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阮籍《咏怀诗》中的飞鸟意象与三重世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阮籍的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意象深晦,难以猜测。诗中的飞鸟意象表现了作者的三重世界:理想世界、现实世界、心灵世界,为破解作者的寓意提供了线索。从其诗中飞鸟意象入手,结合诗文的历史背景,通过分析三层世界可以更准确地理解诗旨。  相似文献   

2.
王维诗中的“松石”意象深受佛、道典藏譬喻、暗示的影响,常常与“水月”、“流泉”、“飞鸟”等喻示“无常”、”无我”、“寂灭”的意象对用,象征着一种与之抗衡的静止的贞定的力量,是诗人契道的心灵语言。这种贞定妙境的获取,经历了由喧嚣到空寂,再由空寂到贞定的宗教、审美体验过程,是经验此美感的主体生命所经历的抽象钵验之呈现,这个抽象体验即牟宗三论审美品鉴时所谓的“妙慧”。  相似文献   

3.
略论梦与中国古代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梦与古典诗词曲赋的情思意境现代心理科学证明,梦是人们在生理和心理上受到外在现实某种刺激而产生的精神现象。因此,梦意象可以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方式来展示人的情感流程,反映人的内心隐秘。所谓“梦中见隐衷”一语,就说出了这个众所认同的事实。中国古代词赋以抒情为主,梦意象可多方面地随意赋形,化情思为意象,将人的主观世界外现为神奇多彩的梦象,乃至表现为情思痴想的极致便是梦。“相思梦”原型模式,当为梦意象系统在抒情文学中最常见的套路。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咏:“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  相似文献   

4.
意境与意象是中国文学艺术理论中两个传统的审美概念。现、当代的文艺理论著作中,“意境”运用得比较多,受到重视,而“意象”一词因“形象”一词运用得广泛,长期来反被掩盖了。直到西方现代文论近几年来较多地被介绍过来,其中有一个二十世纪初叶欧美的“意象派”(Imagism),声称他们创作的宗旨就是受中国古代诗歌意象的启迪而形成的,于是“意象”说才又在自己的故乡热闹起来。由于我们过去对“意象”说缺乏系统的研究,不少理论文章运用这一审美概念时,往往与“形象”、“意境”发生概念的混乱。对于意象与形象,从最初出现的同、异,到存在于不同的审美观照,以至表现出不同的外相内性,我在《意象、形象比较说》一文中已加以梳理和初步界定。现在,我想对于“意境”与“意象”也做一点同样的工作,探讨一下“意境”与“意象”的源流异同,论证不能用西方的“意象”说来否定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中的“意境”论;“意境”与“意象”作为两个生命力很强的审美概念,在当代文艺创作与鉴赏的审美活动中,还能够继续发挥既有区别又协调一致的“共时效应”。  相似文献   

5.
艺术的根本特征既不是形象(形象性),也不是情感(情意性),而是意象(意象性)。意象性是形象性和情意性的综合形态。这样说法,有如下理由: (一)从美的特征与艺术根本特征的关系来看。艺术是审美价值的凝结,艺术美是美的典型形态,艺术和美同属于一个系统。因此,我们可以从美的特征,看到艺术的特征。那么,美的特征是什么? “美的生命在于显现(外形)”,“如果没有美的形式,就没有美;其次,这种美的形式如果真要  相似文献   

6.
<正> 战国秦汉时期,曾把遥远的北方看作是“飞鸟之所解其羽”、“群鸟之所解羽”的地方,见于《竹书纪年》、《穆天子传》、《山海经》等书,《淮南子》也有类似的记载。为什么鸟类要到这种苦寒的荒野来“解羽”,以至“积羽千里”,使得某些旷原、流沙、大泽、高山以此命名?这既找不到自然科学方面的根据,也找不到文献记载、神话传说方面的说明,应该说是一个待解之谜。关于这个地点,文献记载也说得很恍惚。《竹书纪年》说周“穆王北征,行流沙千里,积羽千里”(《穆天子传》郭璞注引),指的是沙漠地带;(《穆天子传》中,确有这个地点,说在“西王母之邦”的北面,“千有九百里”是片“旷(郭璞注引作广)原之野,飞鸟之所解其羽,乃于此  相似文献   

