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著名的外交家、革命家王国权先生是我校知名校友。他原名康午生 ,1930年考入河南大学预科班学习 ,后升本科。王国权在校期间一边勤奋读书 ,一边积极参加革命活动。 1934年 5月 ,国民党当局要抓捕他 ,在河南大学校长张仲儒和嵇文甫、王毅斋教授的帮助下 ,他东渡日本学习 ,19  相似文献   

2.
武汉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向战略相持阶段转变的拐点。在空前团结、合作、民主、进步的气氛中,武汉成为全国抗战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毛泽东以全球反法西斯与全国抗战的全局视野密切关注武汉,通过文章、电文、信件指导中共代表团与国民党紧密合作,为"武汉抗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首先,他将与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主导集团进行合作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中心环节,促进国民党坚持抗战,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其次,向国民党建议武汉会战实行的战略、战术;同时指挥八路军积极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运动战,策应国民党的正面战场,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美梦。最后,组建新四军,策应武汉抗战,并为武汉沦陷后的华中抗战预留伏笔。  相似文献   

3.
<正>李泮明(1914—1982年)字新三,原名李盘铭,曾用名李德林。南阳县英庄乡东堤上村人。9岁时随在张作霖部队供职的父亲辗转到哈尔滨、济南、天津等地就读中小学。17岁时考入曲阜第二师范。1932年5月考入山东省政府创办的工程人员训练班。1934年6月毕业同时从事公路工程的建筑工作。1937年抗战爆发后,怀着向往革命的心情奔赴陕西入洛川抗大六大队学习。同年11月12日加入中国共产党。未几,被选送到延安抗大五大队参谋训练队继续深造。由于他学习刻苦进步很快,未毕业就被选调到中央考察团工作。1940年4月,考察结束,又到抗大三分校训练部任军事助理员兼教员,负责训练部研究组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抗战爆发后,陈独秀从南京出狱后来到武汉,积极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中。他主张坚持持久抗战,拥护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这些都是爱国主义的表现。在处理与国民党、中共及托派的关系上,他拒绝国民党的拉拢,对托派不屑与之为伍,对中共则心情复杂,关系紧张。武汉这段时期的活动对陈独秀后期的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也造就了他作为孤独的反对派的最终命运。  相似文献   

5.
“我赶上了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无比自豪!”去年,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李默庵十分自豪、十分兴奋、十分积极地参加了各种纪念活动。他是海峡两岸所幸存的唯一一名亲身在战场上指挥军队作战的军以上指挥官,也是幸存的唯一一名参加过受降的国民党原高级将领;同时,他还是幸存的唯一一名亲身经历国共合作抗战最好时期和重要实践活动的国民党原高级将领。那是去年年初的一个星期天,李默庵打电话叫我到他那里去。事先,我们曾经约好了,要在一起谈谈圻口战役的事情,为记者们的采访做好准备。可是当我来到他家…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初期,在国民党所担负的正面战场上,“曾有相当数量在前线的国民党军队及地方系军队对敌人进行过积极抵抗”,(朱德《论解放区战场》)许多爱国将士英勇顽强、浴血奋战,有的为国家、为民族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民族英雄谢晋元就是杰出的一位。 谢晋元(1904—1941),广东省焦岭县同福乡尖坑村人。一九二五年十二月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科学习,一九二六年毕业后即参加了北伐战争,并先后担任过排、连、营、团长等职务。一九三七年“八·一三”上海抗战时,为国民党军队八十八师五二四团团副。  相似文献   

7.
李春光 《中华魂》2021,(4):60-64
管大同,原名管重华,山东潍县人。13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读完高小后,因家境拮据而辍学,到济南一家医院当了一年多学徒。16岁由叔父接济,考入济南第一中学。当时,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新文化运动的熏陶,管大同已初步接受了民族民主革命的爱国主义思想,开始参加进步的学生活动,同时写文章,发表在一些报纸和校刊上。  相似文献   

8.
国共合作实现后,中共即须面对如何与国民党政权相处,即参加政府问题。在这一问题上,中共、共产国际(苏联)、美国、国民党等四方因不同的考量而展开多方博弈。中共从扩大政治影响,促进自身发展,维系国共合作的角度讲有参加政府的需求;共产国际(苏联)为使国民党减轻对国共合作的疑虑而不愿中共参加政府;美国政府坚定支持国民党政权,对中共参加政府影响甚微;国民党则坚持一党训政体制,不愿对中共开放政权。中共未能参加政府是其抗战初期实力使然,虽有利于保持中共思想组织的独立,但却使国共合作缺乏持久性与稳定性。国民党虽然保持了其对政权的垄断,但仍然无法阻拦中共对其一党训政体制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李石 《北京纪事》2011,(11):16-17
鲍直才是父亲当年在成都中央军校(即黄埔军校)18期二总队的同学,祖籍是浙江仙居,1920年生人,如今已是90多岁的老人。他1940年高中毕业后考入中央军校18期工兵科。1943年10月毕业后便投入抗战,被分在第8军荣誉第1师工兵连。  相似文献   

