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商号作为商誉的载体而具有资产含量。知名、驰名商号更是巨大的无形资产。但我国现行法律、法规还没有对商号予以完整、充分的保护,没有准确地对商号予以法律定位,缺乏对知名、驰名商号的特殊保护,对商号与商标及其他权利的冲突缺乏有效的救济途径,现行商号的层级管理制度使得商号保护空间受限,力度不足。为此,面对商号保护中的诸多缺陷,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完善我国商号法律保护制度。这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也是适应国际市场发展、提升民族企业国际竞争力、与国际公约接轨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2.
商标与商号的权利冲突是近年知识产权保护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我国现行立法对商标和商号分别予以保护,针对由此产生的商号权与商标权的法律冲突现状,提出解决两权冲突的有效途径为统一我国商标与商号的法律规定,并将商号纳入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同时在现阶段通过合理的法律解释,解决二者冲突。  相似文献   

3.
商标与商号本质上都是一种商业标记,其共同功能在于具有识别性,共同价值在于其中的商誉。由于商标与商号本身的属性及我国立法上的原因,导致实践中的权利冲突与不正当竞争问题十分突出。文章从商标与商号的权利冲突表现形式入手,接着阐释了商标与商号的权利冲突产生原因,最后提出了商标与商号的权利冲突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4.
商业标记是知识产权法或工业产权法保护的重要客体,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各种商业标记具有共同的特征、功能和价值,它们构成了以商誉为灵魂,以商号为主干,以商标为象征的一个商业标记体系。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商号权的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践中法律对商号权的保护常常与其他知识产权 (如商标权 )的保护发生冲突。商号权是知识产权的一种 ,在我国对商号的保护仍以登记为条件。现行立法没有使用综合性的“商号”或“商业名称”的概念 ,由不同商事主体享有专用权的企业名称 ,从而造成事实上的只保护企业名称不保护商号的法律格局。但对商号权的保护力度明显低于对商标权的保护。在商号的确权环节上 ,行政法规没有规定与在先商标权相同或近似的文字不得登记为企业名称。本文认为 ,解决商号权与商标权的冲突 ,应以在后一方是否不正当地借用了他人商誉为标准 ,而不能单纯以是否“在先”为依据 ,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建议制订一部《商号登记法》。不断提高执法水平是预防与解决权利冲突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论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商标权的扩大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他人商标标识用于商标以外的其他商业性用途 (商号、域名等 ) ,如果这种使用使消费者将其商品或服务与原商标标识的商品或服务相联系 ,则该使用可能构成侵权 ,但无法依据现有的商标法律规定予以救济。基于已有法律的缺陷和实践的需求 ,应对商标权人的权利给予扩大保护。相对于商标法 ,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商标权的扩大保护更合理、有效。诚信原则是判断是否正当竞争的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7.
商标与商号权利冲突并由此引发的纠纷已经成为目前我国知识产权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而学术界及实务界对其争论最大的就是混淆误认问题。制止混淆原则是解决商标权与商号权冲突的一项重要原则,以混淆作为商标与商号权利保护的评判标准,在解决商标与商号权利冲突的立法及司法实践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将是否造成混淆作为确权依据,就必须确立与之相适应的认定混淆的判断标准。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在解决商标权与商号权冲突的问题上,体现了制止混淆原则,但仍存在规定不明确、实践中操作不易等不足。需要借鉴国外相关做法,从确权环节开始制止混淆,并且有条件适用“在先权”,从而建立一种有效制止混淆、解决权利冲突的法律机制。  相似文献   

8.
论我国商誉保护法律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商誉、商誉权的法律属性做了分析研究,认为,商誉是一种无形财产,由此所生之商誉权为无形财产权,它有别于传统的知识产权;通过对我国目前有关商誉保护的立法,特别是《民法通则》、《反不正当竞争法》、《刑法》等有关法律规定不足的分析,就我国商誉保护法律制度的完善提出设想:改我国对商誉的间接保护方式为直接保护方式,建立并形成商誉保护较为完整的法律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商标形成过程的梳理,可以看出商标经过了一个从所有者标记到质量或货源标记,再到商标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中,标记的作用也经历了一个从"辨人"到"辨物",再到商誉载体的转变。从最初的标记演化为商标,端在于交易中的使用。使用是商标权保护的正当性基础,离开了商业使用,商标权就不存在。  相似文献   

10.
保护消费者权益和商标所有人商誉是现代商标法的两大价值目标,商标权是"商誉财产权"。驰名商标的概念实际上对商标"知名度"的要求并不高,只要商标在被控侵权的商品或服务领域为相关公众所知,该商标在该领域就是"驰名商标"。商标驰名与否不以是否注册作为确立其保护范围的依据,而是以其商誉所覆盖的领域确定其保护范围。与TRIPS协议一样,我国商标法实际上依然系采用"混淆理论"而非"淡化理论"保护驰名商标。  相似文献   

