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通过测定所得骨矿含量数值更好的评估骨强度,监测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提高高危患者骨折风险识别能力.方法 选取吉林省2375例50-89岁体检者运用美国OSTEOMETERDTX200周围骨骨密度测量仪测量受检者非受力侧前臂桡尺骨远端三分之一处的骨密度、骨矿含量,应用采用SPSS 17.0软件分析处理,数据用X±S表示.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男性50~59岁年龄组OP发生率为9.33%,女性为7.38%;60~69岁男性OP发生率为18.59%,女性为26.26%;70~79岁男性OP发生率为40.00%,女性为55.90%;80岁以上男性OP发生率63.93%,女性为71.42%.结论 提示随着年龄增加,男女骨密度及BMC均呈下降趋势,女性下降速度明显较男性快,OP发生率也随之增加,各年龄组之间OP发生率女性亦均高于男性;T值大于-1的受检者中有5.74%骨量丢失率在13%~24%之间,亦为骨量减少范围,这类人群远期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及骨折的发生率很高,故骨矿含量(BMC)在临床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治疗、预防骨质疏松骨折发生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密云地区19609例正常人骨密度测量,分析本地峰值骨量、骨密度变化规律及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为0P早期预防、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美国Osteometer Medid Tech公司生产的DTX-200型前臂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受试者非受力侧前臂远端桡尺骨三分之一处骨密度(BMD).将检测结果按性别,十岁为一年龄段分组.结果 男女峰值骨量出现在30~39岁,男性0.626±0.078 g/cm2,女性0.507 ±0.063 g/cm2.男女峰值骨量之间进行独立的样本t检验P<0.05,存在着显著差异,女性明显低于男性峰值骨量,男女在40岁以后随年龄增长BMD逐渐下降,男性70岁,女性60岁以后下降明显,女性早于、快于男性.各年龄段前臂远端1/3处桡骨(RADIUS)BMD要高于尺骨(ULNA)、兴趣区的(ROI)BMD,这种趋势反映了前臂远端以桡骨为主要骨的BMD,与总的前臂远端BMD数据相差不多.各年龄段OP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结论 密云地区男女峰值骨量出现在30~39岁,不同年龄,不同性别间骨密度存在显著差异.骨质疏松发生率与年龄的增长呈明显正相关性,患病率从50~59岁开始增加,女性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骨桥蛋白在青年、中年、健康老年人及存在骨质疏松老年人中血清中含量改变,探讨其增龄性变化及在骨质疏松患者中的作用。方法随机单盲法收集太和医院干部病房健康青年、中年、无骨质疏松组老年人及存在骨质疏松老年人血清标本各20份(各组均以骨密度测定结果作为入组标准),收集所有标本电解质(主要为钙、磷值)、骨密度值,并进行Westernblot法检测其中所有标本中骨桥蛋白的表达。结果青中年组电解质中钙、磷值均正常范围,老年组两组中钙、磷值波动较大,有正常范围亦有明显偏低者,与骨密度值无明显相关性。在Westernblot实验中,骨桥蛋白在健康老年组和患病老年组中呈阳性表达,而在青中年组呈阴性,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骨桥蛋白在老年组和骨质疏松老年组之间的表达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老年组较青中年组中骨桥蛋白量明显增高,提示骨桥蛋白存在增龄性变化。骨桥蛋白含量在骨质疏松老年患者中明显增高,提示骨桥蛋白在人体老化后含量增高,并对骨质代谢造成影响,进而存在某种正向反馈机制,进一步加重骨质疏松症进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丹东地区满族不同年龄组人群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情况,了解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美国Osteometer Medi Tech公司生产的DTX-200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于2010年9月~12月对732例满族健康人群检测非受力侧前臂尺桡骨远端骨密度,每10岁为一组,获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填写骨质疏松危险因素调查表.结果 满族男性BMD在30~39岁达骨峰值,0.619±0.059(g/cm2),女性在40~49岁达骨峰值,0.527±0.068(g/cm2),之后BMD开始下降.50岁后骨量减少的总体发生率男女比较无差异(P>0.05).但70岁以上女性的OP发病率较同年龄组男性明显升高,差异非常显著(P<0.01).男性OP的发生与年龄、长期素食正相关,与体重、经常饮牛奶负相关,而女性OP的发生仅与年龄正相关.结论 通过对丹东地区满族人群骨密度的调查有助于建立丹东地区满族人群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提供骨质疏松症及其并发症的防治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南昌地区20岁以上人群骨量变化规律及与骨代谢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南昌地区576例年龄为20~89岁人群进行腰椎(L1-4)、左股骨颈(Neck)、左前臂(Forearm)骨密度(BMD)测定,ELISA法检测血清BGP和CTX-I水平,直线相关分析BMD与血清BGP及CTX-I之间的关系.结果 ①女性腰椎、左股骨颈骨峰值在30~39岁年龄段,左前臂骨峰值在40~49岁年龄段;男性腰椎、左股骨颈、左前臂骨峰值均出现在30~39岁年龄段;峰值过后BMD逐渐下降.女性腰椎、左股骨颈BMD及男性腰椎、左股骨颈、左前臂BMD与血清CTX-I水平负相关(P均<0.05),与血清BGP无相关性.②南昌地区50~89岁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男性为23.4%、女性为50.3%.结论 骨骼不同部位到达骨峰值年龄段不同,峰值骨量水平也不同;血清CTX-I水平可成为评价骨骼状态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福建地区畲族、汉族健康人群2424例骨密度测定,分析本地区峰值骨量、骨密度以及骨质疏松发病率.