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电脑网络在中国日益普及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诗歌的发展布局--网络诗歌渐渐地成为诗歌存在的新方式,诗歌从纸质媒介向电子媒介转型,由此而改变了诗人的写作方式--从传统的纸笔写作向电子媒介写作转型;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从阅读纸质印刷的诗集刊物转向网络屏幕阅读.  相似文献   

2.
由于互联网的出现,新诗的创作、发表、阅读与传播等方式与纸媒时代相比有了显著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利用新媒体提供的便利参与到新世纪诗歌的生产与消费之中。异常活跃和繁盛的新世纪网络诗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非国家空间”诗歌写作与传播的形成,是国家与社会全面转型的结果。建国后,国家控制了诗歌生产者生存方式、诗歌生产传播方式、诗歌写作内容形式,但是诗歌在非国家空间一直存在并发展着,形成了与国家共生互补的态势。造成诗歌非国家空间形成的动因是:诗歌功能向文本本体转移;诗人角色向个体本位归位;诗歌报刊向经济本位靠拢。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诗歌界进入新媒体时代后"热点事件"频繁爆发,如赵丽华诗歌事件、裸体朗诵事件、羊羔体事件、诗人跑奖事件、余秀华事件、诗人自杀事件、诗人抄袭事件等各种诗歌事件接踵而来,无论是传播速度、波及面还是影响力都让人始料不及。而且,"诗歌事件化"已成新媒体时代的诗歌常态,甚至已成为诗歌传播过程中一种至关重要的策略。何以出现这种现象?其诗学意义与价值何在?这是新媒体时代诗歌所必须面对的一种新生态,同时亦是值得反思与审慎的一种诗歌新现象。  相似文献   

5.
论新媒体传播传受主体及其关系的转变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不断发展的传媒技术产生了很多的新媒体,它们改变着社会的传播理论、传播生态及人们的媒介使用心理,使传媒市场的传播格局被重新划分.以网络传播和手机传播为主体的新媒体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人同时参与的传播基本实现,传播主体与受众主体的关系由明晰变得模糊,形成一种多极的混沌的碎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网络诗歌的优势与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网络不仅为诗人创作提供了自由空间,而且为诗歌发表提供了“绿色通道”。由文字、声音和图像等综合而成的网络超文本诗歌和多媒体诗歌充分体现了网络媒介的优势,可能成为未来网络诗歌的发展方向。目前网络诗歌的特点是“热”而“乱”,文字垃圾多,诗歌精品少。网络诗歌应该强化文体意识,服从诗歌的艺术规范;网络诗人应该坚持网络诗歌本位原则和民间化立场;诗歌理论界应该加强对网络诗歌的美学标准和创作机制等重大诗学命题的理论研究。只有把网络的技术优势转化为文学强势,才能促进网络诗歌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张淑华 《河北学刊》2014,(3):236-239
通过统计三十年来基础教材选择中国古代诗人作品的情况发现,李白诗歌的入选量最大、入选率最高。究其原因,是近几十年来文学思潮的推动使然。分析入选教材的李白诗歌发现,在李白诗歌的传播与接受中,存在着将李白诗歌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但李白诗歌入选重复率高的作品恰是唐以来各种选本认定的经典之作。由此可见,李白诗歌的当代接受相对于历史上的李白接受既有继承又有突破,是李白诗歌历史接受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8.
柳倩月 《理论界》2004,(4):161-163
新世纪的中国诗歌发展呈现三个新动向。诗人群体由多元化向整体化整合,60年代诗人集体亮相;诗体形式总格局进一步多样化,旧体诗词回归诗坛;高科技时代为诗歌的新发展创造了机遇,网络诗歌开花结果。三个新动向预示着一个新的诗歌时代的来临。  相似文献   

9.
江油市地处"天府之国"四川盆地的西北部,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灵山秀水,风光旖旎。正是这钟灵毓秀的故乡,孕育了我国历史上一位旷世诗人——李白。从诗歌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江油市在李白诗歌文化传播上作出了多方面努力,使李白诗歌文化与江油市人文旅游发展之间形成了相得益彰的互动关系。但诗歌传播活动及相关旅游产品开发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据此对江油市李白诗歌文化传播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自“新时期”以来中国诗坛就不缺乏各种各样的选本,由诗歌报刊、民刊、诗集、选本、互联网、电视等共同构成了整个诗歌传播体系,而选本在其中具有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地位,选本传播在推举年轻诗人、促进诗坛竞争和确立诗人与诗群的文学史地位方面具有重要贡献和影响力.当代诗歌亟待经典化,而选本重任在肩.应多多关注选本在诗歌传播上的优势和影响力,而不必总是盯着互联网、电视之类的“热媒体”,一厢情愿地幻想诗歌的大众传播.  相似文献   

