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社会精神生活既有其一般价值,又有其特殊价值.其一般价值在于:积极健康丰富的精神生活既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其特殊价值在于:积极健康丰富的精神生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内容,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又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在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精神生活的价值,关注人们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2.
近十几年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有人说中国经济的过快发展导致人们精神生活特别是道德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速度。那么现在中国社会群体道德状况到底如何?是否像舆论媒体所说那样:中国道德在滑坡呢?  相似文献   

3.
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取向经历了复杂的发展过程。中小学美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有审美价值取向、教育价值取向和创新价值取向等不同的定位。坚持扎根于生活、植根于民间美术,与校园文化建设、信息技术相结合,方能丰富美术教育的素材,展现美术教育的精髓和灵魂。  相似文献   

4.
论少数民族传统技术研究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技术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少数民族传统技术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是现代化进程中一项亟待抢救、保护和开发的艰巨任务。由于少数民族传统技术对于认识、改造自然和认识、改造社会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因而,开展少数民族传统技术研究的价值也是多方面的,从其最基本的自然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二元价值中可以衍生出器物层次的、理论层次的、教育层次的、制度层次的、伦理层次的、精神层次的不同层次的价值,其中,认识少数民族传统技术的价值结构,探索如何实现少数民族传统技术向器物层次价值的还原,对于全面实现少数民族传统技术的价值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有必要从思想观念、研究方法、文化功能、经济功能、资源保护功能、科学决策六个方面进行正确认识,以促进中国对少数民族传统技术进行研究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对不同价值领域间关系的定位与评判是反映人们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维度。中国传统价值观在道德价值与非道德价值领域,家庭生活与政治生活领域,道德价值与超道德的神圣价值领域,不同文化领域之间的关系上都出现出一元论的倾向,我们应立足于领域分离,价值多元的现代背景对其进行反思,以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念体系。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美术教育事业无论是在教育形式、办学层次还是办学规模上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2011年初,艺术学又摆脱了多年来隶属于文学学科的局面,脱离开文学,首次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下设艺术学理论、美术学、设计学等五个一级学科,这无疑是给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更好地促进我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现代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类迫切希望物质与精神上的需要和谐起来,追求身心上的健全发展。正如一些学者预测的那样,20世纪的后10年,人们对于艺术的追求将空前高涨;21世纪将出现第二次“文艺复兴”;“未来世界将是审美的世界”。作为美育活动方式之一的美术教育,按这种趋势发展将如何预测?美术教育如何开掘、建构青少年审美心理新的境界?美术教育在未来社会中将会起到什么样的功能和作用?这些问题应该是当今世界各国美术教育密切关注的课题。对未来美术教育的预测艺术的哲学──美学,以往所关注的主…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价值是难以用货币来计算或者根本不应该用货币来计算的精神价值。非物质价值货币化是货币功能对非物质领域的僭越。非物质价值货币化与中国现代化密切相关。商品货币关系的泛化导致非物质价值货币化。非物质价值货币化的实质是非物质价值的商品化。非物质价值货币化既是市场化改革的吊诡,也是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围城。非物质价值货币化导致社会生活全面物化,严重腐蚀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秩序。只有走出非物质价值货币化的价值围城,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9.
价值取向与审美观都是人的精神活动,属于思想意识范畴,因此,它必然会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不同时代、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人都会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与审美观。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现代中国人的价值取向与审美观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处在一种转型时期。在这个过程中,既有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也有现代观念的冲击,二者相互冲突,相互融合,必将使现代人的价值取向与审美观更趋于成熟。  相似文献   

10.
不同的定位符合不同人的消费心理,不同层次的人会关注不同档次的店,不同品味的人会关注不同风格的店.这与理念有关,服饰专卖店想让人们拥有怎样的生活体验.想让人们觉得生活是怎样的,想让人们怎样地感受它的真、善、美--它的价值、利益和审美作用于人的感受,让人们感受它所传达的生活向往.它的设计理念与对外展示的窗口--专卖店需要做到完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化"是《周易》的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化"在《周易》中是阴阳相感的结果;同时,"化"也是"变"的一种形式。"化"上达宇宙自然,下通社会人伦,又影响到审美与艺术。在自然层面,"化"是生命生成之道。在社会与精神领域,"化"为审美教育提供了一种方法和途径。在艺术创造层面,"化"体现了阴与阳、主与客、物与我、情与景的融合无迹。  相似文献   