为本地区骨质疏松诊断、预防、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美国OsteometerMediTech公司生产的DTX-200型骨密度仪检测受试者非受力侧前臂挠尺骨远端三分之一处的骨密度.获得骨密度均值、T评分值及Z值.按汉族、畲族、性别、每10岁为一年龄段进行分组,进行统计学的分析.结果 汉族的骨密度峰值男性女性均在30~39岁之间;畲族的骨密度峰值男性、女性都在40~49岁之间.与国内同类型仪器检测报道不同.女性的骨密度在19岁之前均高于男性,女性在50岁以后不管是汉族还是畲族都迅速下降,到80岁以后缓慢下降.畲族的男性骨密度在50岁达到高峰,到70岁以后才逐渐下降,与汉族的骨密度峰值在40岁之前不同.总体汉族男女性骨密度均高于畲族,尤其在19岁之前的汉族女性骨密度明显高于畲族女性,统计学有明显差异.结论 本次调查骨密度汉族与畲族的峰值出现时间有所不同,可能与生活习惯、种族、生活条件不同有关,但骨密度峰值高者骨质疏松的发生率较低,提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活性氧与骨密度(BMD)的相关性,以进一步阐明活性氧与骨质疏松症的内在联系。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绝经后妇女,测定其骨密度, 根据骨密度分为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及正常组各30例。检测各组研究对象的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比较各组之间的MDA、SOD的不同,分析MDA、SOD与BMD的相关性。结果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的血清 MDA水平较正常组高而SOD含量降低,骨质疏松组的MDA和SOD亦较骨量减少组升高和降低(P<0.01);MDA与BMD呈负相关(r=-0.799,P<0.01),SOD与 BMD呈正相关(r=0.860,P<0.01)。结论活性氧增多可导致骨密度下降,活性氧可能参与和促进了骨质疏松症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活性氧与白细胞介素-6(IL-6)的相关性,进一步阐明活性氧与骨质疏松症的内在联系。方法本研究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绝经后妇女,测定其骨密度(BMD),根据骨密度分为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及正常组各30例。检测各组研究对象的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IL-6,比较各组之间的MDA、SOD及IL-6的不同并分析MDA、SOD与IL-6的相关性。结果MDA与IL-6呈显著正相关(r=0.485,P<0.01),而SOD与IL-6呈显著负相关(r=-0.639,P<0.01);骨质疏松组的MDA较骨量减少组及正常组升高而SOD含量降低(P<0.01);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的IL-6较正常组升高(P<0.01),骨质疏松组的IL-6亦较骨量减少组升高(P<0.05)。结论活性氧能促进IL-6的分泌,活性氧可能参与和促进了骨质疏松症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测定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骨折后骨代谢生化指标,揭示骨代谢指标在老年骨折患者中的变化规律,提供早期控制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后骨吸收的依据,有利于加强骨形成的能力,缩短骨折愈合时间,防止再次骨折及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对82例(男33例,女49例)60岁以上髋部骨折及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和61例(男29例,女32例)老年健康对照组进行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Serum Bone Alkaline Phosphates,BALP)、骨钙素(bone gla-containing protein BGP)和血清抗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art 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es isoform-5b)测定.结果 (1)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中TRACP-5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且女性骨转换高于男性;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BALP水平高于正常组(P<0.01).(2)骨折后骨转换指标(BAP,TRACP-5b)与骨密度呈负相关.结论 骨折后患者骨吸收增加,女性骨转换高于男性,女件骨折后更加重骨质疏松,不利于骨折后愈合,而骨折后监测骨代谢指标,提供早期控制骨吸收的依据,女性更应长期监测骨代谢并抗骨吸收治疗,利于加强骨形成的能力,缩短患者卧床时间,防止再次骨折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比同一组检测者,使用DTX-200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前臂骨骨密度(hone mineral density,BMD)与QCT测量腰椎骨骨密度的测定结果,发现不同设备,不同部位骨密度测量的差异性和相关性.方法 选取志愿者63例(男性19例,女性43例),分别用DTX-200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前臂骨BMD值和T值(n=63),再用QCT测量腰椎骨的BMD值和T值(n=63).分别以QCT测量腰椎骨T值、DTX-200双能X线测量前臂骨T值,进行骨质疏松症诊断(诊断标准1994年WHO制定,T值≥-1.0SD为骨量正常,-2.5SD<T值<-1.0SD为骨量减低,T值≤-2.5SD为骨质疏松).用SPSS13.0软件对DTX-200和QCT测量的BMD值和T值,年龄进行相关性分析,对两组骨质疏松诊断结果分别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 两种设备的检测结果BMD均与年龄呈负相关性,相同年龄段QCT测得的BMD较DTX-200测得的BMD要低,40岁以后更为明显,DTX-200与QCT测量的BMD值的相关系数=0.554(P<0.01),二者骨质疏松症总体诊断符合率为52.4%.结论 DTX-200双能X线测量前臂骨BMD值与QCT测量腰椎骨BMD值密切相关,目前直接使用WHO制定的诊断标准,对QCT与DTX-200的测量结果进行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是否合适有待进一步探讨,不同的检测设备,不同的检查部位应有不同的诊断标准或换算系数.  相似文献   

