大食文化与物品的输入,极大地丰富了辽人的社会物质文化生活。同时,通过贸易往来,辽朝文化对大食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二者的交流是双向的。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外交的“战略板块”之一,阿拉伯世界与中国的经贸关系发展迅速,这与中国经济总量上升趋势的“硬实力”相一致。但一直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世界发生动荡的近三年来,部分阿拉伯国家和民众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是对中国相关的外交政策等,还多有龃龉,从而表现出中国整体实力上升时“软实力”的差距。中国亟需加大对阿公共外交的力度以缩小这种差距,尽管中国在此方面已做出了较大努力和较多实践.但其效果同预设目标以及中国国家形象的提升尚有很大差距。今后中国对阿公共外交在机制建设、实务办理和技术提升等不同层面都有完善和改进的空间,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相似文献   

20.
在宁波从事贸易活动的阿拉伯穆斯林客商是在华穆斯林商人的缩影,其商业行为折射出内化于伊斯兰教信仰当中的经济伦理与文化特质。了解阿拉伯穆斯林商人的文化模式和思维方式,研究其民族文化心理和道德范式,对于增进中阿经贸合作关系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