12.
浅谈舞蹈教育在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舞蹈教育作为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育人功能。它不仅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的智力,而且还引导学生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文章对高校大学生舞蹈教育的作用、现状和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高校大学生舞蹈教育改革提出了对策和建议。通过正确认识舞蹈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作用,进而全面推进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以理工科院校非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美育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重大历史题材绘画的创作背景、现状及经典作品所包含的美育内涵,从艺术美、精神美、历史美、创新美的角度论述其美育意义。重大历史题材绘画是当代大学生重要的美育资源和思政教育资源,应得到更多的重视,并尝试探讨以之为资源在理工科院校进行美育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4.
余华的《活着》展示了一份活着的执著与精神重量;从一个对立的角度,发现现代人的生存状态,人与自然、与自我的脱落。《活着》是对人的生命过程的一种艺术阐释,也是一种帮助人们对付生存困境的努力。  相似文献   

15.
教育源于生命,旨在生命的升华。面对建设"美好中国"的梦想和社会转型的需求,重新诠释生命教育的内涵,用以生成为典型特征的课堂和以生活为基点的教育内容与形式,在以认识自我为起点的尊重生命视界下,以人文精神养育为取向的价值追求下重塑教育实践,必将为教育重新成为社会的旗帜和人们的精神依托而注入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6.
生命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人生发展的重要课题,传统儒家文化因其蕴含着丰富的生命哲学思想,为生命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内涵。具体意蕴包括生命可贵与坚韧的生命意识教育,生命安顿寻求的生命情感教育,彰显生命价值所在的生命责任教育。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生命本身如需得到关照和滋养,必然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映照与教育的相互作用。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在历史演进和时代发展中传承和延续着对生命关注的精神传统,其过程在于以“文”的感化为本,塑造教育主体人文精神和生命意识,重塑生命教育价值的时代导向;以“仁德”的教化为基,丰盈生命内涵,渗透贯彻“精神生命”教育的核心保障;以“行事”的实践为要,扩展“社会生命”宽度,共筑和谐社会的根本动力。以此为基础,就传统儒家文化对生命教育的推进,可以生命的协作教育实现生命教育的内化,润泽生命底色;以生命的价值释放实现生命教育的深化,丰盈生命层次;以生命的诗意情结实现生命教育的升华,绽放生命雅致。  相似文献   

17.
宗教音乐在内容上融入了宗教的精神内涵,在形式上采用了音乐的表现方式.宗教音乐的发展不仅对宗教和音乐本身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人类其他许多艺术形式都有着重大影响.宗教音乐所达到的精神自由与形式自由的有机结合,是人类一切艺术追求的境界.  相似文献   

18.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 ,是中华民族艺术审美理想的集中概括。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所追求的自由生命的精神家园。意境的内涵、创造过程、结构特点都体现了意境的这一特征。天人合一的思想是意境产生的哲学背景 ,庄子的“游心”思想则是其具体的精神来源。气韵生动的自然成为人类追求的自由生命的精神家园。意境创造的根本途径是“澄怀观道” ,在静默中观照活跃的生命 ,才能达到艺术上的最高灵境。虚实相生是意境的结构特点 ,“虚”是空灵和韵味之所在 ,体现了中国古典艺术独特的空间意识和审美情趣。综观中国古代文化 ,体现出一种整体的空灵动荡、深沉渺远的美学追求。意境不仅是艺术 ,也是人生的极境  相似文献   

19.
孤独意绪是贯穿爱伦·坡小说的基调.它不仅体现在故事人物与世隔绝的生活环境或孤立无援的处境,孤独也充斥了故事主人公的精神世界.爱伦·坡小说中强烈的孤独意识既同作者自己的生命历程息息相关,也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孤独意识虽然给人一种痛苦的感受,但从美学的角度看,它却是重铸人格、升华艺术精神的激素,反映在文学作品中极易引起读者...  相似文献   

20.
从创建和谐社会的内在精神需要来探讨艺术的价值本体,探讨艺术价值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精神联系,是艺术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当今中国,要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美好理想,绝对不能忽略艺术的价值功能,特别是中国本土艺术的特定价值功能。为此,对艺术价值与和谐社会内在关系的探讨就有了最为核心的立足点,即发掘弘扬中国本土艺术的价值、精神,并力图引发艺术界同仁的共同关注,重建中国本土艺术品质,最终实现中国本土艺术价值,为人们能够通过本土艺术获得诗意栖息的精神家园,真正从中国人的本土艺术价值角度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美好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