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去年金秋,66岁的许朝坤先生应邀参加“江苏省海外交流活动”,会议空闲期间,我们采访了他。 许先生是大阪华侨江苏同乡会名誉会长、大阪华侨总会副会长、镇江市政协常委。他身材魁梧,面色红润,比实际年龄显得年轻。但是他的经历,用他自已的话说:“比一部长篇小说还丰富。”  相似文献   

2.
好一个彪形大汉!初见江苏镇江华宝纺织原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吴铭镛,他给我们的印象是魁梧壮实。采访之后,他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是公司的擎天柱! 这家公司是丹徒县高资镇针织绒厂与旅日华侨许朝坤、杨根宝、周兴源、徐在椿共同投资兴办的,注册资金180万美元,中方日方分别占58%和42%。许朝坤任公司董事长。1993年9月8日正式开业。今年产值可达3000万元,利税可达280万元。产品销往日本、韩国与中国台湾、上海、浙江等地。 华宝公司发展迅速,可当初吴铭镛经营管理时如履薄冰,战战兢兢…… 吴先生说,我虽担任总经理,但董事会并未与我订立明确责权利的合同,相  相似文献   

3.
增田涉先生是鲁迅先生晚年交往密切的一位日本朋友,是日本著名的鲁迅研究家和中国文学研究家。他于去年三月十日逝世。当听到增田涉先生不幸逝世的消息,我很迷怅,是不是我的耳朵听错了,眼睛看花了。记得一九七六年十二月十六日晚上,在陈楚大使奉调回国而举行的招待会上,增田涉先生从离东京很远的大阪赶来。他虽已是七十有三的老人,却仍然神采奕奕,步履稳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述清代广东商人往日本长崎、神户、大阪、横浜等港市进行贸易,和在当地定居创业、建立商号以及地缘性组织“广东会所”的历史轨迹;分析广东商人在日本经商贸易的地位,指出广‘东商人是一支强劲的商人队伍,名曰广东帮,与三江帮(江苏、浙江)、福建帮(泉州、漳州、福州)商人齐名,并成为日本华侨社会的侨领之一,深受日本华侨华人的拥护和爱戴。  相似文献   

5.
设立教育基金会 1993年9月7日上午,晴空万里,一架巨型客机从日本大阪机场起飞。穿云掠洋。直插中国的大都市——上海。日本大阪学院大学经济学教授邢鉴生先生正搭乘这架飞机回故乡江苏南通,参加由其捐资设立的“邢氏教育基金会”第三次赠奖仪式。 飞机飞抵长江口了。邢先生从舷窗里鸟瞰祖国的大地。思绪就像这滚滚的长江水,禁不住热泪盈眶。此时此刻,邢先生脑海中浮现出他朝思暮想、梦里萦绕的老母亲的形象:94岁高龄的母亲,早年守寡,几十年来,含辛茹苦,默默地靠着自己的双手,用自己单薄的肩膀支撑  相似文献   

6.
正6月30日,日本神户市,鲍悦初荣获"兵库县国际合作功劳奖"庆祝会正在这里举行。参加庆祝会的有中国驻大阪总领事馆李天然总领事、日本兵库县知事井户敏三、众议院议员赤羽一嘉、中国驻大阪总领事馆领侨室室长李春及京阪神地区华侨华人代表等共220余人。而这场庆祝会的主角,正是担任神户华侨总会会长达十年之久、为华侨华人事业、神户中华同文学校建设、中日民间友好  相似文献   

7.
吴锦堂是近代宁波,乃至中国的著名旅日华侨商人,他在日本不仅做出了杰出的经济业绩,而且大力支持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活动,积极推动中日商人外交。1917年3月29日在神户成立的"日支(华)实业协会",由吴锦堂领导日本神户华侨,联合神户和大阪的日本商人发起,并得到其他各界人士的支持。这一组织的发起和成立过程,及其人员组成和所提出的一些期望和主张来看,颇具有商人外交的意义,并力图为使中日外交关系朝着和平友好的方向而努力。  相似文献   

8.
侨讯乡情     
南通市邢氏教育基金会成立十周年庆典暨第十次颁奖大会最近在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隆重举行。邢教授的夫人滕村和子女专程从日本赶来参加庆典和颁奖大会,并亲自为来自全市的20名品学兼优的初、高中毕业生颁发了奖励金和证书,为24位特困生颁发了助学金。 邢氏教育基金会是由旅日华侨、日本大阪学院大学经济学教授邢鉴生博士于  相似文献   

9.
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五月,江苏省侨务访问团一行6人,在团长、江苏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副主任丛建国先生的率领下,飞往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东瀛日本,对东京、横滨、大阪、名古屋、京都、奈良、神户、和歌山等城市的华侨社团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访问。 江苏省侨务访问团此行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加强与旅日华侨界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增进彼此间的友谊与了解,并促进旅日华侨与江苏省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在5月16日至26日的10天访问中,代表团成员与各地华侨畅叙乡情,互吐心声。从华侨们乡音未脱的言语中,代表团成员们感受到了浓浓的桑梓情、沉沉的赤子心。  相似文献   

10.
当澳门回归的曙光即将在天际闪现,全世界华人都在拭目以待,以喜悦激情迎接澳门新的篇章。正如吴智雄先生所说:“澳门回到祖国的怀抱,华侨非常支持,会永远记住这个日子。” 吴智雄先生1972年从香港到德国,在其间,他一直与当地华侨联系、交流、探讨祖国发展和建设,他谦虚地说:“尽管我个人力量小,但我有激情,而且华侨都愿意到国内投资建业。”1995年他在连云港  相似文献   

