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楚辞》是研究先秦神话最重要的书籍之一。随着《楚辞》研究向文化民俗、神话生态领域的不断开拓,对其民俗神话背景的研究亦成为一个热门的课题。但能将上古神话的流变、楚文化的渊源与《楚辞》的神话背景等问题结合起来做一通盘分析的文章并不多见。本文从楚文化的渊源、发展及与其它文化的关系等背景材料出发,对《楚辞》的神话源流等问题重加整理。本文认为楚文化源于黄河以北豫北冀南的中原地区。在中原文化与西南地区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楚地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中介地位。正是由于这种地位和作用,丰富了楚地神话的民间传承,为屈原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相似文献   

2.
《当代楚辞研究论纲》评介张庆利楚辞研究在建国后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取得了很大成就,成为古典文学研究的一大显学。同时,楚辞学史研究亦消然兴起。最近,周建忠出版的《当代楚辞研究论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8月版),就是当代楚辞学史的第一本专著。《论纲》...  相似文献   

3.
《楚辞》《山海经》作为保存神话资料最丰富的两部先秦典籍,其中的神癨具有明显的趋同性特点。不论是主宰天地人间、拥有至高无上权威的至上神,还是具有贤德睿智、地位显赫的人类各族祖先神,或是掌管自然界各种具体事物的功能神,在称谓和司职上都有众多相同或相近之处。这种趋同反映了《楚辞》、《山海经》在文化渊源上的同源关系。  相似文献   

4.
《楚辞章句》、《楚辞补注》和《楚辞集注》分别作为汉代和宋代楚辞研究的成功之作,典型地体现了汉、宋思想文化加之于楚辞学的各种影响,以及由这些影响导致的汉、宋楚辞学研究的历史转型:阐释目的由外向经世到内省治心的转变;文本注释由偏重训诂到阐发义理的转变;研究视角由经学原则到文学观照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闻一多对于《楚辞》研究的贡献有四个方面:一是将屈原突出为人民的诗人;二是他从宗教学、民俗学、文化学与人类学的角度进行了研究,真实地开辟了《楚辞》研究的新路径;三是他在对《楚辞》的校勘训诂上做出显著的成绩;第四,他对将《九歌》还原为雏形的戏剧做了尝试.在整个20世纪,《楚辞》研究者中没有谁能够像他这样取得这样多方面的成就.他是20世纪乃至整个《楚辞》学史上,对《楚辞》研究从事的方面最广,因而综合性最强的学者.  相似文献   

6.
《楚辞》与古史李学勤烟台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江林昌博士,是杭州大学姜亮夫先生最后的弟子,于1994年取得博士学位。最近,他将其博士论文扩充修改,成为《楚辞与上古历史文化研究》一书,将由齐鲁书社出版,要我作序。我觉得这个题目很有意义,便欣然应命。《楚辞》研...  相似文献   

7.
《楚辞》黄昏意象发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楚辞汇聚了浩大多元的“黄昏形象”。楚辞“黄昏意象”的“原型”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农业文明特征是屈原创作关系不大的“真实”背景;“娶妇以昏时”的婚姻习俗仅是屈原借以抒情表白的“外在”形式;宫廷官府丰富多彩的“夜生活”与过多的夜间祭祀活动,才是屈原政治生活的直接背景;而作为贵族诗人的屈原,那敏感多愁、长夜难民的心理特征,才是《楚辞》“黄昏意象”的灵感触发与主体倾向;至于楚民族和屈原对太阳的崇拜,对太阳神话系统的熟悉、坚信,则真正成为《楚辞》“黄昏意象”的“原型”。  相似文献   

8.
沈约与《楚辞》林家骊(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沈约是南朝齐梁间著名诗人,被誉为“一代辞宗”。他对屈原和《楚辞》有着特殊的偏爱,其诗歌创作也深受《楚辞》的风格和创作手法的影响。如果写楚辞学史,对于这样一位人物是可以大书一笔的。然而,近见一本《中国楚辞学史》...  相似文献   

9.
20世纪楚辞研究的第一个高潮——《楚辞研究一百年》之二周建忠楚辞研究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主要成果集中在本世纪,如1900—1996年,出版楚辞著作359种,1900—1994年,发表楚辞论文4483篇。审视20世纪的楚辞研究,共有四个高潮:(一)2...  相似文献   

10.
彭丹华 《云梦学刊》2012,33(3):44-47
清初林云铭,评注《楚辞》,著有《楚辞灯》一书。其评注重《史记》,并以屈注《屈》,务求《楚辞》本来面貌。又从文学的角度解读,大力疏通各篇文理脉络,以求其大旨。另外,其评注也有指摘前人讹误、另辟蹊径之处。林云铭引已为屈原同类,文中多代屈原而言之。其观点虽不能认为确乎无疑,亦自成一说,影响颇大。  相似文献   

11.
朱熹的文学观和他注释《楚辞》的态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熹的文学观和他注释《楚辞》的态度[韩国]朴永焕朱熹为宋代理学之集大成者、在《楚辞》研究方面,他的《楚辞集注》吸收王逸《楚辞章句》、洪兴祖《楚辞补注》的研究成果,而对其中的某些谬解加以辩证,寻求作品意旨,发掘咋品的微词奥义,对《楚辞》词语的解释等方对...  相似文献   

