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麻桑 《河北学刊》2006,26(3):45-49
麻桑(以下简称“麻”):成先生,我感到您对管理与伦理关系的研究,好像依然同您对周易哲学的独特理解有关。这从您的《C理论:中国管理哲学》一书中也看得出来。您把注重职能、技能、效能的Taylor、Fayol概念的现代管理学,做了易学、玄学与道德学高度的提升。我们也发现,在您的哲学著述系列中,都是把“变(易)”、“创造力”、“耦合性”等范畴提升到很高的层面来讲的。请问这些范畴之间有什么关联,它们与古典儒家传统中以功夫论、境界论为重要特征的人生哲学有何关系呢?  相似文献   

2.
小幽默     
借“机”求静一天,有个人敲开了他邻居的门:“请您把收音机借给我用一个晚上好吗?”“怎么,您也喜欢听晚间的特别节目吗?”“不,我只是想夜里安安静静地睡上一觉!”  相似文献   

3.
一些家庭问题专家认为,在我国,不少家庭缺少可以使家庭和睦宽松并具有凝聚力、亲和力的七种“良药”。这七种“良药”是构成幸福家庭的必备之物,您的家庭是不是也缺少一些呢? 欣赏家庭成员应以包容的爱心和感恩的情怀欣赏孩子、爱人和双方的老人,发现他(她)  相似文献   

4.
当前,在社会上一些人们的口头语,特别是书面语中,乱用甚至滥用“您”和“您们”的词语现象,还时有所闻。对此,有从语音理论上和语法规范上给予考诠的必要。 从汉语的发展观点看,“您”属“你”的敬称,是由复数演化来的。“您”原是一个表示第二人称复数的单音词。“‘您’就是‘你们’的合音。”“后来,‘您’和‘你们’有了分工,‘您’用于单数,‘你们’用于复数。”至于在北京话里,“您”没有复数,北京人历来不用“您们”说话、写作。现代汉语普通话,规范的定义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普通”一词,即普遍、共同的意思,毫不意味着平平常常、普普通  相似文献   

5.
三个苹果     
《快乐青春》2009,(7):130-132
一天,国王带着宰相和掌刑官,到巴格达城里去暗中查访。 他们遇见一位捕鱼的贫苦老人,他什么也没有打到,正想着家里该怎么揭锅。国王见老人可怜,动了侧隐之心,便说:“老人家,如果您愿意到河边再撒一次网,无论有没有鱼,我都给您300个金币作为酬劳。”老人高兴地同意了。他们一起来到河边,一网撒下去,却拉上来一只又大又沉的黑箱子,还挂着锁。  相似文献   

6.
一青年总是埋怨自己时运不济,生活不幸福,终曰愁眉不展。 这一天,走过一个须发俱白的老人,问:“年轻人,干吗不高兴?” “我不明白我为什么老是这么穷?” “穷?我看你很富有嘛!”老人由衷地说。  相似文献   

7.
张金梅(以下简称张):曹老师,您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知识界就掀起了一股“读经热”。请问您对此有何看法?您认为国内出现“读经热”的原因何在?曹顺庆(以下简称曹):所谓的“读经热,”又称之为“国学热”。20世纪90年代之所以会在国内出现“读经热,”我认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继“五四”之后的又一次文化转折。近、现代之交,在西方强大的文化冲击下,中国文学产生了一次重大转折。与中国文学一样,在西方文化夹带着政治、经济优势强行冲向中国之时,中国文化也被迫“大河改道,”在“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声中告别了传统文化。这种“改道…  相似文献   

8.
小幽默     
天使 给教堂画壁画,画家给小天使画了6个指头。 “您什么时候见过6个指头的天使?”牧师气愤地说。 “没见过。”画家回答,“但是您见过5个指头的天使吗?”  相似文献   

9.
“您”作为第二人称“你”的敬称,早已由北京方言进入普通话语汇了。至于“您”有没有复数形式,如果有的话,是以词的形式出现,还是以词组的形式出现,语言学家们的看法就很不一致了。就目前比较通用的词书和语法著作来看,大致有四种看法。第一种、《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辞海》(旧版)认为“您”是“你”的敬称,不存  相似文献   

10.
○李老师,您被史学界公认为当今国内元史和政治制度史领域最具影响的中年学者之一,特别是在2004年,您更以中国元史研究会会长的身份成为新一代“掌门”。众所周知,国内元史研究学者虽不如其他断代史研究队伍庞大,但殊少凡品俗流,精英者众,能够成为本派“掌门”,非有“上乘功夫”不行,请问,您的“上乘功夫”是什么?您又是如何凭借这“上乘功夫”,从一位普通学者成长为国内外的知名学者呢?●“上乘功夫”谈不上,体会和经验教训倒有一些。一是读书和基本功训练扎实过硬,打好专精研究的基础,二是努力做到专精与博通的有机结合。1978年,我考入南…  相似文献   

11.
要重估一切价值客:(陈明远,人文学者)您是1906年出生的世纪老人,见证了晚清以来整个中国的近现代史。这个走向现代化的国家历经磨难,您自己的命运也随着时代潮流起伏跌荡。但是回顾一生的苦难,您没有丝毫怨尤,而是  相似文献   