11.
我认识旅泰华侨吴少雄先生纯属偶然。作为江苏省教育委员会与泰国伊桑联合学院首批交换教师的领队,我到位于色军府首府的沙功那空皇家学院(Rajabhat Institute Sakon Nakhon)教授汉语。两个月后,一位素昧平生的老先生一次次打电话邀我去作客。他自报家门:名叫吴少雄,华侨;言称从我的学生的口碑和泰国《亚洲日报》发表的我的文章和小传知道了我。 吴少雄何许人也?我问泰国同事。这一问不要紧,几乎每人都眉飞色舞地跟我说一两件他的故事。作为报告文学作家,这位同胞的侠义心肠对我颇有引力;而感慨尤深的,是隐于其传奇经历中的天道酬诚。  相似文献   

12.
相浦杲著《日本人心目中的中国文学》序相浦杲先生是日本著名的中国文学专家、大阪外国语大学教授。当我初次读他所著的《现代中国文学》专著的时像,就感到他从鸦片战争开始的中国近代文学讲起,一直讲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的当代文学,虽然处理的时间较长,但作者以文艺思潮的历史演变统贯全书,言简意赅,确实是很有功力和见解的一部著作。以后又看到一些他翻译的中国作品如王蒙的《蝴蝶》等书.由于我的日语能力很差,只能勉强阅读,因此并未搜求他的其他作品,对他的学术造诣了解不深。后来在他访华时曾有幸在北京会晤,他的汉语说得很流利,交谈十分融洽。1984年我赴日本讲学,蒙相浦杲先生盛情邀往他在京都附近的宇治市别  相似文献   

13.
一次,我去日本旅游,刚开始还真不太适应日本的交通。日本的街道狭窄,建筑密度大,无论是在东京、大阪、京都或者其他地方,出租车和公共汽车都不算多。后来我才知道,日本的城市交通主要是依赖城际铁路和地铁,它们  相似文献   

14.
一位在抗日战争爆发前从中国福建随家人东渡日本的孩子;一位在日本侨居60余年仍保持中国国籍的华侨老人;一位拥有“中央实业株式会社”、“中央建物株式会社”、神户“中国百货公司”、大阪“林商店”,年营业额30亿日圆的华人老板;一位担任著神户华侨总会会长、神户中华总商会会长、神户中华同文学校名誉理事长、旅日华侨青年支流促进会会长等要职的华侨领袖;一位在日本社会享有盛誉,荣获过兵库县“国际功劳奖”、“菊花莲”和社轮社拨予的“世界和平奖”的知名华人……旅日华侨林同春会向我们讲述怎样的故事?香港回归前夕,我们在林…  相似文献   

15.
黄进琪 《华人时刊》2004,(10):52-52
徐熙光教授是台湾静宜大学前任校长,法学哲学及国际政治学博士。 徐熙光先生出生于江苏江阴,与我的老家只有一河之隔。他回访故里,我们每次一聊就是几个钟头。一次我问他,思乡情绪为何随着年岁增添反而更加强烈?他一时语塞,怔怔地盯了我半晌,然后拿起手头的笔,在纸上写了这样几个字:“乡音抵万金,月是故乡明。” 徐熙光先生足迹遍全球,先后在台  相似文献   

16.
历史回顾     
正梅兰芳的日本之行梅兰芳先生曾于1919年、1924年和1956年三次访问日本。梅兰芳认为日本与中国相邻,日本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很深,中国古典戏剧可能更易被日本人所接受,所以把出访的第一站选在了日本,到东京、大阪、奈良、京都、福冈、广岛、名古屋、神户等地演出。出面邀请的日本著名文学家龙居濑三说:"如果梅到日本来演出一次,则日本之美人都成灰土  相似文献   

17.
我的日本研修老师卢昌华坐落在东京饭田桥旁边的一家饭店是我赴日研修的单位,在这里我认识了我的研修老师、饭店总经理─—重田英次先生。这是一位严格而又慈祥的先生。他个头不高,身材微胖,慈眉善目,圆圆的脸上经常透着思考。他虽已花甲之年,但走起路来很有精神,给...  相似文献   

18.
正6月21日上午,150多位海内外科学界、教育界和企业界的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和侨商齐聚一堂,参加了"2016海外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江苏行暨创新创业镇江洽谈会"(简称"2016江苏行暨华创会")。本次活动将"2016海外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江苏行"和"第八届华侨华人创新创业镇江洽谈会"融合举办,旨在进一步整合侨务资源,扩大活动影响。参加此次活动的来宾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等20个国家和地区,在海外具有较高学历,携带的创新创业项目、侨商经贸合作项目达140多个,涉及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  相似文献   

19.
日本北漂     
矢野浩二 《可乐》2011,(5):67-67
高中毕业后,我在日本大阪的一家小酒馆里打工。那时,我没有理想,没有目标。酒馆很小,只有我和老板两个人,最多能坐十个客人。一次,一位经常来喝酒的客人对我说:"浩二,  相似文献   

20.
内山嘉吉夫妇是鲁迅先生的好朋友。为了学习和了解鲁迅在日本的战斗生活,我曾经常请教内山先生夫妇,因而彼此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我们离开日本回国后,仍不断接读他的来信和有关鲁迅的资料。今年夏天内山嘉吉先生和他的夫人内山松藻女士应邀来我国访问。内山嘉吉先生诚挚地说:“我能认识伟大的鲁迅,聆听他的教诲,作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