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艺术形象思维是形象思维的主要组成类型,它与科学形象思维、技术形象思维有着共同的特征,但也有它独特的特征。艺术形象思维是一种处于艺术设计创造性活动功能的思维状态,其活动必然也是一个符合自身运动规律的过程。本文就艺术形象思维所呈现出的规律特征作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2.
《生死疲劳》葛浩文译本是中国当代文学英译的杰出代表.译者对原作物质文化、宗教文化、社会文化、语言文化和生态文化负载词的出神传递是译作在海外市场成功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英译本文化负载词翻译实例,指出译者可通过借用法、直译法、注释法、释义法和增译法等翻译补偿和变通手段,在目标语语境中重构源语文化意象,使译作更好地贴近目标语读者,推动译作的海外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3.
严复译作一直是中国文坛的热点话题,但对严复译作持否定态度的人很多.借韦努蒂对异化翻译策略的界定对严复译作重新审视,认为严复的译作看似归化,实为"隐身"的异化.  相似文献   

4.
形象思维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重要论题。新时期中国文艺学界围绕形象思维存在与否及是否具有普遍性、形象思维的工具、形象思维的基础、形象思维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关系、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论争与探索,并形成了三种具有鲜明时代特点与中国特色的理论建构:朱光潜的以"实践活动"为理论核心的形象思维本质论、王元化的以"知性分析"为理论核心的形象思维活动规律论以及李泽厚的以"情感积淀"为理论核心的形象思维活动机制论。这些理论建构对当时流行的庸俗社会学和机械反映论进行了理论反拨,也进一步深化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批评对形象思维问题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批评的中国化探索起到了正面的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双关语这种修辞格曾频繁出现在中国古诗中.本文通过对几首运用双关语的中国古诗及其译作的对比分析,尝试探讨中国古诗中双关语的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6.
庞德《华夏集》中的多数汉诗译作超越了中国本土学者的译作,在美国成为了经典。其汉诗译作最重要的特点便是对原作的解构与重构。通过对庞德译作中解构与重构现象的分析,发现这是庞德个人诗学与社会诗学相结合的过程。同时,一些其他因素如赞助人也推动了其汉诗译作的经典化。其经典化过程,给当下的翻译活动带来一定的借鉴与启发。  相似文献   

7.
结合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阐述了严复与林纾的译作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他们的译作着力宣传西方独立、民主和自由的理念,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进行了挑战,大大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政治与经济变革.同时,他们译介的作品丰富了文学主题和人称叙述,提高了小说的地位,使近代中国人对当时中国文学的现状有了清醒的认识,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庞德的译作<华夏>,备受西方学者的推崇和读者的赞赏,却颇受中国学者的非议.从目的论的角度重新审视其译作,追溯庞德翻译时的思维过程,给予其译作一个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从二十世纪后半叶迄今,中国的绘本一直是以翻译作品为主流.不同于传统以文字表述为主的文学形式,绘本是以文字和图画两种语言媒介共同讲述故事.译者在翻译绘本时,是否处理以及如何处理这种同时包含图像和文字的文学艺术形式是一个棘手却重要的问题.本文以桑达克的三部作品《野兽国》《厨房之夜狂想曲》《在那遥远的地方》为例,分析原作与译作中图文关系明显改变的部分,讨论其对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形象思维是一种特殊的艺术思维方式,它有着一些共同特征,如形象的直感性,想象、情感的突出作用等。为了把形象思维的研究深入下去,我们认为,不能停留在对形象思维作笼统的一般性的研究上,而应该对各门艺术创作中的形象思维特点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如音乐家的形象思维和造型艺术家的形象思维就有许多不同的地方,而文学家的形象思维又有其特殊规律。本文就文学创作中形象思维和语言的关系谈一些想法。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思维又总是被语言所纠缠,因此,要搞清楚文学创作中形象思维的特征,必须深入地细致地考察形象思维和语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文学作品是形象思维的结果,是用语言来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因此,文学翻译不同于非文学翻译.它的艺术观包括一、满足审美需要,突出形象传达;二、把握思维特征,处理语言变量;三、发挥译语优势,传达原文风格.  相似文献   

12.
唐诗是世界文学大花园中绚丽夺目的奇葩,所以唐诗英译既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需要,也是国内外翻译界的追求。而译诗即译意象,所以唐诗意象的英译直接影响原诗内涵的传达。通过学习与分析国内外翻译名家庞德、韦利、和许渊冲的译作来研究中西文化差异导致的思维差异在对文化意象转译中的表现,进而总结译者的翻译风格,能为今后的唐诗意象英译工作提供帮助,也能更好的在世界范围内弘扬中国文学与文化。  相似文献   

13.
文化适应性是翻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 ,在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文化适应性问题。对文化信息的解码及传递、对思维方式和语言逻辑的恰当处理、兼顾语义手段和交际目的、体现“情理”与“文辞”的统一是成功进行文学翻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清末民初中国知识分子出于对积贫积弱祖国的担忧和对于封建政府的不满,发出了求新求变的呐喊。他们寻找的突破口之一就是文学。通过大量译介外国文学作品,希望能够改变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寻找救国救民之路。通过翻译进而模仿创作的侦探文学作品,与当时解放思想的社会思潮密切相关,或多或少地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文学翻译特别需要译者的审美意识 ,需要作为审美主体的译者发挥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翻译的过程就是原文的审美再现过程。文学作品的翻译要忠实地译出人物的语言特色 ,再现原文的生动形象。语言的常规优美固然重要 ,但正如残缺美也是美一样 ,在文学作品中 ,人物的非规范语言也是一种美 ,因为它有助于烘托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因此 ,在翻译中要忠实再现 ,否则会影响译文的准确性、生动性  相似文献   

16.
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创新——图示法的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创新性地采用图示法教学,就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把大段的文字描述变成直观的图示,增强可视性,促进学生进行形象思维,提高学生欣赏、理解英美文学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核心概念,是文学性的代名词.陌生化手法对于文学作品的价值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对于译者而言,如何看待和处理原作中的陌生化手法也决定了译作的成败与否.以文学文本中的标记性主位结构为例探讨文学语言的陌生化效果及其翻译.  相似文献   

18.
描述性称谓语在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塑造起着关键作用,但由于缺乏固定的称谓对象,常常给翻译实践带来困难.运用关联翻译理论的称谓语的翻译研究方法,以贾平凹小说<浮躁>及其英译本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描述性称谓语的翻译,旨在说明关联翻译理论对描述性称谓语的翻译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为称谓语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具有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反映了人类思维的普遍规律.通过对比汉英两种语言中有关"月亮"隐喻的思想基础和文化内涵,分析"月亮"隐喻在文学作品中的种种翻译形式,指出作为共同文化符号的隐喻翻译一方面应坚持文化特殊性原则,着力保持隐喻符号包含的民族文化特色,另一方面坚持文化普遍性原则,探讨隐喻可译性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20.
意象性思维与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比较,既相通又有区别。从创作实践考查,意象性思维活动不是盲目而总是围绕着一个始发点或中心点展开的,以此组合和呈现的意象与意象之间的关系也同样有其内在的秩序和规律——尽管这种组合和呈现的秩序有时是反逻辑的。进一步从现象学的意向性理论来分析,意象性思维作为一种独特的意识活动,其指向性和内时间性特征也在作品的意象组合中有着充分的体现。当然,借助禅宗慧能"无念、无相、无住"的心性学说,无疑更能深化对意象性思维念念相续和相渗相融特点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