7.
楚墓出土虎座飞鸟初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陵楚墓里出土不少虎座飞鸟。它们均为木胎雕成,基本形态为一展翅飞鸟立于一虎座之上,在鸟背上还插一对鹿角(见封四图片),有的鸟背上朱绘羽毛纹,虎身上朱绘云纹。随县曾侯乙墓里东室主棺旁出土了一件青铜铸造的立鹤,头插鹿角,昂首伫立,展翅作轻拍状(见题头插图)。这与楚墓所出虎座飞鸟,应基本上是属同一类性质的东西。这种文物,我认为就是古代的风神,名称叫飞廉。文献上关于飞廉有不少记载:《广雅》:“风伯渭之飞廉”。《楚辞·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王逸注:“飞廉,风伯也。”根据这些记载,飞廉就是风神或称风伯。不过,文献中对于风神又有两种说法:一说应为兽;一说应为鸟。其说为兽者有,《周易》卷一:“云从龙,风  相似文献   

8.
古典诗歌中的意象问题,在我国古代中是一个老问题。 “意象”一语,出自《易传·系辞(上)》:“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早在魏晋时代,刘勰孰总结了我国文艺创作的实践,提出了“窥意象而运斤”的看法。尔后,“意象”一词就作为成熟的概念,广泛地出现于各家诗歌、论著中,象“意象欲出,造化已奇,”(司空图《诗品》)“久用精思,末契意象,……心偶照境,率然而尘”(王昌龄《诗格》)等。但是,由于某种原因,过去几十年我们只注意了对“意境”的研究,却忽视了对意象问题的探讨。结果,“门外青山人屋里,东家流水人西家”,倒是西方的一些有智之士,借鉴了这一珍贵遗产,形成了“意象派”。近年来,“意象”理论被介绍到国内,举国学界为之一振,研究文章亦随之而出,终于打破了沉寂的局面。  相似文献   

9.
<正> 中国古人写“钟声”的诗句很多,其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杜甫的“晨钟云外湿”(《蘷州雨湿不得上岸作》),张继的“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夜泊》),王维的“深山何处钟”(《过香积寺》),綦母潜的“钟声扣白云”(《题灵隐寺山顶禅院》)等。在这些诗句中,“钟声”以其自身特殊的存在方式,构成古典诗学一个饶有兴味的审美意象。本文将试就“钟声”的起源,“钟声”由宗教而审美化的历程,以及“钟声”在中西诗学中的异同等,作一  相似文献   

10.
红豆,一名相思子。形如豌豆而微扁,色鲜红如珊瑚,产岭南。在植物学上属豆科,蔓生木之一种;在文学上常用以寄寓相思之情。唐代诗人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和五代词人和疑的《生查子》:“新月曲如眉,未有团(?)意,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都是用红豆表达相思的代表作。唐代诗人温庭筠的《南歌子》中的“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构思十分巧妙,写得极为深刻,可以说是写红豆寄寓相思的名句。还有唐代的韩偓、五代的花蕊夫人都曾以红豆相思入诗。  相似文献   

11.
应晨 《阴山学刊》2010,23(1):63-67
月亮,向来是诗人的宠儿,与中国文学生而有缘,作为一种意象源远流长。唐诗中的月意象是古典诗词中最具魅力的形象之一。唐代的诗人或借月造境,或以月融情,将自己独特的人文、宗教体验寄予其中,展示了难以言表的情感流程,尤其是孤寂、凄凉、相思等感伤情愫。  相似文献   

12.
自主完形:一种新的诗歌审美意象分类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诗歌中呈现的复杂的意象内容进行分类研究,是诗歌意象研究的基础工作。我国古人之意象分类研究多矣。从唐司空图的廿四诗品(雄浑、典雅、绮丽、自然、飘逸……)、美夔的诗有四种高妙(理、意、想、自然)、到清郑板桥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章学诚的“天地自然之象”与“人心营构之象”,可说百卉纷呈,各有千秋。但古人的意象分类研究基本是对意象的风格、意境或创造途径的研究,未触及到意象本身的分类基  相似文献   

