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分析老年腔隙性脑梗死(LACI)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表现。方法连续选择2014年1月~2015年6月在我院确诊及接受治疗的老年初发LACI患者86例,对他们进行了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与同期参加我院体检的同龄健康人(81例,对照组)比较。结果老年LACI组颈动脉检出斑块例数、平均斑块积分、IMT增厚例数、平均IMT和IMT增厚+斑块例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老年LACI患者存在着较多、较严重的颈动脉粥样硬化表现。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老年脑梗死患者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8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的双侧颈动脉的脂质斑块形成情况。结果全部病历均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硬化,其中粥样斑块形成占87.5%,常见部位依次是颈动脉分叉处、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受年龄增长及伴有高血压病和糖尿病等因素影响,导致患者硬化程度加重。结论颈动脉硬化是老年人脑梗死的重要原因,老年人颈动脉检查应进一步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80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氟伐他汀及阿司匹林6个月,对照组仅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最大面积,比较治疗6个月内两组患者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变薄及斑块面积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10.3%,对照组为35.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伐他汀能显著减轻或稳定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预防卒中再发,改善卒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阿司匹林及阿托伐他汀)和观察组(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比较两组治疗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及颈动脉中层厚度,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增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及颈动脉中层厚度均明显减少(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PT,APTT均明显增高,FIB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能够明显减少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斑块面积,改善凝血指标,提高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测量老年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并进行资料收集和分析。评价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相关疾病的关系。方法选取具有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冠心病、脑梗死的老年患者112例进行颈动脉内-中膜测定。结果112例老年高危患者中有斑块67例,斑块发生率为59.82%,其中冠心病和脑梗塞斑块发生率较高分别为71.42%和68.75%;高血压病和高脂血症相对较低分别为55.81%和53.12%。60岁以下斑块发生率为41.37%;而60以上患者斑块发生率达79.63%。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测可以为老年心血管相关疾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指标,粥样硬化斑在高危患者中常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高频超声探头观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高频超声对125例脑梗死患者,观察其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及有无斑块形成的情况。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存在同侧相关性,软斑、混合斑的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较硬斑的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明显增多(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性状与脑梗死的发生及预后有密切关系,为脑梗死的防治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颈动脉超声以及炎性标志物两种检查在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9月医院收治并经DSA确诊为CHD且年龄均大于60岁的患者170例,根据患者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T2DM),分为CHD合并T2DM组72例,为研究组,单纯CHD患者98例,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并分别行超声及血清学检查,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数目及炎性标志物的差异性,并与DSA结果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FPG及MAGE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L-6,VCAM1,MMP-9,Hcy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CHD组与CHD合并T2DM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支及多支与单支病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CHD患者相比,CHD合并T2DM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更为明显,而颈动脉超声能准确测量IMT值和斑块数目,以衡量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且炎性标志物可以很好评价易损斑块的情况,两者结合可以较全面地评估老年T2DM患者发生CHD的风险,也可用于临床疗效评价与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女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E2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将80例女性脑梗死患者按绝经与否分为绝经前组和绝经后组,测定患者血清中E2、血脂水平,并用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厚度及斑块.结果 绝经前组有动脉粥样硬化的为77.5% (31/40),绝经后组有动脉粥样硬化95% (38/40),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血清E2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以126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观察组,以11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并对比两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及狭窄情况血流频谱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IMT增厚程度,颈动脉斑块左侧、右侧及双侧,颈狭窄左侧、右侧及双侧、PSV、RI及PI均高于对照组,且EDV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中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详细了解患者的血管病变情况,有利于患者早期诊断,可为2型糖尿病患者脑血管并发症的早期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普伐他汀片对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短期影响。方法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252例患者存在颈动脉粥样斑块作为观察对象,按奇偶数顺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无任何调脂药,治疗组加服用普伐他汀治疗,每日给予10mg睡前口服,并嘱患者在服药的第八周和第十六周复查颈动脉超声。结果服用普伐他汀8周后及16N后较用药前动脉斑块明显缩小,16周后比8周后明显缩小,对照组无明显变化。混合回声、低回声组服药后8周、16周动脉斑块有明显缩小,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结论普伐他汀有明显消退颈动脉粥样斑块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多普勒超声在诊断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CVD)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应用。方法选取近年我院收治的151例ICVD老年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取同期到院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均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比两组颈动脉增厚情况、斑块形成情况、管腔狭窄发生情况及狭窄程度。结果观察组IMT内膜增厚率为91.4%,斑块形成率为69.5%,管腔狭窄率56.3%及管腔狭窄50%发生率为29.1%,均分别高于对照组(22.5%,6.6%,5.3%,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普勒超声检查可用于诊断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86例老年人双侧颈动脉进行检查。结果在86例老年人中有颈动脉粥样硬化78例,发生率为90.7%,其中单纯血管内膜-中层不同程度增厚的6例,占了7.7%;72例检出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占92.3%,斑块好发生于颈动脉分叉处(BIF),11.1%造成管腔狭窄。