11.
骨质疏松症是机体自然衰退、老化过程的一种表现,是系统性骨骼疾病,以低骨量、骨组织微细结构破坏,伴有骨质脆性增加、易骨折为特征[1].随着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日趋增高,严重威胁人们的生活质量.北京、上海和成都3市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60~69岁年龄段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女性与男性分别为60%和30%左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特征,为临床治疗方案制定提供参考。方法根据年龄段不同,将107例40岁以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中年组(40~59岁)56例和老年组(60岁以上)51例,观察两组患者动态血压参数、昼夜变化异常发生率和舒张压60mmHg发生率。结果老年组24小时、白天、夜间平均收缩压均高于中年组,舒张压低于中年组(P0.05);老年组血压昼夜变化异常发生率和舒张压60mmHg发生率均高于中年组(P0.05,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随年龄增长,平均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昼夜节律异常及舒张压60mmHg发生率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临床需根据不同年龄高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特点,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以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1.人到老年时骨骼、关节都相应发生一定变化。表现为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引起骨密度和扩张强度下降,易出现骨折。体育锻炼是防止和治疗骨质疏松最有效的方法。参加运动可使骨外层密质增厚,而里层的松质在结构上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以适应肌肉的拉力和压力的作用,使骨质更加坚固,可承担更大的负荷。运动还可改善骨骼的血液循环,增强骨骼的物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丹东地区汉族、满族、朝鲜族不同民族人群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情况,了解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美国Osteometer Medi Tech 公司生产的DTX-200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进行周围骨密度测量,于2010年8月~12月对2203例满、汉、朝鲜族健康人群检测非受力侧前臂尺桡骨远端骨密度,每10岁一组,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填写骨质疏松相关危险因素调查表.结果 丹东地区满、汉、朝鲜族三民族骨峰值分别为0.563±0.076(g/cm2)、0.573 ±0.085(g/cm2)、0.518 ±0.100(g/cm2),其骨峰值分别出现在40~49岁、30~39岁、30~39岁三个年龄段.BMD达到峰值后随着年龄增加逐渐下降,到80岁以上组BMD最低.40岁以上汉族、满族、朝鲜族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无差异(P>0.05),分别为11.9%,10.7%,9.8%.满族OP发生与年龄正相关(P<0.05);汉族OP发生与性别正相关,女性OP发生率高(P<0.05);朝鲜族OP发生与年龄、长期素食正相关(P<0.05).结论 通过对丹东地区不同民族骨密度调查,有助于建立丹东地区满、汉、朝鲜族三个民族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提供骨质疏松症及其并发症的防治依据.  相似文献   

