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南朝文人乐府诗演进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同期的文人徒诗、乐府民歌对照来看,南朝的文人乐府诗有自己的演进轨迹。刘宋是整个南朝文人乐府诗发展的创始时期;南齐文人以"赋题法"制作乐府诗,为文人乐府诗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新路;梁陈时期,文人创作的边塞乐府诗、清商新声乐府诗、七言乐府诗蔚然兴起,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南朝文人乐府诗的创作实绩对唐代各诗体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岑参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他携笔从戎十余年,创作了大量边塞题材的送别诗。他擅长用歌行体写送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模式。在内容上,他的歌行体送别诗多描写西域的奇丽风光,表现西域民俗风情和汉蕃交往并描写边塞战争的场面。在形式上,表现为"景物+送"式、"乐器+送"式和"边战+送"式。他的歌行体送别诗不仅在内容上完全出新,而且在形式上也作了大胆的尝试,在表现手法上有了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盛唐诗人岑参,以描写边塞的奇异色彩而闻名,而对其边塞以外的诗,人们却少有关注。实际上他各个时期的诗作,都很有特色。并且从他全部诗歌的创作来看,可以发现他的诗歌表现出一种对“自然”风格自觉追求的内在品质。  相似文献   

4.
清代朱嘉徵《乐府广序》在乐府诗评论方面革新了前人注重追溯本意的评点方式,具体以《诗序》为结构原型,在评点内容上传承《诗经》精神,追求诗歌寓意,讲求诗歌的"美刺"功能,充分发挥了诗歌的教化作用;另一方面,《乐府广序》在评点上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且又在评点中大量运用了以诗论诗的批评方式。作为续经之作,《乐府广序》是乐府诗地位提升的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5.
王昌龄是盛唐名著一时的诗人,其作品主要有描写边塞征戍生活、关注妇女命运、表现亲情和友情三类主题.在这些诗中,王昌龄以深沉博大的思想情怀,以充满人道主义的精神品格,表现出对人的命运的终极关怀.本文对此特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送别诗有着悠久的发展史,至盛唐得以繁荣发展,产生了边塞送别诗、漫游送别诗、官场送别诗等风格多样的送别诗.边塞送别诗写"死别",同时表现了盛唐边塞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心态;漫游送别诗写"不忍别",同时也表现了漫游诗人对祖国奇观异景的热爱;官场送别诗写"喜别",表达了隆重场合饯别友人时"勉之忧国恤民"之情.送别诗在大量创作的同时,其交往功能不断加强,并且在"燕集祖送"的特定场合下逐渐形成了一定的创作规范,为中晚唐送别诗的模式化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大历时期的乐府诗虽然缺乏突出的成就,但却在唐代乐府诗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一时期的旧题乐府诗走向衰落,不仅创作的数量减少,而且进一步与徒诗合流,具体体现为写实化、工巧化、律化和歌行化;而新题乐府诗剧增,题材上主要有咏物、送别和讽谕三大类,其中讽谕成为主流。大历时期的乐府诗还明显地表现出对前代乐府诗的继承和模仿,并且对后来张、王、元、白的新题乐府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鲍照在一些关键性的“诗歌要素上为唐人开了先路”,对于唐诗的整体风貌的形成有其独特的影响。隋至唐初诗人对鲍照的接受,一路沿着鲍照艳丽柔媚婉转的乐府诗的路数前行,另一路边塞军旅诗,在题材与内容上都是对鲍照边塞诗的承袭与拓展,而初唐怀古都城诗最能体现鲍照的影响;盛唐时期几乎所有的重要诗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鲍诗的影响,同时诗评家们也表现对鲍照的极大热情;中唐诗派中平易近人、奇诡怪异的极端两派创作中都有鲍照的因子;晚唐诗歌讲求技巧,鲍照诗的“朽构成形、淫靡”切合了时尚要求,受到此际主要作家的全面推崇。  相似文献   

9.
唐代边塞诗,以充沛的感情,刚健的诗笔,描写了祖国寥廓壮丽的边塞风光,豪迈慷慨的军戍生活以及幽怨悲凉的征夫之恨,思妇之悲,题材多样,意境雄浑,因而受到历代评论家的一致推崇。早在宋代,严沧浪就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沧浪诗话》)把它列为唐代好诗之首。当代的几部有影响的文学史,对它也非常赞誉。说它“从各方面深入表现了边塞生活,在艺术上有新的创造,大大地促进了盛唐诗歌的繁荣。”(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  相似文献   

10.
《南都学坛》2018,(2):39-44
与杜甫之前的唐人乐府诗相比,杜甫的乐府诗有很多不同。完整的故事性,较为鲜明的人物形象,长于剪裁和细节描写,善于通过人物语言传达情境,叙事视角的多样化和场面的客体化,使得杜甫的乐府诗成就了以叙事为特长的乐府诗写作,这改变了他之前的唐人乐府诗以抒情为主基调的写作风貌。创制新题,也使得诗歌内容与题目更加贴切。而其内容上的全方位拓展,则极大拓展了乐府诗的写作范围和反映现实生活的深度。  相似文献   

11.
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又被收为乐府《白头吟》,从乐府诗的要素本事、风格两方面来看,此诗并非一首乐府诗。而对其刊刻流传进行梳理后,可以认为是误用乐府《白头吟》之名。  相似文献   