13.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阐述的有关意象的美学思想,上承《周易》的“象”论;将“意象”凝定为一个稳定的审美范畴,并深入地、多角度地论述了意象的物化过程。刘勰所谓的“意象”,包括“声文”、“形文”两个维度的内涵,这是具有重要理论意义的。刘勰还将“比”、“兴”与意象联系起来,作为意象的不同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历代诗人常常借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怀.在众多的丈人诗词中,蟋蟀是一个频频出现的重要意象.笔者认为,蟋蟀在古代诗词中以"悲秋"这一文化心理为基础,包含了人生失意的愁苦、相思离愁、怀乡等丰厚的内涵,具有特点鲜明的文化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朱则杰 《学术研究》2003,(2):113-116
清代诗歌中 ,有许多不同于前代诗歌的特殊意象。清代诗人在继承传统的同时 ,往往根据当时的时代特征对传统意象进行大量的修正和改造 ,赋予了它们新的、特定的内涵。“汉”与“胡”便是一组分别指代明王朝与清王朝的特殊意象。清诗中“胡”的用法有三种 ,一是用“胡”的字面义 ,二是用与“胡”有关的典故 ,三是用“胡”的谐音 ,特别是在用“胡”的谐音这一点上 ,表明与传统意象相比 ,清诗“胡”意象已有了新的内涵。与“胡”相对的“汉”指明王朝 ,但与“秦”“汉”一组意象不同的是 ,“胡”“汉”一组意象具有强烈的民族矛盾色彩 ,主要是从民族关系上考虑的 ,因此可以看作是清诗中一组相对独立的意象系列。  相似文献   

16.
卞之琳的诗歌意象系统中,“路”是一个中心意象。“路”以及衍生的相关意象与“人”的活动一起构成了卞之琳诗歌关于人生道路、心灵归宿的主题表达。“路”意象既是诗人人生经验的感悟,又包孕着智慧和哲思。  相似文献   

17.
伯夷叔齐的故事情节包含了丰富的意象,不同的意象承载共同的文化内容,但是也承载其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特质.从西山采薇入手,从小的细节考辨,以考证“薇”意象在伯夷叔齐故事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梳理了相关的文献,对其中的“薇”意象进行了全面的考辨,从“薇”的注疏、“薇”意象的源流、“薇”意象的延续性、“薇”意象的拓展性进行了考辨,从而廓清伯夷叔齐故事中真正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化中的水意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是中国文化中一种常见的象征意象。在中国哲学中,道家哲学用“水”象征“道”,儒家哲学用“水”象征道德;在中国文学中,“水”常常用来象征“思念”与“企慕”,“水”还用来象征时间的流逝;此外,“水”还与其它物象组成复合象征意象:“水”与“鱼”组成的复合象征意象,象征夫妇和君臣;“水”与“火”组成的复合象征意象,象征君臣;“水”与“月”组成的复合象征意象,深喻佛理禅机  相似文献   

19.
美国汉学家麦克诺顿以《诗经》为观瞩对象,拈出“混合意象”一词发现汉诗意象的特点。其将描述某一场景或主题的连续性序列命名为“混合意象”;具有实现时间转换、构建情感复合体与知性复合体、化抽象为具体等功能;辨识常规意象与非常规性意象,“恒定次序”与“随机次序”,汲用相似词、叠句与音乐等策略。“混合意象”论受意象派与新批评浸染,虽有些知识性纰漏,但揭橥了汉诗意象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大鲵的智慧     
蓝冰 《快乐青春》2013,(12):24-24
有一种鱼,能够捉到天上的飞鸟,它生长在巴西的丛林中,属于大鲵的一个变种。 大鲵是一种两栖动物,俗称“娃娃鱼”,喜食蚯蚓、鱼虾、青蛙和各种水生昆虫,它是怎样捉到天上飞鸟的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