12.
自70年代未至今的20余年中,《楚辞》研究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课题。这些课题在20世纪前70年代中或少有触及或根本没有触及,因此,在楚辞学史上具有开创的意义,这当然是楚辞研究深化和拓展的结果,也是学术研究取得重大进步的表现。这些新课题是: (一)《楚辞》与文化 《楚辞》与文化是近20年来《楚辞》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课题,这固然与近年来的“文化热”不无联系,但从根本上说还是决定于《楚辞》本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文化的临界优势,是《楚辞》研究深入发展的必然。回顾这段学术发展史,可以看出明显的逻辑层次,反映…  相似文献   

13.
《楚辞》研究二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楚辞》为刘向所集无可疑;其不见著录于《汉书·艺文志》,问题在其体例本身。《汉书·艺文志》之“屈原赋25篇”,即《楚辞章句》中《渔父》以上25篇题“屈原之所作”者;据今存文献,没有汉人对这批作品之归屈原持异议。  相似文献   

14.
在明代早期《楚辞》评点家中,陈深是特别值得我们重视的一位。他在文章创作上主张"辞丽"、"道明"相统一。其《楚辞》评点在万历时期影响甚巨,但至天启以后逐渐消弱。其《楚辞》评点对《楚辞集注》、《楚辞章句》有所择取,同时对《楚辞》文句及篇章意旨,《楚辞》艺术特色、文学成就以及相关有争议问题,都有评述。其评点对于《楚辞》评点"文学性"的建立,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刘向编集《楚辞》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辞学之始祖,从现有材料看,要数西汉二刘(刘安和刘向)。刘安(前179—前122)是汉武帝时的思想家、文学家,高祖刘邦的孙子,武帝刘彻的叔父,袭父封为淮南王。据《汉书·刘安传》载,刘安曾奉武帝之命作《离骚》传。这无疑是汉代最早解说《离骚》的著作,只可惜没流传下来,后人只能从《史记》和《汉书》中得知他对《离骚》评价极高,称它兼有《国风》《小雅》之长,可与日月争光。在刘安前后,虽还有严助、朱买臣、王褒等一批楚辞爱好者和作家,但他们只以诵读《楚辞》或创作骚体赋而著名,有的则以此作“敲门砖”得到显贵,并无关于《楚辞》的著述留下来,算不上楚辞学家。至于刘向(前77—前6),则可称得上是编集《楚辞》的集大成者,是楚辞学的奠  相似文献   

16.
《楚辞通释》是王夫之《楚辞》研究的代表作,在编纂体例、语言阐释、历史考订等方面尤其是思想揭橥上多有创获,在我国楚辞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本次整理在全面考察存世的八种《楚辞通释》版本源流关系的基础上,以同治本为底本,力求内容全面,体例完备,校勘精审,文字、标点正确。  相似文献   

17.
笼括全局 观照个性──评周建忠《当代楚辞研究论纲》尚有《当代楚辞研究论纲》(简称(论纲》),是周建忠十余年辛勤研讨楚辞学的结晶.本书从多角度、多层次全面系统地描绘了当代楚辞学繁荣的面貌,对其中有贡献的学者,特别是中青年学者的学术成就,学术个性做出很有...  相似文献   

18.
《楚辞》编纂者及其成书年代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总集之祖”。它对研究屈赋及屈赋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深远影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根据传统的说法,都认为《楚辞》是汉代刘向编纂的。达个说法,是《楚辞章句》的著者东汉王逸首先提出的。他在《楚辞章句》的叙中说:“逮至刘向,典校经书,分为十六卷”。自此以后,历代著录及《楚辞》传本,皆题为刘向所辑。清《四库全书提要》曾有下列一段总结性的叙述:“哀屈宋诸赋,定名《楚辞》,自刘向始也。  相似文献   

19.
李莹 《鞍山社会科学》2006,(4):38-38,32
《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集,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堪称北方黄河流域地区中原文化的杰出代表;《楚辞》是我国第一部以屈原为代表而创作的新诗集,是浪漫主义文学的远祖,堪称南方长江流域地区楚文化的卓异楷模。它们以其优良的“风骚”传统,在几千年来的中国文学史上一直起着无可替代的光辉典范作用。然而,对于中国文学这两大源头之间的关系问题,学界历来众说绘纭,莫衷一是。一种认为,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既有南楚本土固有文化的哺育,又有以《诗经》为代表的北方中原文化的沾溉,《诗经》影响《楚辞》毋庸置疑;另一种则认为,《楚辞》与《诗经》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各自独立的两大文化版块,是泾渭分明的两大文学源头。  相似文献   

20.
方铭  牟颖 《云梦学刊》2007,28(6):31-37
2006年屈原及楚辞研究依然保持其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不仅数量有增无减,而且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更加宽广。主要表现在屈原传记资料研究、楚辞文体的渊源及文体特征研究、《离骚》研究、《九歌》等楚辞作品研究、楚辞研究的方法论及楚辞学科建设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