12.
李白《古朗月行》一诗,前人多以为暗刺杨贵妃、安禄山乱国事。本文则从文化学的角度,结合大量有关的月文化史料,对诗意进行了新的解说,认为此诗描写的是诗人早期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以及后来理想的破灭,它象征着诗人大半生的人生,历程与精神历程。  相似文献   

13.
艳情是南朝文人乐府诗最重要的题材类型。经宋齐而至梁陈,艳情乐府诗创作进入繁盛期,由齐入梁的沈约和萧衍是这一进程的重要作家。南朝文人的艳情乐府诗根据表现侧重点的不同,可大致区分为两类:一类重在抒写独居女子的相思相怨、愁苦无聊之情;另一类重在描写青春少女的德音容色、姿态服饰之美。南朝艳曲新声的兴盛、文人生活方式和环境的变化、前代艳情乐府诗的影响,是南朝文人艳情乐府诗创作繁盛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王辉斌 《南都学坛》2013,33(1):57-64
题解类乐府诗著作,是唐代乐诗理论建构与批评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吴兢的《乐府古题要解》,具有五个方面的特点。其批评史价值主要表现为:注重对本事的释解,并在古乐府创作与理论批评两个方面,均使之产生了程度不同的影响;以题解的形式,推动了唐代乐府诗理论的建构与批评;在乐府诗分类、乐府诗与音乐的关系、题解阐释三个方面,对郭茂倩《乐府诗集》产生着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5.
陆机的拟乐府诗在创作上呈现两个基本特征:一为袭故;一为弥新。袭故是指对前人作品内容、形式上的全盘模拟和对三曹借乐府诗抒发个人情感的手法的因袭。弥新则指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自觉追求与创新,如赋化手法的引入和对仗句式的大量运用。作者试图从这两个特征入手,对特征的具体所指做以阐释和说明,以期从辩证、历史的角度,完成对其乐府诗的正确认识与评价。  相似文献   

16.
诗中描写黄昏景象自古有之,杜甫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展示了不同的黄昏风光,将自己的人生感受融入其中,构建了独特的黄昏意象。通过梳理杜诗之前黄昏意象之发展脉络及其特点,从杜诗写漂泊人生,描绘恬淡生活,展示边塞黄昏等三个方面,揭示了杜甫在诗歌创作中对黄昏意象的发展及成就。  相似文献   

17.
高适、岑参同为唐代边塞诗派的杰出代表,向来被并称为“高岑”。他们的作品大多反映边塞战争,表达自己立功边塞的愿望,以及描写边地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但在写作手法和风格特色方面两人侧重点又各有不同:高诗叙事、写实、议论,思想深刻,现实主义气息浓厚;岑诗写景、描写、抒情,富有艺术个性,浪漫主义色彩突出。本文主要从思想情调、写作手法、风格特色三个方面比较高、岑边塞诗的异同。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论述了历代边塞诗的思想性:(1)讴歌边塞将士的爱国主义精神;(2)反映战争残酷现实;(3)描写闺思、闺怨;(4)描绘边塞绮丽风光;(5)反映国力强盛,边塞安定和平景象。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传统诗歌中,乐府诗历来被看成一种独特的诗体。《文心雕龙》于“辨骚”、“明诗”篇外,另标“乐府”篇;《文选》于“骚”、“诗”外,另立“乐府”门;《文苑英华》于“诗”门中,分出“乐府”类。故明胡应麟《诗薮》云:“世以乐府为诗之一体。”作为一种独立的诗体,乐府诗与其他体类的传统诗歌的区别在哪里?历来论乐府诗的特性,首先都从音乐方面着眼。但创始的乐府古辞固然都曾合乐歌唱,然自魏晋起,文人拟作的古题乐府已大多“无诏伶人,事谢丝管”(《文心雕龙·乐府》),唐以后文人自创的新题乐府更是“未尝被于声”(《乐府诗集》卷九十)。因此,在大部分乐府诗主义而不主声的实际情况下,音乐性并不能代表乐府诗的总体特性;乐府诗应该还具有自己的文学特性,否则就不可能在传统诗歌的百花园中争奇斗艳,历千年而不衰。不少研究者已指出,中国传统诗歌以抒情诗为主,叙事诗相应地较不发达,而乐府诗却较多叙事诗;与叙事性相应,乐府诗多采用铺叙、对话等手法;乐府诗的语言也较朴素自然,不事雕饰。除了这些特性外,笔者认为,乐府诗还有一个尚未为人拈出的重要特性——虚构性。一般的中国传统诗歌具有纪实的、非虚构的特性,而绝大多数乐府诗所处理的,却是一个虚构的世界。本文即拟从这一方面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杜甫之思想以儒为主,少壮无从军之志,却因仕途不顺与生活艰难动过从军之念。他在其数十首战乱诗中表达了对不同战争的正确态度,是忧国忧民的政治抒情诗。其广义的边塞计达40余首,有《兵车行》等乐府名篇,还有送人赴边、写景纪行等有关边塞的诗歌。本文通过分析比较认为其诗多写边塞征战所涉及的内地生活及感受,表现手法多样,以深广的悲愤忧思著称,以沉郁顿挫为特色,以悲为美,完成了盛唐边塞许向中晚唐边塞诗的过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