11.
慈善超市在中国已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但存在范畴狭窄、过分依赖政府和模式固化等问题。为促进慈善超市的转型升级及慈善事业的发展,以“善意经济”这一重要概念为基础构建善意经济分析框架,根据商品形态和交易形态两个维度可归纳出社群互益、惠民公益、平台联益和网商返益四种不同的善意经济类型。运用可持续性与可复制性这两个关键指标对四种善意经济类型的发展前景和应用性进行预见,有助于促进善意经济从个案到集群的转变,形成整体效应。  相似文献   

12.
关于商誉理论几个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誉的确认和计量已经成为财务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研究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商誉的性质出发,结合商誉的基本原理,认为商誉最本质的要素是企业杰出的管理人才,并分析了其不能入帐确认以及摊销的原因。最后就我国市场存在的商誉问题给出了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3.
虚拟物品的真钱交易是指游戏中物品的交易转移到了游戏世界外部,玩家之间用真实世界的货币交换虚拟物品。虚拟物品的商誉来源于物品在游戏世界中的稀缺性及其给玩家带来的效用。因此,商誉是玩家对这些无形资产货币价值认可的结果。在商誉转移中,交易的对象是娱乐价值,货币补偿的实质是对商誉的转移。  相似文献   

14.
以2014—2016年并购事件为样本,研究发现超额商誉与自并购时点起三年内商誉减值的总额显著正相关。当作为并购中介的会计师事务所标的资产所在行业具有行业专长时,能够对超额商誉与短期内商誉减值的关系起到抑制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在非跨行业并购及关联并购中,审计师行业专长的抑制作用更加显著。丰富了商誉与并购中介相关研究,为并购方理解超额商誉的经济后果及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价值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认识负商誉存在的客观必然性的基础上 ,通过对目前负商誉的三种观点的评价。提出了负商誉只有在吸收合并情况下产生 ,而且负商誉的实质应分别从主并企业和被并企业的角度来认识。对于被并企业来说 ,负商誉是被并企业支付给主并企业的一种价值补偿 ;而对于主并企业来说 ,负商誉是主并企业在投资过程中的“风险收益”或“购货折扣”的一部分 ,或者是主并企业的“股票溢价”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6.
随着资本市场并购浪潮的兴起,商誉风险激增,减值测试制度下商誉减值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为此,从管理者私利动机、公司经济因素、并购特征等角度对商誉减值文献进行综合回顾,揭示了商誉减值的成因;从管理者、企业和中介机构等主体方面,分析了商誉减值产生的经济后果,并归纳了商誉减值的分类研究方法,梳理了商誉减值中“洗大澡”和规避行为的监督机制。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制度背景,提出了未来可拓展的研究方向,包括:(1)回归到商誉本身的经济价值,探索商誉减值更为科学的分类计量方法;(2)结合股权结构特征,考察控股股东在商誉减值决策中的影响作用;(3)实证分析商誉减值规避等不当行为的不利影响及其作用边界条件;(4)重点关注和探讨商誉减值规避的外部监督机制,以及不同监督机制的相互作用效果。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07—2010年持有商誉的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检验了合并商誉与企业盈利能力和股价的相关性。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确认的合并商誉资产与企业盈利能力和股价显著正相关,说明我国财务报表披露的合并商誉信息为投资者提供了决策相关信息,具有较高信息含量,体现了其超额收益的本质。  相似文献   

18.
商誉若干会计理论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商誉作为一种不可辨认的无形资产,有着其特殊性质。商誉可以外购,也可以自创,只确认外购商誉而不确认自创商誉显然是不尽合理。商誉可以采用直接法或间接法进行计量。商誉有别于其它资产,即使经过确认、计量、入账,其价值仍不应进行摊销。  相似文献   

19.
商誉能否反映企业超额收益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我国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并与 IFRS 实现了实质性趋同。基于此政策研究并购产生的商誉能否反映企业超常收益能力。通过选取我国上市公司2008~2012年 A 股上市公司样本,分别对商誉与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关系和商誉与上市公司并购前后股票市场收益(通过事件研究法计算出 CAR)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回归结果表明,上市公司并购中产生的商誉与股票收益绩效和财务市场绩效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不动产善意取得研究--兼论房屋善意取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登记的权利外观出发,研究不动产是否适用善意取得制度.通过探讨不动产善意取得的否定说与肯定说,认为善意取得应适用于不动产.不动产善意取得的价值在于保护善意第三人信赖登记的权利外观而与无权让与人交易所享有的利益和维护交易活动的动态安全.进而研究我国房屋善意取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