15.
问:我奶奶今年68岁,两年来,不知什么原因,奶奶总是不由自主地跌跤,有几次均发生骨折和扭伤的情况。请问,老年人为什么爱跌跤?答:老年人容易跌倒,其发生规律是年龄越大,跌倒的发生率越高,而且女性比男性多。跌倒后,由于骨质疏松易引起股骨、颈骨骨折和脊椎压缩性骨折,后果较为严  相似文献   

16.
《老友》2007,(9)
悄悄侵袭老年人的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常见的以骨量减少、骨的微细结构退化为特征的一种代谢性骨病。患者女性多于男性。骨质疏松会使骨骼脆性增加而容易引发骨折致  相似文献   

17.
潘纲 《百姓生活》2014,(11):71-71
骨质疏松(骨密度下降)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一般来说,随着年龄递增骨密度会逐年下降,而不良的生活习惯会加快骨骼钙的流失造成骨质疏松。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50~70岁之间的人群,骨质疏松的占33%,80岁以上的占66%。  相似文献   

18.
骨质疏松症是以全身骨量减少,骨折危险频度增加为特征的一种骨代谢阻碍性疾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骨质疏松两大类,以原发性骨质疏松(即老年性骨质疏松)为多见,继发性骨质疏松主要有皮质类固醇性骨质疏松和糖尿病性骨质疏松。临床主要好发于老年人,尤其女性多见,男女比例为1:2—6。  相似文献   

19.
咳嗽一声,肋骨就断了;躺在床上翻了个身,脚骨就断了,这样的事也许难以叫人相信,可它确确实实发生在很多严重骨质疏松患者的身上。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一个世界范围内影响人体健康的问题。骨折则是骨质疏松症带来的最主要、最严重的后果。在患骨质疏松症的人群中,约有30%的女性和16%的男性遭受骨折的痛苦,这不仅造成患者的疼痛和残疾,还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人一生中,骨质在不停地形成(成骨)和吸收(破骨),维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在儿童时期,骨的形成和吸收都快,但形成大于吸收;在中年期以前,骨的形成与吸…  相似文献   

20.
惊人的发病率骨质疏松是因骨量(主要是钙盐)减少导致的骨强度异常。老年人,尤其是绝经后的妇女,几乎普遍患有此症。据统计,45岁以上女性发病率是29%;而70岁以上者,则高达70%。由于该症所致骨骼韧性下降,脆性增加,加之老年人的步态不稳,反射保护动作较缓慢,极易造成老年人骨折。有资料表明,65岁以上女性有1/3发生脊柱骨折,90岁以上老人有32%的妇女与19%男性患有髋骨骨折。前臂远端骨折的发生率也很高。不仅造成患者的极大痛苦,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