10.
抗战胜利后 ,国民党抢夺抗战胜利果实的“抢夺”应称为“独占”。台湾回归祖国的“回归”用法不当 ,台湾不存在“回归”问题 ,应改称“统一”等。国民党政权在大陆覆灭的标志不应是 1949年4月 2 3日南京解放 ,而应是 1949年 10月 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相似文献   

11.
何思源对山东抗战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应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进行分析与评价。他积极宣传抗日救亡,促进南京政府与山东当局的相互信任;坚持敌后抗战,维持国民党政权在山东的战略存在,都是值得充分肯定的。收复山东时,他努力扩张国民党势力,阻碍了山东民主革命形势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张难先是政界中最早主张抗击日本侵略的人士之一。抗战时期,张难先积极投身于民族抗战之中,前期任职于国民党湖北省政府,后期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无论在朝为官或在野为民,他都为抗战贡献力量。在抗日战争中,他对国民党、共产党的态度和立场也发生了转变,这个变化是他后来积极投身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鲁西北地方党组织和抗日民族英雄范筑先将军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辟了闻名中外的鲁西北抗日游击根据地。为进一步推进和扩大鲁西北的抗战局面,中共鲁西北党组织大力发展了爱国教育事业,尤其突出的是发展了成人教育,培养了大批抗日干部,创造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1938年5月,聊城政治工作扩大会议后,第六区政治部立即创办了山东第六区政治干部学校,范筑先兼任校长,共产党员张郁光、齐燕铭、周子明分别任副校长、教务长、训育  相似文献   

14.
国民党地方实力派的局部抗战,推动了民众救亡运动的发展,在客观上为全民族抗战的发动准备了群众基础;同时他们在国民党内的率先联共抗日,促成了国共的第二次合作,给全国抗战局面的形成创造了政治前提;芦沟桥事变后,地方实力派揭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敦促蒋介石下定抗战决心,对全面抗战的开始发挥了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5.
1931-1949年,黄耀武在抗战、解放战争时期于国民党军新六军、二零七师服役。黄耀武16岁自愿报名参加抗日,和数千名同龄人一起被分配到印缅远征军。1946年新六军被调到东北战场。作者以亲身经历叙述了他所经历的两场战争。沈阳解放后,作者进入解放军官教导团学习,1949年被释放,作者时年21岁,是为《1944—1948:我的战争》。  相似文献   

16.
张东苏于九一八事变后,和张君励共同组织国家社会党,宣传国家社会主义,抨击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和对日妥协政策,同时也反对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主张建立抗日联合战线。抗日战争时期,他住在日寇占领下的北平,利用自己的身份和社会地位为抗战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①,国民参政会成立时被推选为参政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曾被日军逮捕,关押了半年多时间,在狱中保持了民族气节。1944年,他秘密参加中国民主同盟,当选为民盟中央常委,后兼任民盟华北总支部主任委员,成为民盟的主要负责人之一。解放战争时期,张东苏在政治上比较活…  相似文献   

17.
抗战爆发后,中国出现了反抗日本侵略者的两个战场,即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的敌后战场。抗战初期,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是主要战场。“从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事变到一九三八年十月武汉失守这一个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一方面派遣大批共产党员回湖南恢复党的各级组织,另一方面十分关注湖南战局的变化,对国民党政府坚持湖南抗战予以充分的肯定;同时,先后派遣新四军和八路军南下支队到湖南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中共湖南各地党组织积极参加和领导湖南人民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建立抗日救亡团体,为坚持湖南抗战起了动员和组织群众的作用;各地党组织组建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为湖南抗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廖仲恺逝世后,每年8月20日中国国民党都会举行廖仲恺殉国纪念活动。纪念内容以廖仲恺的事略,殉国的前因后果、具体情形以及他的伟大人格和革命精神为中心。纪念形式主要包括召开纪念大会,制定宣传大纲,发表演讲,撰写纪念文章,宣传口号,刊发他的照片、诗词、口号、遗言和纪念刊。这些纪念活动,成为国民党实现改革党内弊政,扩大统治基础,反对中国共产党,促进中央统一和动员民众参加抗战等诸多政治诉求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全面考察国民党对廖仲恺的纪念,对于我们今天纪念革命先烈仍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吴稚晖作为国民党右派元老,在国共两党的对峙中坚持错误的政治取向,一生反共,死不改悔;但在八年抗战期间,他却矢志不移,力主对日抵抗,并身体力行,以自己的方式为抗战的胜利贡献了力量。无疑,吴稚晖在抗日问题上的态度、立场是应该肯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