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早期发现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检查颈动脉的一种好方法,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康复运动联合他汀对年龄≥75岁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12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心血管疾病患者160例,年龄≥75岁,分为康复运动组和常规治疗组,康复运动组常规服用他汀同时辅予运动治疗,常规治疗组仅服用他汀治疗,两组均干预24周。对比两组干预前后颈动脉内膜厚度(IMT)、斑块Crouse积分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结果治疗前康复运动组与常规治疗组IMT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康复运动组IMT小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组内Crouse积分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中两组患者均无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康复运动联合他汀治疗可以安全有效地控制高龄老年人IMT增厚及颈动脉斑块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sCD40L介导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粥样斑块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sCD40L-基质金属蛋白酶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对102例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与共62例老年健康男性,采用ELISA法分别测定sCD40L、MMP-1的血清水平,颈动脉超声检查IMT厚度及粥样斑块的类型。结果老年2型糖尿病组SDP,FPG,TC,UA,sCD40L,MMP—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62例中15例有斑块(25.8%),糖尿病组102中73例有斑块(71.6%),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x2=32.54,P〈0.05)。糖尿病组MMP-1水平及危险程度不同,其动脉斑块检出率亦不同(X2=16.88。P〈0.05)。以颈动脉斑块分型与危险程度之间作秩相关分析,二者存在正相关,(相关系数Kendall’staub=0.521,P〈0.05),随着MMP-1水平及危险程度的增加,颈动脉斑块类型亦增加。DM组患者外周血sCD40L与MMP-1水平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老年T2DM患者血浆sCD40L和MMP-1水平的增高,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扩大,而且使粥样斑块的稳定性变差,增加心血管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斑块形成与高血压等心血管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检测490例高血压病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并与高血压分级、病程、脉压、年龄、性别、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C-反应蛋白、空腹血糖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另选253例同期住院的无高血压患者为对照组,行相关指标检测及统计学分析;并对412例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者采用个体化降压治疗、强化调脂治疗。随访一年,观察治疗前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变化情况及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高血压分级程度、收缩压、脉压高血压病程呈正相关,与TC、LDL—C、UA、CRP、FBG等心血管危险因素均有关,高血压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发病呈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强化降压调脂及综合性干预治疗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明显减轻,临床冠心病发病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死亡率及再次入院率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的发生、发展与高血压等心血管危险因素有密切关系,早期强化降压调脂治疗及相关危险因素的综合性干预治疗可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中药制剂脉斑灵胶囊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以及内中膜增厚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患者。口服脉斑灵胶囊1个疗程后,再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与治疗前进行比较。结果 70例受检者治疗1个疗程后,173枚斑块消失74枚,治愈率为42.77%(74/173),治疗有效为150枚,有效率为86.71%(150/173);109处内中膜增厚,治疗后小于0.9mm为56处,有效22处,治愈率为51.38%(56/109),有效率为71.56%(78/109)。结论中药脉斑灵胶囊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疗效显著,能使硬化斑块减小或消失、增厚的血管内膜变薄,延缓病程进展,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引起的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探讨血脂、体重指数(BMI)在骨密度下降并发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作用,以进一步了解两病共同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年龄60~80岁老年汉族男性患者,排除糖尿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排除慢性肝肾功能不全等疾病,排除6个月内服用影响骨代谢及动脉硬化形成药物,根据腰椎骨密度情况及颈动脉彩超情况,将研究对象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单纯颈动脉斑块形成组(B组),单纯骨密度下降组(C组),骨密度下降合并颈动脉斑块形成组(D组).测定血脂、BMl水平,并在4组间进行比较.结果 ①BMl在4组间比较,仅在A~C组、A~D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有骨密度下降的患者显示出较低的BMI,BMI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为骨密度的保护因素.②TC在四组间的均值比较为:D组>B组>A组>C组,但仅在A~D,C~D之间的差异有意义,对照组(A组)与合并发病组(D组)之间的差异应该是由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因素的影响.③TG在4组间两两比较显示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④HDL、LDL在4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目前尚不能认为IMT、血脂水平是骨密度下降和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合并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sCD40L的表达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之间的关系,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sCD40L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对102例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与共62例老年健康男性,采用ELISA法分别测定sCD40L的血清水平,颈动脉超声检查IMT厚度。结果老年2型糖尿病组SDP、FPG、TC、UA、sCD40L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62例中15例有斑块(25.8%),糖尿病组102例中73例有斑块(71.6%),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32.54,P〈0.05)。在糖尿病组中以IMT为应变量,IMT与sCD40L独立相关(P〈0.05)。糖尿病组颈动脉斑块分级越高,患者血清sCD40L水平越高,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老年T2DM患者血浆sCD40L水平的增高,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扩大,是老年2型糖尿病动脉硬化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As)程度的关系,探讨Hcy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08名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以血管超声检查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按照颈动脉斑块大小分为A、B两组;取空腹静脉血,测定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糖、纤维蛋白原、叶酸、VitB12及Hcy水平,对Hcy水平与CAAs、叶酸、VitB12及其他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随着CAAs程度的加重,Hcy水平升高,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统计学分析表明Hcy与叶酸、VitB12水平呈负相关(P〈0.05),叶酸、VitB12水平随CCAs的加重而降低。结论高Hcy血症是CAAs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使用多普勒彩超技术对颈动脉内膜厚度(IMT)、颈动脉狭窄程度及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进行分析,从而为脑梗死的复发提供监测及预防脑梗死的复发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102例脑梗死患者,分为初发脑梗死患者和复发脑梗死患者两组,使用多普勒彩超技术对颈动脉内膜厚度(IMT)、颈动脉狭窄程度及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质进行检测。结果初发组的IMT厚度为(0.95±0.19)mm,复发患者的厚度为(1.06±0.15)mm,复发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并且显著厚于初发组。同时复发组的斑块总例数、不稳定斑块例数以及颈动脉血管狭窄程度要显著高于初发组。结论通过多普勒彩超技术对颈动脉内膜厚度(IMT)、颈动脉狭窄程度及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进行监测,可以作为脑梗死复发的预报指标,是预防脑梗死复发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