11.
作为明清易代之际的理学大儒,孙奇逢的诗作不仅明确地体现出理学家之诗的鲜明特色,而且深刻地表现了鼎革之时知识分子阶层的心态变化.因此,其诗作对于研究理学家的诗歌和探讨明末清初知识分子心态都极具认知价值.孙奇逢与清初中州诗坛渊源颇深,许多中州诗人在其门下执贽受业,他对中州诗人的理学教化,对清初中州诗歌趋向于雅正深醇实际上起到了导夫先路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杨景龙 《河北学刊》2007,27(5):110-113
中国新诗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诗体建设的形式问题,新诗作者普遍滥用自由,导致新诗文本的浅白、啰唆和枝蔓芜杂。因此,新诗作者应有意识地向中国古典诗歌学习,强化形式意识,注重新诗诗体建设,从而有效地提高新诗的整体艺术质量。  相似文献   

13.
倪素平 《阴山学刊》2004,17(6):32-35
后期新月诗派在秉承前期新月诗派"理性"思想的同时,无论在诗歌理论与创作实践中都逐步渗入了许多现代主义的因素.在趋向现代主义大潮的过程中,后期新月诗人冷却诗情深刻冷静地思考人生,在诗的题材、诗感上与西方现代主义思潮趋近.在后期新月派诗歌里,引人注目地出现了大都市的病态、现代人的精神异化.后期新月诗人对"主智诗"的寻求,"城市诗"的开拓,都是对中国新诗史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4.
近代诗歌与先前时代诗歌相比,纪实性更加明显。诗人“诗史”意识普遍增强,诗作更具有“诗史”品格。诗歌叙事越来越切实细致,篇制不断膨胀扩大。得益于近代传媒业和和通讯业,近代诗歌对事件的纪录更加客观、全面、快速。  相似文献   

15.
论诗诗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一种独具魅力而又富于理论内涵的形式.从外在形态看,论诗诗似乎处于一种散在的状态,但从中又可以寻绎出内在的整体性,即一贯的诗学观念、鲜明的批评主体立场以及系统的诗学价值标准.论诗诗具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大型组诗所展示的诗史风貌;二是以辨体意识对于诗史的选择与判断.论诗组诗的标准,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的辨体意识.论诗组诗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和强烈的指向性,体现出鲜明的诗学立场.作者以之评价不同的诗人、诗作就会产生鲜明的情感反差,从而激发了论诗诗中的活性因素.论诗诗不是抽象的概括或枯燥的说教,而是以审美意象来呈现其诗歌美学观念的,而这种审美意象产生的契机则是感兴的生发.论诗诗中的名言往往超越了一般的诗歌批评,而升华为一种诗性哲学.  相似文献   

16.
鸦片战争以后,现代报刊、出版、教育等的迅猛发展改变一了诗歌的传播方式和运行机制,使诗歌从传统的应酬唱和、交际游戏的个人自遣之作转变成为面向大众的公共言说,从庙堂、“沙龙”走向大众、民间,从教化转向启蒙。新诗经典的确立,受到传播方式整体变迁的制约和影响。相当程度上讲,新诗经典化是在新诗传播过程中完成的。一、报刊发表:新诗出场与现代品格的孕育文学发生牵涉诸多相关因素,刊物发表作为文本、媒体与读者传播机制中的重要环节,无疑是其中极具活力者。晚清以降,伴随着新式印刷技术的引进,报刊媒介大幅度增加并批量生…  相似文献   

17.
谭五昌 《齐鲁学刊》2008,(2):155-157
在20世纪的中国新诗文本中,死亡想象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是丰富而深刻的。从文化的角度对20世纪中国新诗中死亡想象的丰富内涵予以比较分析或阐述,有助我们对新诗中的死亡想象所包含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18.
吴淑玲  张岚 《河北学刊》2012,32(5):91-95
唐代书肆是唐诗传播的重要的渠道之一.书肆的诗文集主要有四种来源:收买诗人的诗卷、雇佣书手抄写诗卷、自由抄诗手炫卖的诗卷、拓印金石铭刻诗文.诗文集的去向主要是士人.书肆为唐诗的即时传播和接受搭建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畅销诗卷对诗人的创作有着积极的鼓励作用,获得诗卷的士人在唐诗的熏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诗艺影响,这些对唐诗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时少章是生活于南宋宁宗、理宗时期的一位诗评家。他看重诗品与人品、创作和时代的关系 ;从拯救民族危亡的高度出发 ,推崇盛唐诗风 ,抑制晚唐习气 ;注重师承 ,更强调独创 ;一方面激赏盛唐诗 ,但也不排斥中晚唐诗中那些清新流丽之作 ,表现了博大的胸襟和持论的公允。  相似文献   

20.
余三定 《云梦学刊》2001,22(2):78-84
关于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的争论有宏观的大背景和具体的发端,争论的内容既有关于诗歌教学整体性问题的争论,又有关于具体诗人、诗作的争论,在争论中提出了关于诗歌教材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中学语文教材建设于近段步入了新的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