12.
赵一平(以下简称赵):陆老师,您是在桂林的广西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的,读的是外国文学,您跟桂林这个城市,该是挺有缘分吧.据我所知,您后来著述丰厚的领域,主要是在西方美学、解构主义和文化研究方面,同外国文学好像是渐行渐远了.可以说说它们当中有什么联系吗?还有,听说您的导师贺祥麟教授,是当年西南联大最“正宗”的学生?  相似文献   

13.
解青 《晋阳学刊》2015,(3):3-8,75
一、并没有一种“后现代主义” 解:尚杰教授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访谈!您的专业领域是当代法国哲学,这包括了如今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后现代主义”.无论是报刊杂志还是学术专著都常常会提到这个词,无论是做文学、社会学研究,还是“时髦”的闲谈,大家都不假思索地使用着这个词,而不去弄清楚它的确切含义.您认为应该怎么定义“后现代主义”?哪些哲学家算是“严格的”后现代主义者?除了利奥塔,他承认他自己是后现代主义者以外,德里达、福柯都一直否认自己是后现代主义者,这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14.
文化的位置——戴锦华教授访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的理解——不是很有把握,您最近提出“文化的位置”这样一个命题,应该是与您的另外一个表述密切相关的,即文化研究的工作不应只是批判性的解构,还应当是创造性的建构。在您的《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一书中,“文化”似乎主要是指一种需要从其中突围的意识形态镜城,而到了您提出“文化的位置”的时候,“文化”这个词好像有了更为积极的含义,代表着资本逻辑之外的另一种可能性。那么,“文化的位置”是在您的批判性工作进行到一定程度之后产生的问题意识呢,还是您从事文化研究之初就有的一种关切呢?●这个问题是我在思考过程中慢…  相似文献   

15.
一、和谁同化?曾经听一位来自美国的学者讲美国移民史,她本人就是大陆去的中国移民,如今在美国扎了根儿。在她讲完美国移民的痛苦经历后,有学生问她:“您作为新移民在美国是如何同化的?”她露出鄙夷的神情回答:“同化?和谁同化?去和盎格鲁-撒克逊同化?现在是多元文化主义了!”我想她的意思是,她完全可以而且应该保持她的中国文化,不必也不应该美国化。又有学生问她:“您为什么选择留在美国?”对此,她答道她欣赏美国的自由。她的话让我觉得很有意思。不想被同化,却要留在美国,居住地的选择算不算一种同化?宣誓入籍,放弃对中国的忠诚,转而效忠…  相似文献   

16.
开胃豆     
幸好不是宇航员。一天,爸爸带冯笛去看电影,可走了很久也没找到电影院,他无奈地对才冯笛说:“儿子,我们好像迷路了。”冯笛一本正经地说:“爸爸,幸好您只是个工程师,不是宇航员。”爸爸疑惑道:“为什么这么说?”冯笛:“您连地球上的路都搞不清楚,怎么搞得清太空上的路呢?”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自由主义的理论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有没有“中国现代自由主义”?需要不需要“中国现代自由主义”呢?我认为:需要,可惜现在还没有。这就要提到什么是“中国现代自由主义”。讲到“中国”,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民族主义、国家利益,想到“中国文化”的特殊传统与价值,讲到“现代”,人们往往会联想到西方最新潮的“前沿理论”。但我讲的“中国现代自由主义”与所有这些并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8.
问:您认为中国现代诗歌成就如何?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居于何种地位? 答:“中国现代诗歌”包含旧体诗和新诗,今天我想单就新诗谈谈。在中国诗史的长河中,新诗的出现,无疑是一次大革命。新诗几十年来,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仅以前30年而论,出现了一批诗意浓、艺术水平很高的佳品,如郭沫若、闻一多、徐志摩、艾青、臧克家、田间、冯至、戴望舒及“七月”、“九叶”诗人等,每人都有几首以至十几首不朽佳品,至于有一二首传世之作的诗人,那就更多了。我这样说,也许一些同志会  相似文献   

19.
一生的计划     
奥马尔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他头脑里充满了智慧,而且稳健、博学,为人们所敬仰。有一次,一个年轻人问他:“您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刚一开始您是否就已经制定了一生的计划呢?”奥马尔微笑着说:“到了现在这个年纪,我才知道制定计划是没有用的。”  相似文献   

20.
○杨老师,从195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创构时起,部分现代文学研究者的研究旨趣的走向是很有意思的:作为该学科创建者之一的王瑶是从古典走向现代,多用古典眼光来参悟现代文学;当代的赵园和陈平原诸先生却相继从现代走向了明清……但走得最远的恐怕还是您。您从现代迈向远古,又从远古反观现代,走得那样坚实而自信。能结合您的学术研究历程谈谈这个“走向”吗?●我一直以为,做任何学问都不应该只有一种治学的方法,不能只有一种声音。我们要学会相互尊重。治现代文学的是应该打开自己的视野,不要太局限于那么一个短暂的时段,但是,要由现代再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